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53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青海祁漫塔格地区位于东昆仑造山带西段,是我国近些年来的重点找矿地区之一。本文对区内与虎头崖矿床I矿带(Fe)、野马泉矿床(Fe)、虎头崖矿床VI矿带(Zn)和卡而却卡矿床B区(Cu)有关的花岗质岩石开展了矿物学研究。结果显示,虎头崖矿床I矿带的斜长石以奥长石为主(An15.0-24.1);虎头崖矿床VI矿带的斜长石主要为钠长石和奥长石(An8.7-20.8);卡而却卡矿床B区的斜长石主要是中长石(An33.8-42.2);野马泉矿床的斜长石主要为奥长石和中长石(An26.2-48.4)。角闪石为典型的钙角闪石,其中,虎头崖矿床I矿带的角闪石属铁浅闪石;卡而却卡矿床B区的角闪石为镁角闪石和铁角闪石。各矿床(带)的黑云母普遍富Fe、Ti、F、Cl,属典型的铁黑云母。矿物学特征显示,各矿床(带)的黑云母结晶于相似的高氧逸度条件下,但在结晶温度和挥发份组成等方面存在差异。黑云母的结晶温度和氧逸度特征与各矿床类型之间未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特征。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可知,岩浆结晶的温度和氧逸度可能不是控制本区矽卡岩矿床成矿作用类型的主要因素。黑云母的挥发份组成与各成矿元素间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特征,其中,以Fe为主的虎头崖矿床I矿带和野马泉矿床的岩浆流体特征基本一致,表现出相对富Cl、贫H2O、F的特点;以Zn为主的虎头崖矿床VI矿带的岩浆流体相对富F贫H2O、Cl;以Cu为主的卡而却卡矿床B区的岩浆流体相对富Cl、H2O贫F,说明岩浆流体不同的挥发份组成可能与不同的矿床类型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综合地质特征和矿物学特征可知,岩浆流体的挥发份组成可能是控制青海祁漫塔格地区矽卡岩矿床成矿作用类型多样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2.
西藏林周盆地设兴组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青藏高原南部拉萨地块分布的晚白垩世岩浆活动,对了解特提斯洋的构造演化及约束印度-亚洲大陆初始碰撞时限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西藏林周盆地林子宗火山岩的下伏晚白垩世设兴组地层中首次发现了玄武岩夹层,并系统开展了玄武岩的Ar-Ar年代学、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以及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设兴组玄武岩呈夹层状产出于设兴组顶部的红色砂岩中,其斜长石Ar-Ar年龄为90.6±1.8Ma。玄武岩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集轻稀土元素、强烈富集Ba、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HFSEs),具有明显的大陆边缘弧的火山岩成分特征。玄武岩的Sr-Nd-Pb同位素成分比较均匀,(87Sr/86Sr)t为0.706568~0.706620,εNd(t)为+0.72~+4.75,(206Pb/204Pb)t比值为18.649~18.675,(207Pb/204Pb)t比值为15.640~15.666,(208Pb/204Pb)t比值为39.055~39.108,岩石总体表现出来自于亏损地幔的特征。综合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设兴组玄武岩可能是晚白垩世(约90.6Ma)俯冲于拉萨地块之下的新特提斯洋壳在重力拖拉下发生板片回转,导致软流圈物质上升提供热量,从而诱发了俯冲流体交代的地幔楔的部分熔融形成的。本文结果进一步证明,之前普遍认为缺少晚白垩世火山岩的拉萨地块南缘,存在新特提斯洋的俯冲作用及其岩浆作用产物。  相似文献   
23.
对青藏高原拉萨地块早白垩纪火山岩15个采点的古地磁测定,揭示了一组高温特征剩磁分量.实验结果表明采样剖面获得的早白垩统卧荣沟组的古地磁结果全部为正极性,显示与早白垩纪正极性超静带的极性特征相似.对岩石的显微镜观察表明岩石未受后期热液化学交代作用和风化作用,这表明所获得的高温分量很可能代表岩石形成时的原生剩磁.其特征剩磁方向为:偏角D=18.4°,倾角I=26.5°,α95=8.6°;相应的极位置为:经度ψp=220.3°E,纬度λp=66.4°N,dp=9.3°,dm=6.9°,古纬度plat=14.0°.通过对比拉萨地块以北诸地块早白垩纪古地磁结果,认为拉萨地块在早白垩纪已与芜塘地块碰撞拼合在一起,而自早白垩纪以来相对欧亚大陆发生了1500±600km的构造缩短.结合拉萨地块已有的晚白垩纪和古新纪古地磁数据,认为欧亚大陆的最南缘(拉萨地块)在印度/欧亚大陆发生碰撞前自早白垩纪一始新纪一直处于北纬12.8°~14°N低纬度位置,并未发生明显的纬向运动.  相似文献   
24.
江万  莫宣学 《岩石学报》1999,15(1):89-97
青藏高原冈底斯带花岗岩及其中铁镁质微粒包体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冈底斯花岗岩带岩石类型是钙碱性、中铝质的。10对花岗岩及包体的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SiO2与Al2O3、CaO、MgO、FeOT都是呈线性降低的趋势、二元素散点图及共分母图(如La-Ce,Sm-Nd,Th-La,La-Ba,Th/Yb-Ta/Yb,Zr/Y-Zr,Cs-Rb,SiO2-Zr/TiO2)具有不同程度的直线变异关系,而花岗岩及包体的同位素地球化学表明花岗岩中含有大量幔源组分,说明与岩浆混合作用及(或)成分分异有关。花岗岩及包体的常量元素、微量及稀土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两者具有同源性。  相似文献   
25.
