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75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278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01.
冯京  张招崇 《地质论评》2009,55(1):58-72
阿尔泰山南缘中—酸性斑岩侵入于中泥盆统北塔山组火山岩地层中,斑岩体规模较小,主要岩石类型为闪长斑岩、石英闪长斑岩、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等。对哈腊苏、卡拉先格尔、喀腊萨依、托斯巴斯陶和乔夏哈拉等5个与铜矿有关矿区的斑岩研究表明,其地球化学特征既有相似性,又有不同的特点,其中SiO2含量为534%~662%,A/CNK为098~127(大多数小于1),稀土元素表现为轻稀土相对富集、不具Eu异常的特点。微量元素表现为明显的Nb和Ta的负异常。但是Harker图解以及稀土元素配分曲线表明,不同地区的斑岩不存在演化关系。斑岩的Sr和Nd同位素组成基本上与与其共生的玄武岩相同,因此根据实验岩石学以及稀土模拟结果推测,它们可能是岛弧阶段底侵的基性岩石部分熔融形成的,源区相当于下地壳无水的角闪岩相,但含有少量的石榴子石,其中石榴子石和角闪石比例的差别可能是导致不同地区斑岩地球化学特征差别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2.
董书云  张招崇 《地质论评》2009,55(3):355-360
钛铁矿和钛磁铁矿是火成岩中最常见的副矿物,查明钇(Y)及Ti/Y值与铁钛氧化物的分离结晶/堆积作用的关系对于利用微量元素来探讨岩石成因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中的溢流玄武岩及与其具有成因联系的层状岩体均有不同含量的钛磁铁矿或钛铁矿,本文通过对其TiO2含量与FeO*(FeO*为全铁含量,FeO*=FeO+09Fe2O3)、Y与Ti/Y的相关性研究,发现与前人的实验成果并不完全一致,在TiO2含量较低时(TiO2<7%),Y在铁钛氧化物中具有一定的相容性,而在大量铁钛氧化物存在时(TiO2>7%),则表现为不相容性。但是岩石中存在一定量的铁钛氧化物时,其Ti/Y值则随TiO2含量的增高而增高,所以该比值不能反映源区的特征。在铁钛氧化物含量较低或基本不含时,Ti/Y值则与TiO2的含量无关,可能对源区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3.
钛铁矿和钛磁铁矿是火成岩中最常见的副矿物,查明钇(Y)及Ti/Y值与铁钛氧化物的分离结晶/堆积作用的关系对于利用微量元素来探讨岩石成因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中的溢流玄武岩及与其具有成因联系的层状岩体均有不同含量的钛磁铁矿或钛铁矿,本文通过对其TiO2含量与FeO*(FeO*为全铁含量,FeO*=FeO+0.9Fe2O3)、Y与Ti/Y的相关性研究,发现与前人的实验成果并不完全一致,在TiO2含量较低时(TiO2<7%),Y在铁钛氧化物中具有一定的相容性,而在大最铁钛氧化物存在时(TiO2>7%),则表现为不相容性.但是岩石中存在一定量的铁钛氧化物时,其Ti/Y值则随TiO2含量的增高而增高,所以该比值不能反映源区的特征.在铁钛氧化物含量较低或基本不含时,Ti/Y值则与TiO2的含量无关,可能对源区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4.
关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一些重要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招崇 《中国地质》2009,36(3):634-646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ELIP)近几年来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但在一些重要的问题上仍存在着争论,笔者列举了ELIP火山喷发的时间、分布范围、高钛和低钛玄武岩、层状岩体与玄武岩以及成矿作用的关系、大火成岩省与生物绝灭的关系以及与地幔柱的关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相关争论.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大火成岩省研究的深入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5.
安徽黄山花岗岩岩石学、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安徽黄山复式岩体位于扬子板块东南缘,江南陆内造山带内。黄山复式岩体由太平花岗闪长岩岩体和黄山花岗岩岩体组成。根据岩体的接触关系和各期次岩石的矿物学及岩石学特征,可以将黄山花岗岩岩体分为4个期次:第一期为中粒二长花岗岩;第二期为粗粒似斑状花岗岩;第三期为中细粒斑状花岗岩;第四期为粗粒含斑花岗岩。从矿物的组成上来看,各期次的岩石均为广义的花岗岩类,主要矿物以石英和长石为主,太平岩体和黄山岩体中的斜长石均表现出钠长石的特点,同时黄山岩体特征的出现条纹长石。各期次岩体均含有少量的铁白云母,显示出过铝质的特点。各期次岩石总体具有高硅(SiO2含量大于75%)、高碱(ALK含量大于7.9%)、低钙(CaO含量小于1%)及高FeOT/MgO比值(13~37)的特点。同时岩石强烈富集稀土元素(除Eu出现明显的负异常)、Zr、Hf、Nb等高场强元素,贫Ba、Sr、Ni,高10000×Ga/Al(比值大于2.6),这些特征均指示黄山复式岩体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点。通过Eby的判别图解将其进一步划分为A2型花岗岩,代表其形成于拉张的构造背景之下。结合Sm-Nd同位素特征(εNd(t)= -4. 2 ~ -5.6),确定黄山复式岩体的源区物质可能为一套元古宙的火山岩。同时稀土模拟结果表明,黄山岩体的原始岩浆是这种源区大约20%部分熔融的产物。岩体形成于斜向俯冲引发的陆内剪张环境内。  相似文献   
106.
