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0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105篇
测绘学   42篇
大气科学   70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271篇
海洋学   7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5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对位于渤海湾西北岸平原的滨海湖埋藏牡蛎礁中各层牡蛎壳的泥质充填物做硅藻分析,整个牡蛎礁中海水砂质潮间带指标种标志种的Auliscus caelatus含量较高,为19%~42%,表明滨海湖礁体形成于潮间带环境。根据主要硅藻含量的变化,结合14 C测年,自下而上将礁体发育期间的古环境分为3个带:I带为2 445~2 327cal.aBP,礁体在向上建礁的过程中,海水作用逐渐减弱,潮间带特征愈加明显,为受河流影响较强且较为开放的潟湖潮间带环境;II带咸水种硅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的比例急剧增加;外洋指标种的Coscinodiscus spp.和Actinocyclus spp.急剧下降,表明在约2 327cal.aBP,海岸带砂嘴闭合,形成较为封闭的潟湖内侧潮间带环境,且河流作用减弱导致潟湖的咸度明显增加;III带为2 327~2 287cal.aBP,由封闭的潟湖环境又转向较开放的潟湖潮间带环境。  相似文献   
82.
利用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在珠江口岸边2006年3—5月观测的气象资料,用涡动相关法计算了该区域近地面层的热通量(潜热和感热通量),同时分析了海面净辐射和净热通量的一些特征.经分析发现,热通量在观测期内逐月增大,其在 5月份的增幅比前两个月更加明显.各个不同时段和天气过程的平均值显示,热通量的交换在此季节内以潜热为主.冷锋入侵时带来的干、冷空气活动引起的水汽蒸发、感热巨变的“脉冲”过程对热通量有较大的影响,观测期内冷空气出现的天数占总观测天数的16.5%,而在冷空气活动期间交换的热通量值占总观测期内的25.6%,其中潜热占17.4%.月平均的海面净辐射和净热通量从3月到4月有一个较大的增幅,净辐射从4月到5月也是增加的,增幅较小,但是净热通量的值在5月反而小于4月,只略高于3月,这归因于5月份热通量的交换能力增强,海水释放的热量增多,使得海洋储存起来的净热通量在5月份反而减少,表明春季该海域储存在海洋中的热量在4月份是最多的.在各月或者季节平均的日变化中,各通量在相同时次的量值都逐月增大.潜热在15时左右达到峰值,感热在9时前后达到最大,感热的最小值发生在夜间而非午间,二者均在夜间比较稳定、少变.海面净辐射与净热通量基本同步变化,都呈单峰型.白天,二者均为正值,且净辐射值大于净热通量值;夜间,二者均为负值,净热通量的绝对值大于净辐射的绝对值.在3—4月的日变化中,净辐射与净热通量之间的差值较小,5月份二者的差值增大,虽然净辐射强度在5月接近4月的值,但是感热和潜热在日变化中的相同时次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使得海洋净支出热量增多.  相似文献   
83.
色潘铜金矿集区是老挝镜内最大的铜金生产基地。铜金矿床的成矿作用与斑岩体密切相关,发育4种矿化类型,分别
为斑岩体内部的斑岩型铜钼金矿化、斑岩体边部的类矽卡岩型铜金矿化、邻近斑岩体的碳酸盐岩交代型铅锌银矿化、远离斑岩体
的沉积岩容矿型(类卡林型)金矿化。前三者成矿模式类同斑岩体系的“正岩浆模式”,成矿作用与花岗闪长斑岩岩浆流体有关。
沉积岩容矿型金矿化类同卡林型金矿化,但成矿热源及金属元素的来源可能与花岗闪长斑岩岩浆流体有关,大气降水混合循环作
用是金沉淀的关键因素。因此,在矿集区范围内存在着成矿元素东西分带、内外分带现象,总体表现为斑岩体内部的高温矿化组
合到远离中心的中低温矿化组合演化规律,即:Cu+Mo→Cu(Mo+Au+Ag)→Cu+Au(Ag)→Pb+Zn(Au+Ag)→Au+Ag。   相似文献   
84.
面向对象的高分辨率影像城市建筑物提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依据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特点,采用面向对象方法提出"自下而上"的多尺度分割方法,即按照由小尺度分割至大尺度分割的顺序,并结合掩膜操作对山东师范大学IKONOS影像进行了建筑物提取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较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尺度分割方法精度有显著改善,其分类结果形状较为规整,更接近实际地物。  相似文献   
85.
