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2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7篇
海洋学   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高填方路基压实度不均导致路基病害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填方路堤压实度不足是路堤施工中的常见质量问题,对填方路基因压实度不足而导致的变形破坏分析,必须考虑到包括变形模量和泊松比等在内的物理力学参数变化.作者基于线弹性理论,推导了考虑岩土体变形参数变化情况下的有限元分析方法,并应用该方法对四川某高速公路填方路堤的变形破坏特征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很好地反映了填方路堤的变形破坏特征.这样的计算分析对于填方路堤设计及施工质量的控制将具有预测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贵州省德江县香树坪滑坡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树坪滑坡位于贵州省铜仁地区德江县大坪村齐心组,为大型古滑坡。滑坡边界及前缘坡下发育多条拉陷槽,滑动方向为310~335。基于滑坡区工程地质条件和滑坡变形破坏特征,建立了滑坡形成机制概念模型:在河谷形成及演化过程中,香树坪斜坡以滑移-弯曲演化。滑坡前缘拉槽LC6#和LC3#依次形成,其卸荷和临空效应导致上部坡体进一步变形。滑坡坡脚区因上部坡体进一步滑移变形而应力集中,坡体稳定性整体降低。当坡脚区失稳时滑坡发生。数值分析很好地再现了滑坡演化过程及机理。研究成果可对西部山区类似类滑坡发育条件及识别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强烈岩溶控制型崩塌形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1月27日,贵州省威宁县猴场镇腰岩脚发生崩塌。腰岩脚高陡坡为软弱基座型,上覆硬岩为碳酸盐岩,下伏软岩中有近水平可采煤层。基于灾害特征及过程分析,建立了崩塌发生机制概念模型,即高陡斜坡中因强烈岩溶作用发育有深切溶蚀裂缝和水平溶洞,形成高陡岩墙,坡体深部煤层向坡面过度回采,导致岩墙下部应力集中过大而发展为破坏。基于MIDAS/GTS分析软件量化分析了崩塌发生机理及过程,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采空率下回采工作面距离陡崖面的临界安全距离,可为类似条件下煤矿开采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岑巩县大榕滑坡发生于2012年6月29日, 属于大型平缓堆积层滑坡。其主体堆积区斜坡坡度8~20, 主滑区基覆界面倾角4~11; 下伏基岩中存在强风化层; 2009年以来, 有持续人工弃土堆积于左侧汇水区。结合滑坡特征及三维数值分析可见, 大榕滑坡是由持续人工弃土堆积和强降雨共同诱发产生, 弃土堆积区首先局部失稳, 导致坡脚破坏而逐步引发滑坡整体失稳; 滑面位于下伏强风化层中。结合典型案例, 总结了大型平缓堆积层滑坡结构特征, 强降雨是必要诱发因素; 失稳时, 局部往往带动下伏基岩失稳。  相似文献   
15.
