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12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31.
采用Java和MySQL设计一套地震应急流动测震及强震动自动化产出系统,系统主要产出震中位置图、监测能力图、故障台站分布图、流动台站分布图、加速度峰值分布图、速度峰值分布图、仪器烈度分布图等以及各类表格文字。基于该系统,可以有效提高震后应急流动测震台站、故障台站、监测能力、强震动加速度峰值、速度峰值以及仪器烈度等图件的产出速度。  相似文献   
32.
野生坛紫菜的选育及经济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福建平潭岛不同生境采集的野生坛紫菜,经过2~3 a的筛选和培育获得野生品系b,c和d,通过体细胞酶解和自繁,获得丝状体和叶状体。实验结果表明:(1)野生选育品系b,c,d生长较快,日生长达3.25~3.75 cm/d,未选育的品系a日生长为2.12 cm/d,传统的养殖品种生长速度慢,日生长仅有1.37 cm/d;(2)选育的品系b对高温具有明显的耐受性,在高温30℃培养10 d,日平均增重率达4.34%,而对照组在水温27℃时培养5 d以上,藻体就开始腐烂;(3)品系b耐低氮、磷能力较强,在低氮、磷培养条件下,第9天色泽变为浅黄色,但没有腐烂死亡,此时将藻体移至含有氮、磷的正常培养液下培养3 d,藻体就可恢复正常,对照组的藻体在相同条件下,第6天藻体中部就开始糜烂,第9天叶片就有2/3溃烂;(4)在品质方面,品系b的总藻胆蛋白含量高达98.89mg/g,对照组的总藻胆蛋白含量仅有50.04 mg/g;本研究结果可为坛紫菜的遗传改良、野生品系选育及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3.
以人工杂交选育的坛紫菜新品系(Z-17)的F2、F3和对照组(YSX-3)的叶状体及丝状体为材料,进行高温、低氮磷实验,测定藻体的生长、4种色素含量及不同剪收次数后藻体厚度的变化等经济性状.结果表明:(1)在高温29℃下,F2和F3叶状体耐高温时间长,腐烂程度轻,其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1.70%、11.55%;30℃时藻体开始腐烂;(2)在低氮磷条件下,F2 适应性较强,F3次之.F2培养到第15d颜色褪为浅黄色,移至含氮磷的培养液中培养3d后部分藻体颜色恢复,细胞正常;F3在培养到第12d颜色褪为黄绿色,移至正常培养液3d可恢复正常;(3)新品系F2和F3剪收2次后,藻体厚度增长不明显,实际厚度为26~31μm;(4)4种色素蛋白含量中,F2总藻胆蛋白含量最高为89.12mg/g,叶绿素含量高达6.29mg/g;(5)F2与F3的吸收光谱值相近;(6)在25、27、29℃培养温度下,对照组的丝状体生长发育较好,但新品系丝状体成熟晚,较耐高温.  相似文献   
34.
本文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氯化锌对55~65代松江鲈(Trachidermus fasciatus)肾细胞系的毒性效应。采用MTT法测得氯化锌24 h半致死浓度为308.41μmol/L。酶活力测定的结果显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活性在氯化锌浓度为0~250μmol/L时,随浓度的升高逐渐升高;在250μmol/L浓度时达到最大值,而后随着氯化锌浓度的升高逐渐降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在氯化锌浓度为125μmol/L浓度时达到最大值,而后随着氯化锌浓度的升高逐渐降低。微核实验结果是微核率随氯化锌浓度增加而增加,最高达12.33‰。彗星实验发现在半致死浓度条件下松江鲈肾细胞拖尾率为48.00%、迁移长度15.03μm±2.51μm,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以上结果表明:氯化锌会引起肾细胞氧化酶活性的改变以及细胞核DNA损伤,本研究认为松江鲈肾细胞系可以作为Zn2+污染的监测平台。  相似文献   
35.
