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21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75篇
海洋学   48篇
综合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11.
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测井评价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2  
我国南海北部神狐海域的天然气水合物钻探过程中采用电缆测井来识别水合物储层,使用了自然伽马、电阻率、密度、声波全波列、井温—井方位、井径及中子等7种测井仪器,测量的参数主要包括地层的自然放射性、深(浅)探测电阻率、密度、纵波速度、温度、井径、长(短)源距中子计数率及井眼方位,这些参数对于确定天然气水合物的赋存位置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详细介绍了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测井的工作方法和基本步骤,参照国外相关分析,针对其中某站位钻孔ZK1的地层孔隙度及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进行初步评价。结果表明密度测井和电阻率测井两种方法求出的地层孔隙度的一致性较好,而计算的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值则高于孔隙水淡化分析得到的值,因此尚需结合研究区岩心分析数据来提高解释精度。研究结果对未来我国的天然气水合物测井评价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2.
N.  Sultana  P.  Cochonata  陈弘 《海洋地质》2006,(2):19-40
在考虑温度、压力、孔隙水化学及平均粒径分布对平衡影响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海洋沉积物中气体水合物的热力学化学平衡理论模型,该模型用新的、基于能量守恒定律焓形式基础上的公式表示。模型表明温度压力增加时,为了与周围环境中的水体保持化学平衡,水合物带顶部的水合物将分解,这一结论与实验结果一致。 文章第二部分通过对挪威陆缘巨型滑坡Storegga滑坡的分析,说明了该模型的应用,计算时考虑了末次冰期及末次冰消期后最重要的两个变化(即海平面变化引起的静水压力变化及海水温度增加)。模拟结果表明,气体溶解度变化引起气体水合物熔融,从而诱发了Storegga陆坡下部的牵引式破坏。另外,利用该模型还进一步得到与以前观点相反的预测结果;以前认为水合物分解只能发生在气体水合物稳定带的底部,本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水合物带顶部的水合物先发生分解,这一预测结果目前已得到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113.
沉积物间隙水中硫酸盐与甲烷相互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气水合物是在低温、高压以及有足够气体供应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天然气(主要为甲烷)与水组成的似冰状固态化合物,广泛分布于海底沉积物和大陆高纬度地区寒冷的冻土带中。由于其巨大的资源储量(估计为石油、煤、天然气等所有化石燃料矿产总储量的两倍)、潜在的地质灾害(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可能引起大规模海底滑坡等灾害)以及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而备受关注[1]。 现在,识别天然气水合物主要依靠地震剖面上似海底反射界面(BSR)的出现。BSR曾被认为是由水合物稳定带中致密厚层水合物所导致,然而,现有证据表明,BSR…  相似文献   
114.
2013年3月18-19日,江苏出现了一次罕见的平流雾过程,雾区先在长江北岸形成,继而向苏北传播。本文对这次平流雾的形成机理及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雾区的传播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此次平流雾的形成主要受冷空气控制后暖湿平流的影响,冷锋过境后的影响是平流雾形成的基础,东海变性冷高压北抬是其形成的必要条件;地面东南风和低空东南水汽输送共同推动雾区向北传播;长江、洪泽湖、高邮湖等水域对平流雾增强起着重要作用;强浓雾呈渐进式发展,爆发性增强不明显以及云雾共存结构等是本次平流雾的主要特征。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对平流雾的预报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5.
张志薇  高苹  王宏斌  艾文文  孙家清  鲍婧  徐敏 《气象》2019,45(5):667-675
气温是各种气候因子中影响植物花期迟早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以高淳油菜花为研究对象,选取近30年(1986—2016年)物候观测资料,分析了盛花期的变化特征和盛花期早晚年温度因子的特征;采用通径分析法,研究分析了三个表征温度的指标(平均气温T_a5℃的日数、积温和强冷空气日数)与油菜花盛花期关系,结果为预测高淳油菜花的最佳观赏期、做好相关旅游气象服务提供了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高淳油菜花盛花期在2001年以前波动不大,但在2001年后,随年代际呈提早趋势;盛花期迟早年类型不同,T_a稳定在5℃的日期也有差别,具体为盛花期偏早年正常偏早年和正常偏晚年正常年偏晚年;盛花期偏晚年与T_a5℃的日数和积温关系也很显著,从冬至日开始,若T_a5℃的日数超过了53 d或者T_a5℃的积温超过137℃·d,则翌年油菜花盛花日期有可能出现在4月4日之后;若达到强冷空气级别的日数越多,则翌年高淳油菜花盛花期会有所推后。在三个表征温度的指标中,对油菜花盛花期影响最大的是T_a5℃积温。  相似文献   
116.