基于萨利莫斯盆地基础地质条件,以石油地质理论为指导,对盆地的生储盖条件及成藏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利用多因素
叠合的方法对盆地潜在有利区进行了预测。分析认为,萨利莫斯盆地是新元古代末期克拉通内断陷基础上形成的克拉通盆地,形
成古生界和中-新生界两套沉积充填序列。盆地内主力烃源岩和储盖层均发育在古生界序列中。泥盆系然迪亚图巴组页岩是盆
地中的主力烃源岩;石炭系朱鲁尔组砂岩和泥盆系俄勒组砂岩是最有利的储集层段,与石炭系卡让利组、朱鲁尔组的蒸发岩和页
岩构成良好的储盖组合。受岩浆侵入的影响,烃源岩的生排烃分为岩浆侵入前和侵入后两个阶段,并以第二阶段为主生排烃阶
段;受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盆地具有多期成藏的特征,最后一期成藏决定了油气的最终分布。盆地勘探经验表明,油气田往往位
于断裂带周围,并受烃源岩的发育位置控制。因此,认为盆地中烃源岩发育区内的断裂带周围是油气田,特别是气田的有利勘探
领域。   相似文献   
86.
基于无人机遥感的河流阶地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河流阶地记录了河流演变过程中因构造抬升或气候变化引起的侵蚀基准面变化的信息,阶地的提取与划分对于新构造研究与古气候重建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分析传统阶地提取方法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利用无人机遥感进行阶地提取的新方法.该方法利用无人机航拍影像和高精度地面控制点,通过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多视立体运动恢复结构(structure from motion with multi-view stereo, SfM-MVS)技术自动生成研究区高分辨率的正射影像和数字表面模型(digital surface model,DSM),在此基础上根据河流阶地的几何特征,利用高程、坡度及影像灰度等统计量实现阶地信息的提取.利用这一方法对汉江支流蛮河下游河段的阶地进行了提取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提取到两级河流阶地和一级河漫滩信息,提取结果与野外实测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与传统阶地提取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精度好、效率高、可视化效果全面直观等优势,显示出无人机遥感在河流地貌学研究中的巨大优势和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7.
天津市潮间带表层沉积物的类型及其分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根据在天津市潮间带地区采集的108个底质样品的粒度分析结果,划分了潮间带表层沉积物的类型,并探讨了潮间带的粒度分布特征和沉积作用。结果表明,天津潮间带可分为3个岩性区,分别以海河口、独流减河口为界,海河口以北至涧河口为片状粘土质粉砂分布区,海河口以南至独流减河口为多岩性、条带状的砂-粉砂分布区,独流减河口至歧口为片状粘土质粉砂分布区。海河口以北的潮间带是以低能潮汐作用为主的泥质粉砂潮滩沉积环境,海河口以南的潮间带是以河口沉积为主体,后经潮汐改造的潮滩环境,驴驹河-独流减河河口岸段潮间带早期水动力较强,后受到潮滩环境的改造,歧口岸段潮间带以潮滩沉积环境为主。  相似文献   
88.
王宏 《地下水》2009,31(6):154-155,166
简要分析了地下水源热泵工作的技术原理、类型及应用地源热泵工作需注意的问题,并阐述了目前沈阳地区应用地源热泵的主要相关问题及解决的对策、建议,最后提出改善地源热泵的技术展望——应用干热岩供暖的趋向。  相似文献   
89.
从原平市的水资源现状、供水工程现状、水资源利用现状(供水量、用水量、污废水排放量、用水水平、开发利用程度)、供需平衡分析等方面分析了原平市水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矛盾,提出了安全、可行的合理性建议。  相似文献   
90.
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裂缝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主要依据塔中地区40多口钻井的奥陶系岩心裂缝观察、深浅侧向测井和FM I成像测井的响应特征等综合识别裂缝和获得裂缝特征参数。研究认为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构造裂缝大量发育,以高角度缝和微裂隙最为发育,大、中缝较少,有近一半裂缝为未被充填的有效缝;平面上沿断裂带由西向东裂缝线密度变大,有效性增强;纵向上发育上奥陶统裂缝段、中—下奥陶统顶部100 m内裂缝段和深部裂缝段,中—下奥陶统顶部100 m内为裂缝集中发育段;裂缝发育程度与断裂构造和岩性关系密切,在断层发育密集区或多组断裂交汇处裂缝最发育,距离主断层或次级断层越近裂缝越发育,白云岩裂缝发育程度好于灰岩;好的裂缝发育区位于塔中地区东部多组断裂带交汇的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