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1篇
  免费   149篇
  国内免费   142篇
测绘学   91篇
大气科学   88篇
地球物理   96篇
地质学   456篇
海洋学   9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9篇
自然地理   8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21.
自2007年太湖无锡水危机事件后,太湖流域内各项水污染防治工作进入快车道,近年来浙江省持续开展水环境治理,针对不同污染源进行分类施策、精准治理,整体水环境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本文根据2007-2019年浙江省环太湖水文巡测资料及主要出入太湖河道水质监测成果,全面分析了出入湖河道的水量、水质及污染物通量的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07-2019年浙江省年均入湖水量为27.39亿m3,年均出湖水量为26.42亿m3,环湖河道进出水量在2007-2014年以出湖为主,2015-2019年以入湖为主,2015-2019年入湖水量增加受该时段地区降水量较丰的影响.2007-2019年浙江省环湖河道CODMn、NH3-N和TP浓度呈明显下降趋势,TN浓度有所下降,除TN仍处于Ⅴ~劣Ⅴ类水外,其余指标已处于Ⅱ~Ⅲ类水标准,当前环湖河道的CODMn和NH3-N指标已达到《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2013年修编)》提出的目标值,但TN和TP浓度仍存在较大差距.浙江省环湖河道年平均CODMn、NH3-N、TP和TN入湖通量分别为1.12万、0.18万、0.03万和0.90万t,出湖通量分别为1.13万、0.10万、0.03万和0.62万t,环湖河道除CODMn以净出湖通量为主外,其余指标均以净入湖通量为主,存在一定入湖滞留,其中水量是影响入湖通量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822.
对虾“玻璃苗”病的暴发,会导致对虾幼苗大批死亡,给水产养殖带来巨大损失。利用本实验室最近鉴定的“玻璃苗”致病菌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 HL,从海洋来源芽孢杆菌中筛选拮抗菌,获得一株能够高效抑制vp HL菌株的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MCCC 1A15695。经分离鉴定与活性测定,其有效抑菌物质为蛋白类,该蛋白抑菌谱较广,对包括多种弧菌病原在内的17种病原微生物有抑制作用。经Q Seharose Fast Flow阴离子柱层析、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 PAGE)及液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LC MS)分离纯化鉴定,确定活性蛋白组分中的有效抑菌物质为枯草杆菌素(subtilisin)、未知蛋白(hypothetical protein)及α 淀粉酶(Alpha amylase)。蛋白类物质具有高生物安全性,本研究为后续益生菌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23.
上扬子区中寒武统的层序地层格架及其形成的古地理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扬子区特别是贵州及邻区的中寒武统发育完整,是一套从少量灰岩到大套白云岩所组成的地层序列。在西北部的台地内部,中寒武统由较薄的产三叶虫化石的陡坡寺组砂泥质白云岩与化石贫乏的巨厚的娄山关群白云岩下部的地层一起所组成,几乎见小到灰岩的踪迹;在过渡区则由凯里组和甲劳组泥页岩系夹灰岩地层所组成;在东南部深水背景之中,相变为一套黑色页岩系到泥灰岩的地层,包括都柳江组和杨家湾组下部。,有序的沉积物时间变化序列与沉积相的空间展布形式形成了1个独特的层序地层格架,从而在研究区的中寒武统之巾大致可以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该层序地层格架不但展示出地层记录中的两种相变面和两种穿时性,而且表现出中寒武世时期浅水背景下强烈白云石化作用的特点,并且意味着一个受三级海平面变化旋回控制的有序的加深与变浅过程。系列岩相古地理图和系列层序地层格架栅状图较为系统地表现出各个三级层序的沉积物的时间演变序列与沉积相的空间展布形式,以及三级层序形成时期大致的古地理背景。更为有趣的是,在早中寒武世之交的海退事件之后的更大幅度的海侵作用过程的初期,似乎在生态空间拓展的同时,在较深水背景之中发育了早寒武世末期的“台江生物群”和中寒武世早期的“凯里生物群”,这两个生物群所代表的生物多样性事件可能反映了寒武纪早期的“小壳化石动物群”、“澄江动物群”所代表的生物大爆发之后的又一次生物大爆发。因此,海侵作用与生物多样性事件、海退作用与生物灭绝事件之间的复杂关系将成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824.
深基坑开挖的有限元模拟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Goodman接触面单元和Duncan-Chang模型编制了二维有限元程序SJK。考虑了工程实际中分步开挖、支撑等一系列施工过程,利用模型试验对该程序进行了验证,实测结果与理论计算两者较为接近,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25.