华南上扬子区中奥陶统十字铺组是跨越达瑞威尔阶中上部到桑比阶底部的一个岩石地层单位,自命名以来,许多学者对其进行过研究报道,但迄今缺乏系统综述。通过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并结合野外观察和研究,对十字铺组的岩相和生物相进行了总结:十字铺组以发育一套钙质泥岩夹有少量泥质灰岩并产有丰富的华美正形贝动物群为特色;在靠近古陆的上扬子台地西部,十字铺组的同期地层类型多样,主要为碎屑岩;而向东,在距古陆较远的地区,发育着岩相稳定的碳酸盐岩,以牯牛潭组为主。十字铺组及其同期地层中的腕足类化石,在黔北、黔东北及川西南等地的多样性较高,而向其他方向(更近岸或更远岸)多样性都呈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36.
利用温州地区地面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Micaps资料、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和温州新一代气象雷达资料等,对"南川""狮子山"外围云系对温州造成的大风和强降水进行分析,并总结出台风外围云系影响时大风和强降水的预报着眼点:可根据雷达基本速度场中的强径向风、地面气压梯度的增大区和台风路径、移速等判断大风;可在...  相似文献   
37.
本文应用1977~2013年乌鲁木齐机场12月~次年(2014年)3月逐时地面观测资料,应用相关气候统计方法探求乌鲁木齐机场雾天气的出现时间及其变化特征,并以大雾集中度(FCD)和大雾集中期(FCP)来表征大雾天气累计出现时间的非均匀性特征,结果表明:⑴1977~2013年,乌鲁木齐机场雾累计出现时间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大雾的上升速率大于浓雾的上升速率,且大雾天气中浓雾的比率逐年下降;且机场雾的持续时间以低于6h为主;⑵机场雾分为三个阶段:少发期(1977~1991)、调整期(1992~2001)、高发期(2002~2013),且机场雾的突变时间就发生在本世纪00年代初期(2001/2002年);⑶机场大雾累计出现时间和能见度大小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且日变化显著:一天内有两个非常明显的转折时间段,分别为1:00~2:00、和14:00~15:00,即3:00~13:00为一天内易发大雾时间段,14:00~23:00为一天内能见度较好时间段;⑷机场大雾的发生时间相对集中,集中度相对较高。近37a来大雾集中度呈下降趋势,尤其是进入大雾高发期以后,大雾发生次数显著增加,且大雾平均持续时间变化不大,集中度较低;机场大雾集中发生的12月和1月,以周为时间单位计算时,在2002年以前,大雾最多发生在12月第四周;2002以后,大雾最多发生时间开始后移至次年1月份第一周。  相似文献   
38.
梁艳  赵杰  王来 《矿物岩石》2007,27(2):12-16
通过傅立叶变化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和差热(DSC)等技术分析了蜘蛛螺贝壳粉末的成分和热行为。XRD和DSC结果表明蜘蛛螺贝壳是由文石型碳酸钙构成,在300℃文石转变为方解石。红外光谱表明在海螺壳的有机质中存在NH,OH和amide等官能团,在文石晶格或有机与晶体的界面处存在HCO3-原子团。加热后的FT-IR特征峰的峰型和峰位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说明在250℃加热1 h后贝壳的有机质部分发生分解;在500℃~600℃时海螺壳中的有机质仍然没有完全分解,揭示出贝壳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39.
分析了南宁市1996~2003年的用地结构变化,通过对土地利用及其影响因子的相互作用关系和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分析,研究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因素,并对耕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40.
1617号台风“鲇鱼”造成温州南部大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NCEP的1°×1°客观再分析资料、micaps资料、FY-2F卫星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及浙江省中尺度站气象等资料,分析了1617号台风"鲇鱼"引发温州南部特大暴雨的成因,结果表明:1)台风"鲇鱼"影响期间,东南气流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足水汽,分析TBB低值区可预测约一小时后雨强的大小;2)暴雨区上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以及强上升运动为台风暴雨提供动力条件;3)温州南部地区向东南开口的"簸箕"地形引发的中尺度系统对降水起到了明显的增幅作用。最后,通过相似台风对比得出闽中登陆西进台风降雨预报可结合海上副高强度、风圈大小、水汽输送时间和高低层大气辐合辐散维持时间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