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40篇
测绘学   58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109篇
海洋学   47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65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21.
西昆仑是新疆西南部重要的成矿区带,落石沟矿带已发现铁多金属、铜、铅锌矿(床)点16处,成矿潜力巨大。从区域地质成矿背景、控矿构造、沉积建造分析入手,以宝塔山、落石沟铅锌矿作为典型矿床,结合重力、磁法、化探、遥感等信息建立了区域预测概念模型,初步总结了该区铅锌矿的控矿规律,确定了区域宏观与微观预测要素。在此基础上运用证据权法采用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遥感等12个变量进行了成矿后验概率计算,后验概率最大值为0.854 022,最小值为0.000 015。按3级分类,成矿最为有利地区后验概率为0.643 428,较为有利地区后验概率为0.432 833,一般有利地区后验概率为0.222 238。按一定颜色进行分区,根据后验概率图圈定了5个最小预测区。对预测区进行了地质评述,结果表明,西昆仑落石沟一带是寻找层控-热液型铅锌矿较为有利的地区。  相似文献   
122.
伊通盆地岔路河断陷油气充注与再次运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通盆地岔路河断陷是一个双断式内陆断陷,其油气藏的形成与演化经历了一个多期次油气充注与再次调整的复杂过程.采用显微测温技术并结合生排烃史、埋藏史、热史和区域构造分析方法研究表明,岔路河断陷发育3期油气充注.结合石英颗粒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GOI技术解释了位于构造高部位的早期充注的油气经历过再次运移与破坏,而位于构造低部位的晚期充注的油气则保存较好,说明构造低部位具有一定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23.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岩石学、岩石化学、稀土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深入研究了陕西省商南县湘河地区钒矿床的成矿特征,并探讨了该类矿床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该区钒矿主要产出于青石峡—余家台倒转复式向斜两翼下寒武统水沟口组下岩段硅质岩夹泥岩的泥岩中,矿体产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钒矿床中所有岩石都含有较高的SiO2,硅质岩以隐晶质石英和玉髓为主,有沉积成因重晶石;V与Cr、U、Ba相关性好;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模式具有或正或负的Ce异常和明显的Eu正异常、向右倾的图形。上述特征都反映出该地区钒矿床具有典型的海底热水流体特征,此类钒矿床可称之为海底热水(喷流)沉积矿床。  相似文献   
124.
针对隧道突水灾害防治对注浆材料的特殊要求,在水泥浆中加入外掺剂改善其力学特性与抗冲刷特性。通过测试不同水灰比、纤维掺量、硅灰掺量下水泥石的抗压与抗折强度,得出各水灰比下的强度最佳配合比,并测试最佳配合比下浆液的流动性与抗冲刷特性。试验发现,纤维与硅灰的掺入能够显著提高水泥石的强度,且对浆液的流动度影响不大;低流速下纤维硅灰水泥浆的抗冲刷特性较纯水泥浆改善显著,但流速较高时其抗冲刷特性仍较差。基于此,在纤维硅灰水泥浆中再掺入可再分散性乳胶粉进一步改善浆液抗冲刷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可再分散性乳胶粉能明显改善浆液抗冲刷特性,即使在较高流速(0.6 m/s)下,其浆液留存率仍达到60%以上。研究结果为隧道突水灾害防治与动水注浆浆液选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5.
GOCAD的三维可视化建模在铀矿勘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突破以往常规采用的平面图、剖面图和轴测投影原理等二维平面表述方法,以相山铀矿田中的某产铀区块为实例,利用国际上先进的三维地质建模软件GOCAD,通过地形模型构建、地层模型构建、构造模型构建等步骤,实现了研究区地质数据的三维实体化展示,并针对所建三维模型在找矿靶区圈定、矿山开发设计等方面的应用开展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26.
Both nitrate (NO3) and soluble reactive phosphate (PO43−) concentration in the freshwater end-member at the mouth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have increased dramatically since the 1960s. Within the same period in the sea area, with surface salinity>30, NO3 concentration has shown an obvious increase, PO43− has not changed greatly and dissolved reactive silica (SiO32−) has deceased dramatically. An examination of the elemental ratio of NO3 to PO43− at the mouth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did not show a systematic trend from the 1960s to 2000s largely because both nutrients increased simultaneously. In comparison, the elemental ratio of 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 (DIN) to PO43− in surface seawater, with salinity>22, has shown a clearly increasing trend. Furthermore, an overall historical change of the SiO32−:PO43− ratio has undergone a reverse trend in this area. Based on the changes of SiO32−:PO43− and DIN:PO43− ratios, we can conclude that an overall historical change of SiO32−:DIN ratio has decreased in this area from the 1950–1960s to 2000s. The argument that phytoplankton productivity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has been enhanced by increasing nutrient input from the riverine transport was supported by these results. A comparative study analyzing the shift of phytoplankton composition from the mid-1980s to 2000s was also mad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average yearly percentage of diatom species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has decreased from 84.6% during 1985–1986 to 69.8% during 2004–2005. Furthermore, the average yearly percentage of diatom abundance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decreased from 99.5% during to 75.5% over the same time period, while the abundance of dinoflagellates has increased dramatically, from 0.7% to 25.4%.  相似文献   
127.
本文通过对山区河流的基本特征研究,从生态功能和人类服务功能两大角度建立了山区河流健康评价系统,并基于投影寻踪理论构建了山区河流健康评估指标体系。以中国西南地区某典型山区河流为研究对象,本文对该河流水电开发前后的健康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水电开发后河流综合健康状况较现状有显著提高。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通过对投影指标体系的结构特征分析,提出了维持河流健康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8.
汝城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地处南岭东西向构造带中段与新华夏“多”字型构造带的交汇部位,境内地质构造和岩性组合较为复杂,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大雨、暴雨机率大,修路筑坝、边坡开挖等人类工程一经济活动频繁,属于地质灾害较为发育的县市。地质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地质、生态环境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对汝城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相似文献   
129.
由于GPS与InSAR间具有很好的互补性,使得二者的数据融合能够在时间域和空间域提高地面沉降监测的能力,现已成为国内外地面沉降监测技术的研究重点.概述InSAR技术监测地面沉降的应用现状和InSAR/GPS数据融合的研究现状,分析InSAR/GPS数据融合在矿区地表形变监测中应用的可行性以及主要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30.
伊通盆地二号断层与西拉木伦河断裂带及油气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重力、航磁、电法和地震资料,结合区域构造地质特征,对伊通盆地二号断层研究认为:二号断层是西拉木伦河断裂带向吉林省东部延伸的一部分。佳木斯-伊通地堑的左旋活动将西拉木伦河断裂带错断,在地堑内保留的西拉木伦河断裂带的一部分作为伊通盆地的基底断层。该断层继承性活动,断层两侧地层发生差异性沉降,逐渐演化为现今的二号断层。作为伊通盆地内一条最重要的同沉积断层,二号断层控制其上下盘地层的沉积和油气成藏。二号断层与其上盘构成陡坡断裂坡折带,控制上盘的沉积物分布;同时断穿基底,沟通下部双阳组和奢岭组的油气源。二号断层早期开启有利于运移油气,晚期盆地反转时封闭,对梁家构造带的油气藏保存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