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3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81篇
综合类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鄂尔多斯盆地张家山地区长8储层为典型的低孔、特低渗岩性油藏,其分布及特征从整体上具有非常强的非均质性和复杂性.通过砂体厚度、孔隙度及渗透率展布作图以及铸体薄片观察、扫描电镜观察和有水驱替实验,表明沉积微相、成岩作用、孔隙组合等因素从不同程度上对长8相对高渗储层的分布具有控制作用,并且各种因素之间具有叠加作用.  相似文献   
52.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原油芳烃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芳烃是原油的重要组分,含有丰富的地球化学信息,但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原油芳烃地球化学研究仍是薄弱环节。通过对塔河油田原油的系统采样和GC-MS分析,研究了原油中萘、菲和三芴系列等芳烃化合物组成特征并分析了其成因,进行了油源对比。研究认为,烷基萘和芴系列化合物分布特征指示原油形成于海相还原环境,母质来源为菌藻类;甲基菲和烷基二苯并噻吩系列化合物显示原油成熟度较高;油源对比研究表明塔河油田原油主要来源于中、上奥陶统烃源岩。这些研究成果为塔河油田的油气勘探提供了科学数据,对我国同类型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田原油有机地球化学及成因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3.
三塘湖盆地二叠系陆相热水沉积方沸石岩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疆三塘湖盆地野外露头及钻井中二叠统芦草沟组(P2l)厚层黑色泥岩中发现多层白色纹层状方沸石岩。根据主要造岩矿物特征,将其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为方沸钾长白云岩,主要造岩矿物包括细粒方沸石、泥晶钾长石(透长石、正长石)、泥晶白云石、泥晶铁白云石等,碳酸盐矿物以高的Fe、Mn含量为特征;第二类为方沸硅质岩与硅质方沸石岩,以细粒方沸石及泥晶石英为主,含少量碳酸盐。扫描电镜观察方沸石以自形的四角三八面体少见,多为它形块状或无定形胶体状。样品主量元素以富SiO2、Al2O3、Na2O、贫TiO2为特征,微量元素Th、Nb、Ti强烈亏损,Sr/Nd比值为44.73~831.78,Nb*介于0.02~0.17之间。∑REE总量偏低7.33~20.619 μg/g,LREE/HREE为4.77~11.20,δEu 0.60~0.99略具负异常,δCe 0.96~1.04,基本无亏损,稀土配分曲线为较平缓的右倾。方沸石岩微量元素、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与研究区早、中二叠世玄武岩、粗面岩及上地壳有较大差异。87Sr/86Sr介于0.705 118~0.706 438之间,低于同时期全球海水及中上二叠统海相碳酸盐的87Sr/86Sr比值,143PNd/144Nd介于0.512 454~0.512 713之间,εNd介于-0.81~3.84之间,表明造岩热液可能含有幔源组分。通过详细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Sr、Nd同位素研究,认为这是一类与陆相裂谷盆地湖底热泉喷流作用有关的热水沉积岩组合,热液组分除了有壳源物质及大气水等的混入外,可能还有深部物质的参与。  相似文献   
54.
新疆博格达山隆升时间初步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孙国智  柳益群 《沉积学报》2009,27(3):487-493
博格达山横亘于准噶尔盆地和吐—哈盆地之间,关于博格达山的隆升时间一直是一个具重要意义而又长期争议的问题。综合分析前人及研究区资料认为:早石炭—中二叠世博格达地区以拉张环境为主;在晚二叠—早三叠世,吐—哈盆地台北凹陷沉积物的粒度、分布、形态、成分变化等特征以及地层接触关系表明博格达山初次隆升;中侏罗世,台北凹陷的沉积相、ZTR指数以及砂岩岩屑成分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化,表明西山窑组晚期博格达山再次隆升,并向吐—哈盆地提供物源,但喜山运动期间博格达山隆升幅度最大,铸成了现今的盆山格局。  相似文献   
55.
东昆仑清水泉辉绿岩脉地球化学及LA-ICP-MS锆石U-Pb定年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结合地质、地球化学及LA-ICP-MS锆石U-Pb定年研究表明,东昆仑清水泉地区辉绿岩脉的主元素以低TiO2(0.68%~1.24%)和较低的MgO(4.96%~7.25%)及K2O(0.51%~1.03%),贫P2O5(0.09%~0.16%), Na2O>K2O为特征,∑REE总量较高, LREE明显富集。与原始地幔相比,明显富集Rb、Ba、Th、U和Sr,高场强元素分异明显,出现Nb、Ta亏损和Th富集特征,结合Nb/La、Hf/Ta、La/Ta、Ti/Y、Zr/Y和Th/Nb等比值综合分析认为岩浆来源于富集地幔,源区曾受不同程度的俯冲带流体交代作用的影响,应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岩脉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为436.4±1.2Ma(MSWD=0.37),代表清水泉辉绿岩脉的结晶年龄,为早古生代晚期东昆仑洋消减俯冲的弧后拉张裂解的形成时限提供了约束。  相似文献   
56.