强化成矿规律研究 提高“调查评价”效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矿产资源潜力调查评价(以下简称“调查评价”)工作在全国实施,它的规模、涉及的地区范围都超过以往地质工作部署的地区,其要求之高,使用的方法手段之多也是地质工作中绝无仅有的.虽然调查评价的效果由多个方面因素决定的,但对“调查评价”区内成矿规律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到“调查评价”成果的效  相似文献   
826.
锂(Li)和硼(B)同位素是地质作用过程中良好的示踪剂,被广泛应用于岩石起源、矿床成因和环境演化等领域。但锂、硼在MC-ICP-MS仪器分析中的“记忆效应”明显,不同实验室已报道的MC-ICP-MS分析中锂、硼背景占信号比变化范围大(0.01%~5%),所采用的背景控制方法和效果也各不相同,因此给锂、硼同位素的准确测定带来困难。为研究MC-ICP-MS锂、硼同位素记忆效应及其抑制方案,提高测试的稳定性,本文参考前人研究成果,设计不同背景清洗方案,并对各种国际标样(IRMM-016、JG-2、ERM-AE121、ERM-AE122、NASS-7)和实验室内部标准(Alfa Li、Alfa B)进行长期测试,检验实验方案的长期重现性。结果表明:仅使用0.3%氯化钠溶液清洗背景可以显著降低锂背景信号,从20mV下降至4mV,并保证7Li背景值在24h内低于5mV,实验室内部标准溶液Alfa Li的δ7Li长期测试外精度为0.13‰(2SD,n=73)。氟化钠、氨水等清洗液并不能显著降低本研究所使用仪器的硼背景,因此选择使用灵活的空白扣除方法来保证数...  相似文献   
827.
DSW-01型水位仪在三峡井网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三峡井网在三峡水库诱发地震监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井网运行状况欠佳,数据完整率偏低、有效性较差。用DSW-01型精密数字水位仪及相关技术对原系统进行了更新改造,从而保证了该系统的正常运行。介绍了该仪器的基本原理、新系统的组成、比测结果以及在三峡井网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828.
通过对中国大陆及邻区4个Ⅰ级活动地块中1972-2003年全部地震资料的系统分析,认为强震中期阶段典型的地震活动演化图像是中等地震聚集活动,震前震中区附近的地震密度和有效速率增高.文中用中等地震增长率来刻划强震孕育过程中中等地震活动的加速增长,结果表明:中等地震聚集活动密度的增长率能够较好地反映强震前中期异常变化特征,对各活动地块的分析表明华北地块中等地震增长率达到180%以上时,未来1~3a中等地震异常聚集区及其附近会发生强震;而西域、青藏和滇缅地块中等地震增长率达到250%以上时,应注意中等地震异常聚集区及其附近强震的发生.因此,中等地震增长率可以作为中期预报的定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829.
哈尼梯田景观空间格局与美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以地处哀牢山南段的元阳哈尼梯田景观为研究区,应用FRAGSTATS计算景观格局指标,运用ArcView计算并统计斑块粒度以及景观各类型间的空间邻接长度和数目比例,并分析了景观格局与美学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1)旱地、有林地、灌木林和水梯田的比例较高,并形成耕地与林地面积都超过景观总面积40%的优势格局,缺乏水域、裸岩或裸地等景观组分;2)居民地具有斑块数目多且小而分散的格局特征;旱地形状最复杂,分布最集中,天然草地和其他园地斑块数少且分布最分散;景观中既有处于绝对优势的巨斑块,又有数目众多的中等斑块,两者相间分布形成相对破碎和连通度中等的格局特征;3)景观中各类型间的邻接类型数、邻接边长度和数目百分比的差异非常显著,绝大多数类型都与旱地的邻接比例较高,受旱地影响强烈;4)景观中水梯田面积比重大,平均斑块面积大且斑块间距小,是形成梯田规模美的重要格局特征;5)耕地与林地在景观中的均衡构架,林寨田的立体分布格局是梯田格局和谐美的重要表征;6)景观空间邻接和斑块规模特征是景观格局的重要特征,探讨景观格局特征与美学特征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30.
南海赤潮有毒甲藻链状-塔马亚历山大藻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核糖体rDNAITS为分子指标,采用RFLP及序列分析方法对南海海域Alexandriumcatenella和Alexandriumtamarense进行分析和鉴定,并通过与日本海域不同海区A.tenella和A.tamarense的比较,得出A.catenella或A.tamarense的不同地理株的种内个体间ITS区序列非常相似,而种间序列则有显著差异,表明了ITS区用于不同海区A.catenella和A.tamarense种间鉴定是一个较稳定的指标.可看出,ITS区的研究从一个新的角度为海洋微藻种的界定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