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9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立足于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建立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熵值法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甘肃省各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水平现状及其空间差异。结果表明:甘肃省各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水平均不高,且区域差异明显,整体呈现"西高东低,南北分化"的格局,空间上体现出"阶梯状"区域梯度递减的分异结构特征;产生空间差异的原因有自然条件、区位差异和产业结构等因素;最后,根据各城市具体情况提出针对性优化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耕地质量重估报告是土地整治项目竣工的必须材料之一。目前对于重估的方法暂无统一标准和要求,文章以济阳县太平镇邝家等6村土地整治项目为例,对农用地分等技术方法进行优化,将参评因子分为稳定型和易变型测算整治后项目区的耕地质量等别。通过面积加权,算得整治后国家自然等平均提高0.3等,国家利用等平均提高0.6等,国家经济等平均提高0.3等。文章可为土地整治项目区的耕地质量重估提供思路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3.
面向高精度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研究中,历史灾害样本数据少而造成的预测准确度低等问题,本文提出基于灰色关联度与层次分析法耦合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模型。本文以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崇头镇为工程背景,结合该地区致灾机理,利用现场调查和遥感解释等手段,获取9项地质灾害评价因子。分析了9项评价因子与历史灾害点的关联度,分别以关联度数值、关联度数值指数标度和关联度排名构建了层次分析法的3种判别矩阵,建立了3种类型的灰色关联度与层次分析法耦合评价模型(G-A1、G-A2和G-A3),以及单独灰色关联度评价模型(G),最后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可靠性分析。结果表明:(1)在易发性综合指数分布方面,耦合模型G-A1和单独模型G较为合理;(2)在预测准确度方面,耦合模型G-A1的ROC曲线AUC指标最大;(3)在易发性分区合理性方面,耦合模型G-A1的高易发区域面积所占比例最小、高易发性强度指数最大,工程适用性强。最终,推荐耦合模型G-A1作为丽水市云和县崇头镇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模型。本文研究成果对浙西南地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为高精度地质灾害评价和防控工作提供有效的耦合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4.
准噶尔盆地北缘的乌伦古河流域发育有广泛的新近纪地层,其沉积环境与哺乳动物化石组合的演变是新生代全球变化在新疆和中亚内陆的集中体现。其中,中中新世晚期河流相-冲积相的可可买登组与风成的顶山盐池组底部的关系长期以来未有明确的研究结果,曾被推测为同期异相沉积。此文对顶山盐池二号涵洞剖面的研究表明,黄色的可可买登组平行不整合于绿色河湖相的哈拉玛盖组之上,并位于红色的顶山盐池组之下,与后者没有明显的沉积间断。大范围追索对比发现,可可买登组在顶山盐池台地、夺勒布勒津台地、铁尔斯哈巴合台地等区域广泛分布,沉积相往往由层型剖面的河道-冲积相过渡为与哈拉玛盖组相似的河湖相,但可可买登组颜色较黄,以此与哈拉玛盖组相区别。另外,可可买登组动物群与通古尔推饶木动物群可以对比,其时代稍早于顶山盐池下部相当于通古尔默尔根的动物群,而明显晚于哈拉玛盖组的动物群。该研究确定了可可买登组的分布及其与顶山盐池组、哈拉玛盖组的关系,为研究青藏高原隆升,以及新疆和中亚内陆气候敏感区域在中新世温暖向寒冷转变时期的环境演变和动物群对比提供了重要的地层学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新近纪地层出露广泛,以陆相沉积为主,其中赋存的哺乳动物化石自19世纪下半叶就被古生物学家所关注,为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在中国很早就已经建立起统—的新近纪哺乳动物生物地层框架,命名了哺乳动物分期,并相应建立了连续的7个"阶"级年代地层单位.近年来,相关学者将精细的生物地层学与古地磁、同位素等年代学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系统回顾了中国晚新生代食肉目的演化以及食肉目动物群的演替关系。以属、族或亚科为单位,探讨了我国新近纪和第四纪时期食肉目13个科成员的地史分布和相关类群的生态习性。根据食肉目亚科一级别的演替规律,探讨了中国晚新生代的气候环境变化,支持以下观点:在早中新世气候相对温和,食肉目组成上包含较多的古老、不擅长奔跑的类型;中中新世开始气候趋于干旱化,出现一些四肢修长、擅长在开阔地区追击猎物的类型;晚中新世时期华北气候强烈干旱化,出现了大量以鬣狗科为代表的适应开阔环境的属种,但一些林地组分依然存在,指示这个时期的环境并非典型的草原,依然有较多树木存在;上新世时期华北气候再次变得温暖湿润,鬣狗科大量灭绝,灵猫科等东洋界分子北上;第四纪时期随着冰期的到来,华北再次变成以开阔环境主导,而华南地区一直较为稳定,为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主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