INDEPTH-Ⅲ地震层析成像--藏北印度岩石圈俯冲断落的证据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德庆-龙尾错剖面层析速度结构剖面揭示了在高原地壳发生缩短与增厚后,高速的印度大陆地幔岩石圈分为两层以不同角度向北伸展到(美)塘盆地的中部(33°N~34°N之间).上层在拉萨地块岩石圈(速度为7.9~8.0 km/s)之下向北伸展过程中发生断裂,形成若T断块,并下沉;下层以较大角度向北俯冲下去,并在32°N之下进人软流圈;发现北部有一浅一深2条低速带,可能代表地幔内温度较高的热流体的流动通道,并产生强烈的各向异性.浅处低速带与深部低速带有联系;此低速带与东部Wittlinger发现的34.5°N深部的高温低速体没有直接联系,后者呈NV-SE走向.  相似文献   
26.
青海省祁漫塔格矿带虎头崖矿田构造控矿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虎头崖矿田位于东昆仑西段祁漫塔格成矿亚带和整装勘查区内。笔者在矿田构造调研和室内多元信息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从矿田构造角度探讨了该区矽卡岩成矿地质条件。通过对矿田内主要的构造特征进行总结,认为区内构造活动演化具有多期性,从华力西期—燕山期至少有5次构造运动。对矿田内近东西向、北东东向、北西西向和近南北向构造对成岩成矿的影响及控制作用作了详细分析,并初步分析了区内各级构造对成矿的控制和影响。认为:①近东西向断裂、褶皱和北东东向及北西西向断裂,为主要的控矿(布矿)构造,属成矿期构造,控制了各个矿床的空间分布;②近东西向、北东东向和北西西向次级断裂以及接触带构造,属成矿期的容矿(储矿)构造,控制了矿体的分布;③在矿田内近南北向断裂对岩石和矿体产生了改造作用,认为是成矿后构造;④自印支期以来,主要有两阶段的成矿作用,主要为矽卡岩矿床;⑤找矿构造标志:矿体受侵入岩接触带和近东西向及北东东向构造控制明显,在断裂构造复合部位、不同岩性接触部位,均是成矿有利部位。这些认识将进一步指导深部及外围找矿工作部署工作。  相似文献   
27.
大兴安岭成矿带是中国五大重点有色金属成矿带之一,库伦迪—那吉河铅锌银矿床是其北段中部近年新发现的中—大型矿床之一,已控制的铅锌资源量达到中型规模,银资源量达到大型规模。矿区的流体包裹体和金属矿物S、Pb同位素研究表明,铅锌矿流体包裹体以气液包裹体为主,成矿温度为310~340℃,盐度小于6%,成矿流体密度为0.67~0.70g/cm3,推测成矿流体主要来自火山期后热液,后期有地表水的加入;成矿物质主要为深部来源(幔源),部分为中酸性岩浆期后流体萃取老地层中的成矿物质;根据Pb同位素单阶段演化曲线的模式年龄,推测为175Ma和138Ma两期成矿。综合分析认为,矿床成因类型为火山热液型。  相似文献   
28.
矿物裂变径迹年龄与青藏高原隆升速率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本文通过对青藏高原冈底斯花岗岩带中段花岗闪长岩中不同矿物裂变径迹年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南部的隆升是分阶段的,从岩体就位到约30Ma为高原缓慢隆升阶段,30Ma-7Ma期间高原隆升速度加快,7Ma以来高原快速隆升;结合已有的有关青藏高原不同地区隆升速率、时限研究成果认为,青藏高原的隆升具有整体性、阶段性、加速性和区域的不均衡性。   相似文献   
29.
西藏申错侵入岩序列的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错侵入岩为一套中性一酸性侵入岩的岩石组合,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具有钙碱性岩的基本岩石化学特征和演化趋势。应用非正式的填图单位,可以划分为5个单元,归并为1个序列。最大的单元为丁空巴单元,岩石类型为花岗闪长岩。序列内部相邻单元之间为涌动或脉动接触关系,序列与中生代火山碎屑岩、沉积岩之间为侵入接触关系。根据岩石化学与同位素资料分析,早期单元形成于火山弧环境,晚期单元形成于同碰撞环境。  相似文献   
30.
念青唐古拉花岗岩的同位素年龄测定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念青唐古拉花岗岩体位于西藏当雄县境内,是拉萨地块中部出露的巨型侵入岩岩基,其面积超过1500km2,以大面积出露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主体。本文分别应用单矿物K-Ar法、全岩-单矿物Rb-Sr等时线法和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离子探针法(SHRIMP-)对念青唐古拉岩体不同位置上的代表性岩石样品进行同位素测年,得到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K-Ar年龄为8.49±0.14Ma,Rb-Sr等时线年龄为8.07±0.35Ma和8.70±1.40Ma,SHRIMPU-Pb年龄为18.3±0.4Ma;中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K-Ar年龄为9.80±0.35Ma,Rb-Sr等时线年龄为9.33±0.41Ma,SHRIMPU-Pb年龄为11.01±0.24Ma。不同方法测年结果均表明念青唐古拉花岗岩形成于中新世,属拉萨地块内部最年轻的巨型花岗岩岩基,其侵位结晶时代处于青藏高原地壳由南北向挤压增厚向东西向伸展的转变时期,岩浆来源于地壳局部熔融,属后碰撞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