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质学   12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小秦岭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金矿产区之一, 目前对该区金矿床成矿作用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 即与秦岭造山带造山作用有关的早中生代成矿和与中国东部构造体制大转折有关的晚中生代成矿.在矿床地质研究的基础上, 利用激光剥蚀ICP-MS方法对小秦岭矿集区北矿带秦南金矿床的热液独居石进行了U-Th-Pb定年, 获得了高精度的年龄数据, 为北矿带金矿床成矿时代和成矿构造背景提供了新的制约.岩相学研究表明, 所研究的独居石具有完好的晶形, 与载金矿物黄铁矿和石英的结构关系表明它们近于同时形成.13个独居石颗粒的U-Th-Pb同位素组成在206Pb/238U-207Pb/235U和206Pb/238U-208Pb/232Th图解上均位于谐和线上或其附近, 其206Pb/238U和208Pb/233Th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20.9±0.9 Ma(MSWD=1.0)和122.6±1.9 Ma(MSWD=2.6), 在误差范围内完全一致.本次定年结果与小秦岭南矿带众多典型金矿床的Re-Os年龄和40Ar/39Ar年龄一致, 表明独居石的U-Th-Pb同位素体系自矿物形成后一直处于封闭体系, 其U-Pb和U-Th-Pb年龄可以解释为秦南金矿床的成矿时代, 从而表明秦南金矿床形成于燕山期.对已有可靠年龄数据的统计分析表明, 小秦岭地区绝大多数金矿床形成于早白垩世, 证明该区金成矿作用集中发生于晚中生代, 可能与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2.
范家埠金矿是胶东半岛苏鲁地体内规模最大的石英脉型金矿。含金石英脉中锆石阴极发光和LA-ICP-MS微量元素及U-Pb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含金石英脉中的锆石均为捕获围岩(新元古代威海片麻状花岗岩)的岩浆锆石,其中15个颗粒在U-Pb图解上位于谐和线上,其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726±14)Ma(MSWD=4.6);另外7颗锆石位于不一致线上,其上交点年龄为(758±25)Ma,下交点年龄为(123±11)Ma(MSWD=0.45)。这些锆石的下交点年龄与金矿脉旁侧斜闪煌斑岩脉的角闪石40Ar/39Ar年龄分别为(118.8±1.6)Ma和(117.5±1.5)Ma,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范家埠金矿的成矿时代为120Ma左右。由此认为,苏鲁地体和胶北地体的金矿成矿作用均发生于早白垩世晚期120Ma前后,与目前多数人认为的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的峰期时间一致,表明苏鲁地体的金矿成矿受岩石圈减薄的构造背景控制。范家埠金矿床成矿流体具中高温、中高盐度15.5%~23.2%(NaCleq)、低δ18OH2O(-3.84‰~-4.05‰)和低δDH2O(-82.5‰~-80.8‰)值等特点,载金矿物黄铁矿富32S(δ34S=-5.5‰~-9.1‰),与含油气盆地热卤水的组成相近,暗示范家埠金矿的成矿流体可能来源于中生代胶莱盆地。这种盆地流体沿断裂——五莲—米山深大断裂及其次级构造迁移,同时萃取基底岩石中的金形成含矿热液并在还原的环境中成矿。相反,胶北地体大量金矿床成矿流体具有低盐度、高δ18OH2O和δDH2O,δ34S(‰)为正值等特点。胶北和苏鲁地体早白垩世金成矿强度和成矿作用的差异可能反映了两者在地壳基底、流体来源和成矿环境等方面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