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96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97篇
综合类   2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南秦岭志留系铅锌矿床中硅质岩岩石学及地球化学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秦岭泥盆系内产出的众多矿床中含有层纹条带状硅质岩-硅质板岩,对其成因的研究有助于查明矿床成因和确定区域找矿方向.研究表明,硅质岩化学成分纯净,SiO2含量多在90%以上.硅质岩中大部分微量元素含量低于地壳克拉克值,但富集Zn、Pb、As、Sb、Ag;硅质岩的Fe-Mn-(Cu+Ni+Co)×10图解表明硅质岩具热水沉积性质.硅质岩与矿石两者的稀土元素特点相似,具有ΣREE低(44.52×10-6)、轻重稀土分异较明显(LREE/HREE=6.51)、北美页岩标准化配分曲线呈平缓趋势、铈负异常不明显(δCe值为0.97)和铕正异常明显(δEu值为1.42)的特点;硅质岩的δ30Si为-0.5‰~0.0‰,δ18O为17.8‰~19.9‰,硅、氧同位素组成及形成温度(84~101℃)也暗示它为海底热水沉积成因.  相似文献   
112.
东天山康古尔金矿带金矿床基本类型及成矿规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野外和室内研究证明,东天山康古尔金矿带内存在三种基本金矿类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韧性剪切带蚀变岩型及岩浆热液石英脉型。它们同产于活动大陆边缘上的火山岛弧带内,是岛弧岩浆-火山-沉积作用演化不同阶段的产物,彼此联系又各具特色。本文进行了种类矿床基本特征、分布规律及种类之间的对比研究,旨在建立成矿带成因与演化雏型,为下一轮找矿工作提供可能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3.
南秦岭泥盆纪海底热液沉积的野外和野内研究使我们认识到:泥盆纪同生海底絷宙积作用在泥盆系沉积柱中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层状岩石和矿石;作为沉积柱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底热液沉积有其自身的特点,可识别并用于指导找矿;沉积柱中不同层位多种热液沉积构成海底热液沉积记录,海底热液沉积成矿作用是这种热演化达到一定阶段的结果,海底热液沉积的内涵是壳内释热以流体形式在达地表或近地表所发生的以化学沉积作用为主,并伴有交代  相似文献   
114.
115.
滇西北兰坪盆地金顶矿床是目前中国最大的铅锌矿床,也是世界上形成时代最新且唯一的陆相沉积岩容矿超大型铅锌矿床;盆地内超大型、大型金属矿床与油气显示并存,是油气成藏与金属成矿关系研究较理想区之一.  相似文献   
116.
陕西汉中马元铅锌矿床成矿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VT(密西西比河谷型)矿床是一类产于碳酸盐岩中的、具有显著后生特征的铅锌矿床.马元铅锌矿床形成于扬子陆块北缘稳定陆表海环境中的汉南基底隆起边缘.矿区出露地层主要有中新元古界火地垭群、上震旦统灯影组和寒武系.中、新元古代火地垭群位于碑坝隆起中心部位,灯影组和郭家坝组出露于隆起的周缘.灯影组与火地垭群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与郭家坝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相似文献   
117.
滇西北兰坪盆地金顶超大型矿床有机岩相学和地球化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云南兰坪金顶矿床是世界上形成时代最新且唯一陆相沉积岩容矿的超大型铅锌矿床,也是中国目前最大的铅锌矿床,有机物质在金属成矿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受人关注。矿石及矿化岩石中产有包括干酪根、轻油、烃类气、重油、沥青及方解石中石油、甲烷包裹体等多种形式、产状和成熟度的有机物质,油气显示突出,古油气藏遗迹明显,是金顶古油气藏在铅锌成矿过程中热成熟、裂解和被改造、破坏不同阶段的产物。有机物质的氯仿沥青"A"变化大(72×10~(-6)~395415.42×10~(-6))。"A"的族组分中,总烃(58.47%)大于"非烃 沥青烯"(41.53%),饱和烃/芳香烃比值大于1,具Ⅰ型有机母质特征。有机转化率(A/C=0.5%~7.2%)较矿床外围岩石低,有机热成熟度高。矿石及矿化岩石中有机质的饱和烃包括正构烷烃、Pr、Ph和iC_(18)等化合物,碳数分布介于C_(10)~C_(34)之间,C_(21 22)/C_(28 29)=0.78~3.582,Pr/C_(17)=0.25~0.646,Ph/C_(18)=0.39~1.57,有机母质为海相菌藻类。有机质中检测出萘、菲、三芳甾烷、联苯、荧蒽等芳香烃类化合物,菲系列化合物最为明显,MPI_1 =0.215~0.434,MPI_2=0.252~0.588,菌藻等有机母质发育在高盐度还原沉积环境,烃源岩主要是三叠系残留海相碳质泥岩和泥灰岩。伴随金顶局部穹隆过程,很可能在金顶穹隆中形成油气藏,它是矿区铅锌快速大规模集中成矿的重要还原剂之一。  相似文献   
118.