阿尔泰南缘克朗盆地康布铁堡组变质火山岩年龄及岩石成因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1  
对阿尔泰南缘克朗盆地康布铁堡组变质流纹岩进行了锆石SHRIMP U-Pb年龄测定,获得了流纹岩的喷发年龄412.6±3.5Ma, 408.7±5.3Ma和406.7±4.3Ma,表明盆地内酸性火山岩形成于早泥盆世。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 流纹岩具有高的SiO2(72.46%~80.07%)、全碱(6.38%~11.34%),低的铝(9.68%~12.19%)、钛(0.17%~0.35%),极低的MgO(0.08%~0.48%)、CaO(0.14%~0.73%)FeOT(0.34%~0.55%)等亚碱性流纹岩的一般特征。具有明显的Ti、P、Sr、Ba负异常,Th、U、Pb的正异常,HFSE元素(Nb、Ta、Zr、Hf)和LREE 略富集, 个别样品表现为LREE 负异常的微量及稀土元素特征,δEu=0.51~0.71。 综合其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 推测流纹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是与俯冲作用有关的玄武质岩浆底侵作用使斜长石稳定的下地壳发生了部分熔融,并且岩浆上升过程中发生了结晶分异和同化围岩。  相似文献   
107.
角闪石和黑云母是含稀有稀土金属矿物的高分异碱性花岗岩中常见的暗色矿物。角闪石和黑云母对不同元素(尤其是Nb、Ta、Zr、REE等稀有稀土金属元素)的相容性特点使它们的主微量元素特征成为岩浆演化的"日志",对构建含矿岩浆的成岩成矿模型具有一定意义。本文针对新疆拜城波孜果尔碱性花岗岩体中的角闪石和黑云母,利用电子探针(EPMA)和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等分析技术,开展精细的矿物学研究,综合厘定Nb、Ta等元素在岩浆结晶过程中的富集和分配过程。波孜果尔岩体中的角闪石均为亚铁钠闪石,总体表现为较高的Na和Fe含量,而相对贫Ca(0.15 apfu)、Mg(0.06 apfu)和Ti(0.07 apfu),成分的均一性以及轻稀土元素的亏损特征暗示了角闪石较晚结晶且角闪石结晶前大量富轻稀土元素矿物结晶分离。根据共生关系黑云母可分为A、B两类,它们显示出不同的化学成分。A类黑云母具有相对较高的F含量(A类为3.81%~4.82%,B类为1.68%~3.65%)和SiO_2含量(A类为41.5%~43.3%,B类为35.9%~38.5%),相对较低的TFeO含量(A类为28.0%~31.4%,B类为32.2%~35.7%)和Al_2O_3含量(A类为6.45%~7.62%,B类为9.70%~11.00%)。黑云母与角闪石中氟的含量变化指示了氟在结晶过程中的富集、饱和过程以及氟饱和引起的稀有稀土金属矿物大量结晶现象。由于在主要矿物中的不相容性,成矿元素Nb、Ta在熔体中含量逐渐上升,但主要矿物及大部分副矿物中均高于全岩的Nb/Ta值产生了"Ta丢失"现象。结合前人研究,本文认为气热相带出与锆石的结晶分离两种机制共同作用导致Ta从熔体中分离。  相似文献   
108.