2012年6月29日,岑巩县思旸镇大榕村突发大型滑坡灾害,约310104m3。大榕滑坡为古滑坡堆积区失稳。基于滑坡破坏特征分析和地质原型分析,定性判断滑坡失稳模式为蠕滑-拉裂-牵引式滑移。滑坡启动区在不合理人工填土及强降雨作用下,坡脚蠕滑并发展为失稳,由此导致主滑区坡脚支撑作用明显减弱,主滑区中下部因此滑移失稳,并牵引右侧主滑体中上部坡体逐步失稳。滑带主要位于下伏强风化基岩中。主滑体左侧向西滑移,右侧主体向SW向滑移。基于渗流场-应力场耦合数值分析,再现了滑坡失稳过程及发生机理。大榕滑坡形成机制深入研究对于西部山区类似滑坡分析及识别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由于坝区低高程岸坡特殊的地貌和应力环境,其卸荷裂隙的形成机理和地质表现也与高高程岸坡有所不同。采用缓倾角卸荷裂隙的平均倾角、开度和、裂隙密度、平均迹长作为低高程岸坡卸荷带划分的量化指标,结合西南某大型水电工程实际,在现场大量裂隙精细调查的基础上,分析表明4个指标与卸荷强度有较好的响应,继而给出了坝区低高程岸坡卸荷带划分的建议值。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细菌性疾病因病原菌种类繁多、覆盖区域广而影响了其养殖业的健康发展,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从体表具有黑斑、肢体残损症状的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肝胰腺组织中分离得到1株病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鉴定、16S rRNA序列和特定毒力基因检测鉴定,以及人工回归感染试验和药敏试验分析其致病性和耐药性。结果表明,该菌为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caviae),含有aer、lip、gcat、ser和OMPA I等毒力基因;药敏试验显示其对头孢曲松、氯霉素等7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对恩诺沙星、阿米卡星及复方新诺明3种抗生素中度敏感,对四环素、环丙沙星等10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人工回归感染实验表明该菌具有较高的致病性,对罗氏沼虾的半致死浓度为6.54×105 CFU/mL。豚鼠气单胞菌作为水产养殖中的条件性致病菌,研究结果揭示了该菌株的部分生物学特性,有利于丰富豚鼠气单胞菌属的基础数据,同时也为罗氏沼虾养殖过程中的病害防控提供了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C-型凝集素(C-typelectin,CTL)是甲壳类动物体液免疫中重要的免疫因子之一。但CTL基因在溶藻弧菌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trituberculatus)感染的过程中的表达及抗病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研究。为初步阐明CTL基因SNP E4-205 C/T位点与抗溶藻弧菌感染相关的分子机制,对不同基因型梭子蟹进行溶藻弧菌感染,通过绝对定量方法分析不同基因型梭子蟹肝胰腺、肌肉组织中溶藻弧菌的复制情况。发现溶藻弧菌感染后12 h内梭子蟹肝胰腺、肌肉组织中C/C组细菌数量显著高于T/T组,结果表明T/T组梭子蟹抗感染能力显著高于C/C组。进一步对该位点非同义突变(ACT-ATT)导致的一个氨基酸改变(Thr-Ile)的两种蛋白进行体外重组表达,并对两种重组蛋白CTL-ATT及CTL-ACT进行活性分析。发现两种重组蛋白对溶藻弧菌生长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CTL-ATT的抑菌活性显著高于CTL-ACT。重组蛋白CTL-ATT与PAMPs的结合活性高于CTL-ACT与PAMPs的结合活性,同时两种蛋白与PAMPs和溶藻弧菌的结合活性具有浓度依赖性。结果表明三疣梭子蟹CTL基因参与机...  相似文献   
19.
小湾水电站坝址位于高山峡谷区,深切峡谷形成演化的动力学过程决定了坝区边坡目前的形态特征、岩体结构特征及稳定性状况,由此深刻影响边坡设计方案和建基面的选择。基于现场工作和分析测试成果,得出主要结论有:(1)由于河谷形成过程中的卸荷作用及风化作用,边坡浅表层改造强烈,产生了大量的中缓倾角裂隙,坡面附近近SN向陡裂张开、扩展;浅表层发育了大量近EW向挤压带(面);(2)岸坡浅表层中缓倾角结构面的产生机制,包括沿原构造节理扩展和新生裂隙;坡体下部的中缓倾角裂隙会因差异卸荷回弹而继续扩展,坡体中上部岩体质量劣化,在地应力场调整过程中,因剪切滑移继续扩展,坡体逐渐进入时效变形阶段。(3)对河谷边坡进行了地质—工程分类,指出各类边坡可能变形失稳模式包括倾倒变形、平面滑动、阶梯状滑动、楔形滑动和堆积体滑动等5种。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小湾水电站坝基典型片麻岩实际,通过磨片试验分析了黑云母花岗片麻岩的矿物组成和结构,印证了岩石强度与矿物含量以及矿物强度有关.对该片麻岩进行了单轴压缩破裂过程声发射特性试验,研究了该黑云母花岗片麻岩的破裂失稳的声发射过程,分析了岩石内部裂纹随时间、应力、应变变化,对应声发射发展形态,这对于分析岩石破裂失稳机制十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