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31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101篇
地质学   111篇
海洋学   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通过对中国图们江河口湖沼沉积剖面的植硅体组合的分析,划分出该剖面自17.1~2.247 kaB.P.期间的6个植硅体组合带,分别对应冷干-凉湿-冷干-凉湿-温暖-温湿的气候阶段.将分析结果与本剖面Na、K、Ba、Cu、Pb、Fe、Mn分析相对比,发现植硅体对气候湿润程度的反映不如Na、K、Fe敏感,但是比其它指标,如泥炭地发育程度对湿润度的反映,要灵敏得多.区域对比发现,本剖面的植硅体古气候过程存在着区域上的良好响应,对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研究起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2.
泊松比是了解地球内部介质的一个重要参数,在地震学上可以通过P波和S波速度的比值来确定.但是传统人工地震测深采用的炸药等爆破源产生的S波较弱,难以用来研究泊松比结构.对2006年河北省遵化市上关湖水库大容量气枪试验产生的地震数据进行研究,发现气枪震源能够有效地产生S波.根据偏振分析,认为S波主要是气枪产生的P波在水库底部固液界面转换产生的.波形拟合能够充分利用波形和走时信息,是研究地下结构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对气枪产生的S波进行波形拟合,获得了燕山隆起带南部地区地壳的S波速度模型,并对比修正后的P波速度模型,进一步得到了该地区的泊松比结构.研究表明:1)该地区的地壳厚度约为33km.2)该地区地壳整体泊松比值偏低,上(0~14km)中(14~28km)下(28~33km)地壳以及上地幔顶部(33km附近)的泊松比平均值分别为0.25,0.25,0.27,0.27.上地壳和中地壳可能以长英质的酸性岩石为主,下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可能以铁镁质的基性岩石和中性岩石为主.3)该地区上下地壳各存在一个低速层,它们可能主要是流体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3.
自2008年汶川发生8.0级地震以来,龙门山断裂带上发生了数百个大于M1.4.0的余震,但是,断裂的东北端以及西南端附近很少有较大地震发生。2013年4月20日,雅安芦山再次发生了7.0级强震,该地震恰好位于龙门山断层带西南端的彭县一灌县断裂带上。主震发生后,截至4月23日,四川省数字遥测台网记录到了52个MI.≥4.0的余震。  相似文献   
34.
塔什库尔干地区老并铁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并铁矿床位于新疆西昆仑-喀喇昆仑造山带西段,塔什库尔干陆块内的塔阿西-塔吐鲁沟铁铜钒成矿带中。矿体主要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赋存于古元古界布伦阔勒群中的黑云石英片岩和斜长角闪片岩内,并与顶底板围岩呈渐变过渡、互层产出、同步褶曲。老并铁矿稀土元素含量总体较低,具早前寒武纪海洋化学沉积特征,在PAAS标准化的稀土元素分布曲线显示LREE亏损、HREE富集,强Eu和La的正异常及不明显的Ce异常,表明老并铁矿床的形成与海底火山活动关系密切,其矿床特征与Algoma型铁矿相似;磁铁矿氧同位素δ18O值为3.3‰~4.6‰,显示研究区磁铁矿为原生沉积成因。结合成矿地质背景及矿床地质特征认为,老并铁矿床属海底火山沉积-变质成因。  相似文献   
35.
大容量气枪震源特征及地震波传播的震相分析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大容量气枪震源在陆上水库进行地震波激发试验,研究陆上水库环境下激发气枪震源所产生的地震波特征及传播距离. 试验结果表明,大容量气枪震源是具有丰富的10 Hz以下低频信号的低频震源,其激发的地震波具有传播距离远,穿透深度深的特点. 在185 km长的测线上均记录到了气枪信号,成功检测到Pg,Pc,P2,PmP和Pn等多组震相,并在此基础上对地下深地壳结构进行了一维速度结构正演,讨论了该区域壳幔过渡带的低速结构. 气枪震源还具有一般炸药震源不具有的特征,如长期定点重复激发和有效转换S波的优点,是陆上进行长炮检距深穿透地下结构研究的一种优良人工震源.  相似文献   
36.
