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8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99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31篇
地球物理   50篇
地质学   230篇
海洋学   105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41.
三峡库区紫红色泥岩的崩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反复崩解实验,探讨了三峡库区广泛分布的紫红色泥岩的崩解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套泥岩崩解性并不大,对其边坡崩落的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142.
在由单个热液金属矿床的生物——有机质成矿作用研究向区域生物——有机质成矿系统深入的今天,分子化石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日益显得突出。热液金属矿床成矿带往往属于有机质的过成熟区,分子化石的存在首先要考虑成矿后迁入事件的叠加,从中排除某些生物成矿作用假象,如川甘陕金三角区。除了最常见的吸附有机质外,晶包有机质可以是有机质过成熟的金属成矿区分子化石的一种不可忽视的新来源,可提供流体源或矿源的信息,如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区。赋矿岩与蚀变岩之间的某些分子化石差异则蕴含着与成矿有关的诸如还原作用等化学反应信息,如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区。  相似文献   
143.
青海省民和黄土的粒度组成及气候含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青海省民和黄土采样和粒度分析结果的研究表明,民和黄土的粒度远大于兰州等地黄土的粒度。民和黄土(粒径>30μm和>50μm的粗颗粒组分)分别指示了冬季风强度变化和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所激发产生的黄土物源区作用。高原表面的寒冻风化物和冰碛物等给民和黄土提供了可观的粗物质补给。高原隆升以及其它区域性构造变动使黄土物源区呈现多样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4.
Etvs效应改正误差一直被认是影响海洋重力测量精度的主要误差,为了减小由定位误差引起的Etvs效应改正误差,本文提出采用合理的测量点间隔计算航向、航速以提高Etvs效应改正精度的方法。通过必要理论分析与实际计算,证实了采用合适航向、航速计算间隔将提高Etvs效应改正精度,从而提高海洋重力测量精度。  相似文献   
145.
本文收集了笔者近年来在栾川西部地区所作的激电资料,通过综合整理和研究,分析了铅锌矿的直流激电异常特征。探讨了应用直流激电法探寻铅锌矿应注意的若干问题,解决了该区铅锌矿与其它矿种的区分,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成果。  相似文献   
146.
斑岩型钼矿激电测深的找矿模式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近年来在新县吴陈河风响山钼(金、银)矿区开展地质和物探普查,发现了明显的激电异常。经钻探验证,揭示了风响山钼矿化带,得出了斑岩型钼矿“三位一体”——构造、斑岩体、激电异常的找矿模式。  相似文献   
147.
关于现代浅海型海底热液活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浅海型海底热液活动一般出现于海底火山顶部或者翼部,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是深海热液活动和陆上热泉的过渡地形。研究浅海型海底热液活动使我们更全面了解地球内部热量的缓慢散发形式。目前浅海型热液活动研究多侧重于流体、伴生气体、沉积物等方面:对于流体研究主要通过流体元素特征探讨流体源,虽然浅海热液活动流体在海底喷出,但流体主要组分有时是海水,有时是陆上大气水—海水只是作为少部分加入其中。对于伴生气体的研究表明:热液喷出时伴生气体组分多是火山气来源,火山气的加入导致热液流体酸性增强,使热液流体较容易淅沥出围岩中的元素,因此尽管浅海型热液流体流经路程短,但是流体中依然包含了较多物质,从而在海底表面沉淀沉积物,甚至可以形成烟囱体,由此可见浅海型热液活动与火山活动紧密相关。对于沉积物的研究显示浅海热液活动产生的沉积物组分简单,也有像深海热液活动中烟囱状沉积体的形成。沉积物对周围水域中元素浓度起到积极影响,如Fe、As含量等,这是热液流体与海水相互作用的结果。 现代浅海型热液活动往往出现于近海岸处,距离人类生活较深海热液活动更加接近,所以浅海热液活动对周围环境影响的深度及广度应该成为下一步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48.
植被冠层可燃物含水率FMC(Fuel Moisture Content)是评估野火风险及估算火灾蔓延速率的重要指标。以中国西部6个典型研究区为例,基于辐射传输模型,利用Landsat 5 TM及Landsat 8 OLI遥感数据,开展草原、森林冠层FMC定量反演研究。为克服基于物理模型的病态反演问题、FMC自身的弱敏感性问题及西南森林多具复杂的双层冠层结构问题,研究中考虑了模型参数之间的相关特征,使用多波段遥感数据及耦合辐射传输模型等方法。反演结果显示,总体植被冠层FMC反演精度R~2为0.64,RMSE为44.86%,其中草地冠层FMC的反演精度(R~2=0.64,RMSE=47.57%)略低于森林冠层FMC的反演精度(R~2=0.71,RMSE=30.82%)。为进一步论证该反演结果对野火风险评估的有效性,研究中选取并分析了2011年3月2日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金华镇金和村森林火灾爆发前、爆发时及灾后该区域植被冠层FMC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火灾爆发时该地区植被冠层FMC明显低于火灾发生前后(约一月时间)植被冠层FMC,证明了本文FMC反演结果对野火风险评估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9.
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CMA)和国家海洋局(SOA)数据资料, 对南海沿海台风活动(1949—2016)和风暴潮灾害趋势(1989—2016)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南海地区台风年登陆频数整体上呈微弱减少趋势, 但强台风影响及强度呈加强趋势; 1990年代中期台风登陆频数出现显著突变, 粤东地区受高强度台风的影响变得频繁, 粤西地区从2007年开始台风登陆强度逐年增强; 研究区域内台风强度分布一致性较好。文章还总结了典型的热带气旋路径, 分析了不同入射角范围的台风在强度和地区分布上占比的变化规律, 指出近年来中国南海沿海地区年强台风暴潮灾害发生频数增多, 年最大风暴潮等级有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150.
Three cruises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ons of nutrients,chlorophyll a(Chla),new and regenerated primary production,bacterial abundance and production,and microzooplankton grazing rates in the Yellow Sea(YS)and the South China Sea(SCS)during March and May.As the water column moved from low to high temperature,weak to strong stratification and high to low nutrients from the YS to the SCS,Chl-a,primary production and bacterial biomass decreased.In contrast,bacterial production,microzooplankton grazing and size preference increased from the YS to the SCS.The increasing grazing activity and decreasing f-ratio from the YS to the SCS suggest roles of regenerated nutrients in the supporting the community increased and more bacteria played important roles in the carbon flow in the oligotrophic SCS than in the eutrophic YS.These variabilities force the classical food chain dominated community in the eutrophic waters into the microbial loop,which is dominant in oligotrophic waters.As nutrients decrease,temperature and grazing activity increase from the YS to the SCS.The increasing ratio of integrated bacterial production to integrated primary production indicates that communities change from autotrophy to heterotrophy and waters change from a carbon sink to a carbon sour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