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56篇
测绘学   33篇
大气科学   33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141篇
海洋学   37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3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64 毫秒
131.
Altimeter wave period data obtained from continental shelf seas a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Empirical models are introduced for zero up-crossing and peak wave period calculation with TOPEX/POSEIDON data. Their performances are assessed using independent validation dataset in four sites in the open ocean of China. To provide more accurate wave period estimation, new coefficients are applied to reliable in situ data. Comparison of our estimated the wave periods with new linear calibrations based on independent data of Seapac 2100 deployed in the East China Sea and South China Sea showed that the accuracy was improved over estimates determined from earlier empirical models. Regional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wave period model works better under wind sea condition.  相似文献   
132.
概述了NMF、VMF1、GMF 3种映射函数模型,借助IGS站和CORS站观测数据使用GAMIT软件分析了对流层映射函数对区域CORS网解算精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NMF、VMF1、GMF 3种映射函数模型对山东省CORS网解算精度结果相当,考虑到解算效率和映射函数模型的全球适用性,在山东地区推荐使用GMF映射函数模型.  相似文献   
133.
一次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区域站雨量、卫星云图、雷达资料,对2011年8月15~18日发生在陇南市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前期的高温为暴雨产生积累了大量的能量,西南涡和高原涡2个中尺度低涡的形成和维持配合副高外围西南暖湿气流和南下冷空气共同作用造成此次暴雨。不稳定大气层结在冷空气的触发下,使副高外围较强的西南气流提供输送的水汽在高层辐散低层辐合所产生的抽吸作用下不断上升凝结,致使强降水天气发展和维持。β中尺度对流云团受地形及下垫面等因素影响加强,同时暴雨落区主要在β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前沿。强降水与雷达回波剖面图上强回波中心基本一致,强回波的列车效应造成了该区域暴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4.
探讨了利用青铜器内残留的陶范或泥芯示踪青铜器产地的可行性。采用偏光显微镜、XRD、XRF、NAA等技术手段,测试分析了湖北九连墩楚墓青铜器内的泥芯,发现九连墩外来风格青铜器的泥芯,在物相、微观结构、化学成分、植硅体组合等方面与本地风格青铜器的泥芯有较大差异。外来风格青铜器的泥芯,其CaO含量很高,达6%以上,而Na2O的含量相对较低,这一富钙、贫钠的特点,与中国黄土的典型特征极为吻合。结合泥芯中的植硅体组合特征,推测九连墩外来风格的青铜器很可能来自中国北方黄土堆积地区,系当地铸造后输入到楚国的。本研究表明利用青铜器内的泥芯或陶范残留,可望有效地示踪青铜器的产地。  相似文献   
135.
在农田管理中,土壤水分是极其重要的因素.为了对黑河中上游土壤水分进行合理评估,利用黑河流域中游自动气象站数据,采用BBH(Bucket with a Bottom Hole)模型,计算得到位于黑河中游盈科灌区农田的表层土壤水分,并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模拟流域土壤水分有一定的精度,能够满足农田水分预测...  相似文献   
136.
汶川大地震对龙门山区造成了严重破坏.地震引发的次生山地灾害以及剧烈的土壤侵蚀仍将长期持续地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产与生活.对地震前后小流域的土壤侵蚀严重性进行评价并分析其变化,将对灾后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及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GIS技术,以四川省彭州市龙门山区为研究区,以小流域作为基本单元,针对研究区地震灾区小流域土壤侵蚀,构建侵蚀严重性指数评价及分级方法,对地震前后土壤侵蚀严重性及变化特征并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地震后绝大部分小流域的土壤侵蚀趋重.震后土壤侵蚀程度不严重、较严重的小流域数量别由震前8个及21个降至5个及8个,新增严重、极严重小流域分别为12个及4个,相应面积分别为183.76 km2,52.70 km2.空间上流域土壤侵蚀严重性由西北向东南递减.地震前后小流域平均海拔、平均坡度与侵蚀严重程度正相关,且平均坡度对侵蚀严重程度加重贡献更大.  相似文献   
137.
四川省彭州市银厂沟经历"5·12"汶川地震后,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较之前更为频发,对当地农户的生产生活,特别是对聚落环境构成了极大威胁。针对灾后聚落重建的方式,选取"原址重建"和"统规统建"两种典型模式,采用半结构访谈法,结合问卷调查,从基础设施、生产方式、防灾意识等方面,分析地震前后聚落应对山地灾害环境的适应性特征。结果表明:聚落应对灾害环境的适应有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消极适应是灾后重建农户生产方式单一化加剧,对土地依赖性增强,人为活动负面干扰对环境影响有增大趋势;积极适应表现在"原址重建"房屋规模趋于理性化,房屋结构偏向选取安全性与经济性相结合的类型,提升道路通达性,亲属集中并互帮互助,均可有效加快恢复重建进度。相对于"统规统建","原址重建"农户生活及生产方式表现出一定的多元化趋势,更有利于适应灾害环境;较地震前,农户防灾意识有所提高,在山地灾害群测群防体系中充分发挥其主动性。  相似文献   
138.
柴达木山南坡金铜矿土壤地球化学研究与找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柴达木山南坡一带进行了1∶1万地质草测,在了解研究区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开展了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对6种测试元素的结果进行分析,采用分形含量面积法和分形含量梯度法圈定地球化学元素含量异常,采用因子分析研究元素组合特征,并圈定了组合异常和综合异常。结果显示,Au、As、Sb的含量分布颇有相似,高含量区主要集中于二叠系地层,Au和As相对套合较好;Cu、Pb、Zn的含量分布既有共性也存在不同,Cu和Zn套合较好,其高含量区主要集中于志留系地层。最后以探槽工程验证方式对异常进行了查证,圈定了一处找金靶区和一处找铜靶区,为该区今后的找矿工作提供有利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9.
分析了河西走廊1980~2010年一日大风持续时间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河西走廊一日大风平均和最长持续时间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大风日数基本一致,总体上自东向西、自南向北增多,且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多。全区年大风平均持续时间在7~207 min之间,平均为65 min。大风一日最长持续时间是1 390 min。酒泉市大部、永昌、民勤和乌鞘岭年大风平均和最长持续时间偏长,其余地方偏短。各季大风平均和最长持续时间,春季最长、冬季次长、夏季最短、秋季次短。年一日大风持续时间的频率为偏态分布,在0~2 h的累积频率为0.67。风速偏小站大风的持续时间基本为0~12 h,风速偏大站大风的持续时间在12~24 h,这说明风速越大,大风的持续时间越长。  相似文献   
140.
随着对地观测有效载荷种类的增加和成像分辨率的提高,其数据量和数据率大幅增加,对数据处理和传输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解决有效载荷信息处理的瓶颈,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数据路由的星载高速数据处理技术,实现对海量高速数据的采集、压缩、存储和传输,并通过系统内部的高速数据总线,结合基于CCSDS AOS的网络层协议,实现从各载荷到存储单元、处理单元、CCSDS下行网关以及各单元之间的高速数据流交换。通过对数据路由的热备设计,数据流可进行自动或根据指令要求路由,提高了系统设计的可靠性。通过搭建原理验证系统,验证了高速总线、数据压缩、大容量存储以及数据复接几个关键技术的可行性,为后续空间应用任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