南秦岭晚古生代凤县—太白盆地是在扬子地台北缘早古生代被动大陆边缘发展起来的具裂陷性质的盆地,处在秦岭微板块当中,在盆地内既产有八卦庙超大型金矿也产有八方山—二里河大型铅锌矿床,是铅锌与金矿床共生/共存的一个典型地区。两种矿床在地质背景、产出层位和成矿特征等方面具有某些关联,铅锌矿层产在中泥盆统古道岭组灰岩与上泥盆统星红铺组变泥质岩过渡层位的铁白云石—钠长石—硅质热水沉积岩系中,金矿体位于上泥盆统星红铺组底部,由含石英细脉多期变形的蚀变钠长石、铁白云石粉砂岩等热水沉积岩系构成。硅同位素组成反映金矿床中存在两类不同来源的硅,一类是钠长石岩和顺层石英细脉的硅同位素组成(δ30Si=-0.40‰~-0.32‰),与铅锌含矿层中硅质岩的硅同位素组成相似,硅质与热水沉积作用相关,另一类是金矿体中的穿层石英脉,其硅同位素反映硅来自晚期岩浆流体;铅锌矿床硫化物中硫同位素(δ34S=6.03‰~16.88‰)反映硫主要来自海底热水沉积,形成于盆地早期开放体系;金矿石中硫化物硫同位素组成(δ34S=4.10‰~15.40‰)反映硫主要为地层硫,形成于盆地晚期半封闭—封闭体系;铅同位素组成反映盆地内由西坝岩体泥盆系地层铅锌矿石金矿石铅同位素演化有幔源成分减少,壳源成分增加的趋势;氢、氧同位素数据揭示出铅锌矿成矿流体中的水来自于大气降水,金矿则具多源性,包括岩浆水、大气降水和变质水。研究认为泥盆纪海底热水沉积作用形成了铅锌矿层的主体,也使金(银、铜)在热水沉积岩系中明显富集,而中生代造山过程中的构造—流体作用使金矿体定位。金与铅锌的共生/共存关系,受控于这种成矿地质过程及流体化学、物理化学演化。金与铅锌的这种时空关系可作为已知矿床深部勘查和外围找矿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9.
介绍了小波图像的分解和重构方法以及小波融合过程。采用Symlet小波变换融合方法对西安地区鲸鱼沟水库的TM4、TM5子图进行单尺度二维离散小波变换融合,并进行水库的边缘检测。对图像通过TM4分解的低频图与TM5分解的高频图像融合再与TM4影像原图比较,融合图像提取细节效果明显优于TM4原图像。  相似文献   
120.
对新疆西天山备战铁矿区附近的基性-超基性岩体———金云母辉石橄榄岩与侵入其中的闪长岩脉进行了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金云母辉石橄榄岩中金云母~(40)Ar/~(39)Ar坪年龄为298.1±1.9 Ma,该岩石的锆石U-Pb年龄为302.5±1.3 Ma,与备战铁矿的成矿年龄相近。备战金云母辉石橄榄岩具有低Si O_2(42.51%~50.82%)、Al_2O_3(4.87%~7.38%)、Ti O_2(0.25%~0.77%)和全碱(Na_2O+K_2O=0.87%~1.87%)含量,而高Mg O(26.36%~30.17%)、TFe O(12.33%~15.99%)含量的特征,过渡元素丰度(Cr=523×10~(-6)~7 026×10~(-6),Ni=906×10~(-6)~1 088×10~(-6),Co=109×10~(-6)~132×10~(-6))和Mg~#值(0.76~0.79)均较高,表明岩浆经历了橄榄石堆晶作用。由橄榄石最高Fo值(0.79)和岩石的TFe O含量计算得其母岩浆为玄武质岩浆。所有的岩石具有相似的稀土、微量元素配分模式,均呈轻稀土元素富集的右倾型,且重稀土元素较平坦[(Gd/Lu)_N=0.70~2.00],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U、K,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Zr、Hf和Ti。总体上Sr、Nd同位素较均一,金云母辉石橄榄岩的(~(87)Sr/~(86)Sr)_i=0.704 4~0.704 7,εNd(t)=2.23~3.90,闪长岩(~(87)Sr/~(86)Sr)_i=0.704 4,εNd(t)=3.79~4.07,表明金云母辉石橄榄岩和闪长岩为同源演化的岩石。微量元素特征表明金云母辉石橄榄岩起源于尖晶石相,源区为受俯冲流体或熔体交代的软流圈地幔。结合区域构造背景,推测金云母辉石橄榄岩的形成与西天山造山带在晚古生代的山根拆沉引起的软流圈上涌有关,而备战铁矿晚期成矿事件很可能形成于相同的深部动力学背景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