小当量激发的远距离信号检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利用小当量震源进行远距离探测的可能性,通过现场试验进行了研究.野外实验采用1次大当量激发和16次小当量激发,研究结果表明:①有可能利用数十公斤当量的炸药实现200km距离的探测;②在激发条件相同(或相近)时,不同当量的激发波形滤波后存在一定的相似性;③依据人工震源可重复性采用以下的激发组合方式和处理方法能够有效提高信噪比:针对大当量激发与小当量激发波形的相似性,利用大当量激发的波形作模板与小当量激发的波形作相关,可判断台站是否接受到小当量激发的信号并检测其震相到时信息.针对小当量激发波形的相似性,采用小当量多次激发的方式,通过N次根加权叠加方法,能有效提高记录的信噪比和震相识别精度.  相似文献   
37.
简要介绍了强震短临前兆的HRT波模型,和用HRT波模型分析强震前地电观测资料预测未来强震的时间、地点、震级三要素方法。用HRT波模型分析了2008年汶川MS8.0地震前四川红格地电台的记录资料,提取出了汶川MS8.0地震前短临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38.
煤层气分支井产能预测对区块优选、经济评价和排采生产管理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多分支井在倾斜煤层不同钻进方式引起的分支井段及末端压降特点,回避煤层气从基质、裂隙系统运移的复杂过程,结合达西定律,分别建立了下倾钻进和上覆钻进两种方式下分支井段内与末端的压降模型、解吸半径模型和产气量预测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这些模型能较准确地预测多分支井产能趋势,且方法简便、快捷,对现场排采工作制度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9.
2004年初开始在川滇地区布设的4个地电台,使用所研制的抗干扰性能极强的PS-100地电测量系统和技术,捕捉地震短临前兆.至2008汶川8.0级地震前,唯一仍在工作的红格台记录到了汶川地震的HRT波短临前兆.根据潮汐力谐振共振波(简称为HRT波)短临地震预测模型,在汶川8.0级地震前5月11日夜至12日凌晨5时分析得到了大震即将来临的结果.所记前兆同以前各台对其他强震所记的HRT波震例的规律有很强的一致性.所测物理量(地电阻率与地电流)仅在强震前才出现潮汐力的周期,而其振幅在震前数月至几天明显增大.通过研究所记的实例表明,它们通常与几天后所发生的地震有因果关系,这种波的到时与台站的震中距成正比;由这种波动所测的断层固有周期%与断层长度(震级)有关,对6-9级地震,死的范围为1-6h.有证据表明,它们是来自即将发生地震的震源区.这种波动周期较长,在地壳中,可传播数百乃至数千公里.对发生在地壳中的浅源大震,地壳固体在其孔、裂隙中通常含有易于流动的(导电的)流体(溶液),这种流体在地震孕育过程中因受力(孔隙压力)先于断层位移(地震)产生的(微小)扰动(波动),对所观测的HRT波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从2004年在川滇地区增设4个PS-100HRT波台站,试图捕捉强震短临前兆,到2008年发生汶川8.0级地震(距离新增的MN台△=288km;距离记录到HRT波短临异常的HG台△=465km;距离青川640km)前,HG台捕捉到汶川8.0级地震的HRT短临前兆的全过程,表明地震是有前兆的,地震是可以预测、预报的,在可预见的将来实现地震的短临预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0.
地电阻率仪器在工作中容易出现无电流、电流不稳等故障现象,不易排查维修.通过对仪器工作原理和供电回路过程进行研究,发现供电回路中间仪器的内部或外部各接头接触不良是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因素.根据存在的问题,洛阳地震台研制出供电回路故障检测板.该检测板可利用其继电器上LED灯的工作状态和动作时序,快速查找、排除相关供电回路故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