新疆北部地区二叠系幔源碳酸岩质喷积岩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疆北部地区的二叠纪芦草沟期发育陆内裂谷型欠补偿湖盆,形成了中二叠统芦草沟组的重要烃源岩系。该烃源岩系中夹有一套以深源碎屑为特征的新型沉积组合,即薄层、纹层状地幔岩浆—热液喷流型沉积岩——喷积岩。本文报道的碳酸岩质喷积岩包括喷爆岩和喷溢岩2种类型。碳酸岩质喷爆岩厚0.5~4 cm,岩石以微粒晶质方解石矿物为碎屑,方解石碎屑颗粒呈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角砾状,星散分布于黑色基质中,并显示粒序特征;碳酸岩质喷溢岩多呈2~4 mm厚的纹层和2~3 cm厚的薄层被夹于黑色含油沉凝灰岩、含油凝灰质泥晶白云岩等纹层岩中。纹层中的方解石具有典型的镶嵌粒状结构、环带结构。喷爆岩中方解石的流体包裹体测温高达435 ℃以上;C-O、Sr-Nd同位素显示碳酸岩质喷积岩中的方解石源自地幔,但受到湖水的较大影响。研究表明,本区的碳酸岩质喷积岩是一种源自地幔的碳酸岩质岩浆—热物质流体喷发、溢流入湖底,与湖水混合沉积而成的一类新型沉积岩。  相似文献   
57.
新疆三塘湖薄层状岩浆-热液白云质喷流沉积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焦鑫  柳益群  靳梦琪  周鼎武 《沉积学报》2017,35(6):1087-1096
新疆三塘湖地区的晚石炭世-中二叠世发育陆内裂谷型盆地,主要发育形成于欠补偿湖盆背景下的湖相碳酸盐岩与凝灰质泥岩互层的纹层状沉积岩,局部夹有火山碎屑岩以及热液喷流岩夹层。选取其中一类特殊的、以白云石和蒙脱石为主要造岩矿物构成的夹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学、矿物学以及地球化学探讨其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其矿物成分单一,形态自形并部分具有港湾状熔蚀的构造,显示火成岩特征。岩石整体呈薄层状,层内无明显的成层性,代表高密度流体中的沉积物快速混杂堆积。由大量细小矿物组成的斑状团块结构,则代表了在高温、高密度的碎屑流体中形成的次生火山泥粒。地球化学结果展现出幔源为主,并被壳源流体混染的复杂过程。综合分析认为,该类岩石为碳酸岩水下火山喷发作用生成的高密度碎屑流体沉积形成,并且被同期或较晚期热液改造后的一类特殊沉积岩。  相似文献   
58.
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砂岩型铀矿成因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铀、煤、油、天然气共存的沉积盆地。通过电子探针、流体包裹体测温、扫描电镜、偏反光显微镜、煤的微量元素等方法综合分析,认为盆地北部东胜地区的侏罗系砂岩型铀矿属于与天然气还原有关的低温热液型铀矿床,其证据有:1铀石主要分布于充填在孔隙中或微裂缝内的黄铁矿晶体中,其次充填在伊/蒙混层中和钾长石溶孔内的黄铁矿中。2铀石中UO2约占70%,SiO2约为18%,另有极少量的Fe、Ca、Se、Pb、Cr、Ti等伴生元素。3包裹体流体势显示盆地中部的天然气向北东方向运移并大量散失,出现大量被漂白的砂岩;盆地内主砂体展布方向与流体运移方向一致。4天然气包体中见石盐子晶,砂岩胶结物和矿物表面见较多细小盐粒,次生包裹体温度多在140~170℃。5富含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等低温热液矿物;具有水热蚀变现象(碳酸盐化、硅化、水云母化、黄铁矿化等)。6燕山运动期间岩层进入表生成岩阶段,利于富氧的地表水和来自地层深部的低温热液进入砂岩中,可见褐铁矿溶蚀、重晶石充填于钾长石溶蚀孔现象。  相似文献   
59.
东胜直罗组砂岩成岩作用过程与古流体运移事件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分析岩矿薄片、流体包裹体、扫描电镜和阴极发光的测试结果,认为东胜地区直罗组经历了较复杂的成岩作用过程,成岩作用对砂岩物性影响较大。砂岩中低温热液矿物组合证明了古流体事件的存在。古流体以流体包裹体的形式在胶结物中得以保存。研究同时表明,直罗组砂岩中共发生过三幕古流体运移事件。其中第一、二幕记录于硅质胶结物中,主要为有机热流体事件,烃类与盐水包裹体共存,均一温度分别为89℃和124℃。第三幕主要记录于碳酸盐胶结物中,主要为无机热流体事件,只发育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63℃。强烈的胶结作用及多幕古流体事件的存在说明东胜地区直罗组砂岩中古流体活动频繁,有利于富铀流体在其中迁移和铀矿的沉淀、富集。  相似文献   
60.
曹青  柳益群 《岩石学报》2007,23(9):2309-2314
通过镜下观察,并对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不同包裹体组合特征和显微测温等方面进行分析,可以确定不同产状内包裹体形成的先后关系,同时依据烃类包裹体特征可以分析储层的烃类组成、烃类充注史、古流体压力和古流体势。根据三塘湖盆地包裹体岩相学特征、组合类型以及与烃类包裹体伴生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不同微裂隙内的包裹体按照其产状可分为两类:网状微裂隙内捕获的包裹体和单向微裂隙内捕获的包裹体。根据不同产状内的包裹体特征,分析得出它们是由不同流体来源在不同时期捕获的。根据古地温演化趋势图,通过测温数据推算三塘湖盆地条湖凹陷内大量烃类包裹体被捕获的时间在晚侏罗世,马朗凹陷内大量烃类包裹体被捕获的时间在晚白垩世。在计算包裹体流体势基础上做出古流体势图,显示各凹陷的北部较利于油气聚集,预测位于油气运聚路线上的马中构造带是有利油气聚集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