中亚成矿域夹持于西伯利亚、东欧和塔里木-华北克拉通之间,展布范围与全球显生宙大陆地壳生长最典型的增生型造山带——中亚造山带相当,并产出一系列大型—超大型斑岩铜(-金)、斑岩钼及斑岩铜(-钼)矿床。斑岩成矿作用自西向东存在明显差异,可高度概括为具‘西铜东钼、早铜晚钼’特征。基于前寒武纪基底性质、成矿大地构造背景以及斑岩成矿特征方面的系统综合研究,以重要构造线为界,将成矿域进一步划分为三个成矿省:哈萨克斯坦斑岩Cu(-Au-Mo)、蒙古斑岩Cu(-Au)和中国东北斑岩Mo(-Cu)成矿省。哈萨克斯坦成矿省具新太古—古元古代结晶基底;四个大型斑岩Cu矿床形成于早古生代增生造山过程(481~440Ma),而绝大多数矿床为晚石炭世(330~295Ma)集中爆发成矿的产物。古亚洲洋西段,沿我国中天山—伊犁南缘—吉尔吉斯北天山—中哈萨克斯坦—科克切塔夫至成吉思线性展布的古生代岩浆弧与哈萨克斯坦山弯构造共同制约了斑岩成矿作用;增生造山向山弯构造的转换阶段为斑岩集中成矿期。蒙古斑岩成矿省亦具新太古代—早古元古代结晶基底;斑岩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泥盆纪(~370Ma)和三叠纪(~240Ma)两个时期,为图瓦-蒙古山弯构造演化过程中两个局部时段的突发成矿;早期成矿事件与古亚洲洋体系向南戈壁微地块下的俯冲增生造山有关,晚期成矿可能是蒙古—鄂霍茨克洋俯冲作用的结果。中国东北斑岩成矿省广泛发育新元古代结晶基底和泛非事件岩石学记录;奥陶纪(482~440Ma)斑岩成矿受控于古亚洲洋早古生代时期俯冲增生作用;而中生代斑岩钼集中爆发成矿则分别受控于古亚洲洋体系后碰撞(~250Ma)、蒙古—鄂霍茨克洋体系同俯冲(248~204Ma)、古太平洋体系同俯冲(195~145Ma)及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事件(145~106Ma)不同地球动力学体制。成矿流体方面总体而论,中亚斑岩型矿床热液蚀变遵循经典Lowell and Guibert模式,高氧化性岩浆流体有效出溶造就了大型-超大型斑岩矿床。中亚成矿域斑岩铜矿的成矿斑岩岩石类型与环太平洋域成矿斑岩类似,以钙碱性和高钾钙碱性成分为主,最常见的是石英二长闪长岩、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成钼矿斑岩比成铜(-金-钼)斑岩更偏酸性,具更高SiO2含量。部分斑岩具埃达克质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另一部分斑岩却有类似正常弧火山岩的特征。虽然现有弧环境斑岩岩浆产生的‘MASH’和‘板片熔融’模型以及‘后碰撞拆沉与新生基性下地壳熔融’模型能够解释中亚成矿域部分斑岩铜矿床成矿的深部机制,但本文新提出‘残余洋中脊俯冲+预富集基性下地壳熔融’模型解释哈萨克斯坦成矿省巴尔喀什—西准噶尔成矿带斑岩铜大规模成矿的深部机制。中亚域斑岩钼成矿与古老地壳或古老岩石圈地幔的熔融无关,而与新生地壳熔融产生长英质岩浆的深部事件存在直接成因联系。西段哈萨克斯坦省新生地壳由古生代古亚洲洋演化过程中弧增生事件形成,而东段中国东北成矿省新生地壳则是新元古代与Rodinia超大陆相关聚合和裂解事件造就的。"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成钼"模型突破了钼成矿与古老地壳熔融有关的传统认识,能很好地解释全球最大的中国东北钼成矿省的成矿深部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109.
新疆阿尔泰巴斯铁列克钨多金属矿矿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巴斯铁列克是在新疆阿尔泰发现的首例中型钨多金属矿床。该矿床赋存于黑云二长花岗岩外接触带的上志留统—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火山沉积岩系中。矿体呈似层状和透镜状分布于矽卡岩中。矽卡岩及金属矿物特征关系到成矿机制研究和矿床模型的构建。文章对矽卡岩矿物和矿石中金属矿物进行了研究,电子探针分析表明,辉石端员组分以透辉石为主,少量钙铁辉石(w(Wo)为49.14%~50.71%,w(En)为24.38%~27.76%,w(Fs)为22.29%~24.27%);石榴子石以钙铝榴石为主;黑云母为铁云母,长石为正长石,绿帘石具有富Ca、Al、贫Fe特征。闪锌矿为铁闪锌矿,磁黄铁矿、黄铜矿、黝锡矿、毒砂、自然铋、辉银矿分子式与标准矿物基本一致。研究表明,矿区矽卡岩为交代成因的钙质矽卡岩,是岩浆热液交代大理岩的产物。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矽卡岩矿物组合、矽卡岩与矿化关系和矿物成因研究,提出成矿过程经历了早期矽卡岩阶段、退化蚀变阶段和石英硫化物阶段,钨矿化主要形成于退化蚀变阶段,铜锌矿化则形成于石英硫化物阶段。  相似文献   
110.
山东省西北部齐河—禹城地区矽卡岩型富铁矿找矿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有望成为继莱芜、金岭和济南之后又一个重要的富铁矿基地。与传统的矽卡岩型铁矿产于岩体与碳酸盐岩接触带不同的是,齐河—禹城地区李屯铁矿的矿体产于石炭系—二叠系含煤地层内,富铁矿体与围岩呈截然的接触关系,并且矿体附近的围岩发生了强烈的角岩化。针对这一现象,本文提出上覆的煤系极低的热导率使得含矿热液能够保持高温状态,发生长距离迁移而就位于远接触带的石炭系—二叠系中。李屯铁矿的形成可能是高温的岩浆流体与低温的大气降水混合,导致温度和盐度下降发生快速沉淀的结果。另外,近矿岩体普遍发生强烈的钠长石化,导致了闪长质岩石“铁的丢失”,为出溶高浓度富铁流体以及富铁矿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幔源“高分异”的闪长岩以及浅侵位时岩浆流体的出溶,也是邯邢式铁矿形成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