天然气水合物被普遍认为将是21世纪最具潜力的接替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新型洁净能源之一,同时也是目前尚未开发的储量巨大的一种新能源。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从1999年起,在南海北部陆坡进行了多年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以及地质综合调查,获取了大量与天然气水合物赋存有关的各种地质信息,并分别于2007年在神狐海域和2013年在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实施钻探,均成功获取了天然气水合物样品,特别是2013年度在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的钻探航次中,获取了高纯度、多种产状类型的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以上调查及钻探成果,证实了我国南海存在巨大的天然气水合物(简称水合物)资源前景。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2013年的主要钻探结果。本研究在钻前,将2013年钻区的水合物成藏条件与对世界上多个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区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气源条件、稳定条件、气体运移条件和储集条件是该钻区水合物成藏的最重要控制因素(成藏要素)。经过分析该区这些要素的特征,预测本区应发育渗漏型水合物。2013年钻探结果揭示该区同时存在分散型和渗漏型水合物,说明控制该区水合物形成和分布的因素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117.
本文将非分裂场形式的匹配Z变换PML引入黏声波方程数值正演中,用时域有限差分模拟检验了其在黏声波方程模拟中的效果.数值正演结果表明,在大角度入射时匹配Z变换完全匹配层比传统PML表现更佳,消除了大角度入射产生的低频虚假反射.长时间能量衰减计算证明匹配Z变换完全匹配层在黏声波方程模拟中具有105时间步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8.
基于天然气水合物地震数据计算南海北部陆坡海底热流   总被引:24,自引:10,他引:14  
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由水的冰晶格架及其间吸附的气体分子(以甲烷为主)组成的固态化合物,地震剖面上的似海底反射BSR是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的重要地球物理标志。相同气体成分水合物的相对稳定的温压关系是根据BSR的赋存深度计算海底热流的理论基础。选择南海北部陆坡有典型BSR反射的地震剖面,计算了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发育区的压力、温度、地温梯度、热导率及热流等地热参数。通过计算热流值与实测热流值的对比可以大致推测,在南海北部陆坡海底运用该方法计算的热流值误差可能在12%以内。本研究不仅可以为海底热流等理论研究提供一定信度的数据资料,而且通过实测热流值校正后的热流数据以及经验公式,可以反过来用于BSR深度的计算以及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域的预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9.
利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A站位的地震和测井资料综合分析神狐海域含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层的声波测井速度及水合物饱和度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并对水合物饱和度的理论计算值和实测值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水合物稳定带的纵波速度特征与饱和度的关系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神狐海域A站位的水合物层厚度约20 m,纵波速度在1 873~2 226m/s之间,水合物饱和度在15.0%~47.3%之间变化,水合物饱和度值相对较高;受海底复杂地质因素的影响,根据岩心孔隙水的氯离子淡化程度实测的水合物饱和度随声波速度的变化并不是单一的正比例关系,而是随声波速度的升高而上下波动,波动幅度在10%~20%之间,总体趋势上随声波速度的升高而升高,并集中分布在理论曲线附近;利用热弹性理论速度模型计算并校正后的水合物饱和度随声波速度的增加而有规律地增加,水合物饱和度的理论计算值与实测数据比较吻合,说明所建立的岩石物理模型正确,模型参数选取合理。根据声波速度计算水合物饱和度这一方法可扩展到整个研究区域,并为研究区的水合物资源量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20.
根据游离气运移的控制机制,可以将海域水合物藏划分为汇聚高通量型和分散低通量型.在汇聚高通量型水合物藏中,流体很容易突破上覆沉积层的压力,直达浅层,在海底及其附近留下一系列的地貌-地质-地球物理异常.通过对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钻前资料的精细解释,在海底及浅表层发现了大量的与高通量流体运移有关的这类异常,包括具有侵入构造特征的海底丘状体、BSR之上的亮点反射、浅表层的相位反转以及断层与隆起组成的高效流体运聚系统.2013年在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实施的中国第二个水合物钻探航次(GMGS2),使得有机会对这些异常进行详细研究.钻后测井岩芯及地化数据表明,部署在这些异常上的站位均存在高通量流体运移的现象,因此具有侵入构造特征的海底丘状体即水合物丘、BSR之上的亮点反射,以及断层与隆起组成的高效流体运聚系统可以作为高通量流体运移的识别标志.通过钻探区水合物的分布特征的研究,发现高通量流体向上运移过程中,在深部与浅部地层中的运移模式存在差异,深部主要以气溶水的形式进行运移,而浅部主要以单独气相的形式进行运移,正是这种运移模式的差异,导致在钻探区形成上下双层结构的高饱和度水合物藏.这些高通量流体识别标志及其运移模式的发现,将有助于水合物钻探站位选取以及降低水合物钻探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