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36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70篇
海洋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6 毫秒
51.
新疆阿尔泰铁热克提岩体热历史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新疆阿尔泰铁热克提岩体4个磷灰石裂变径迹样品分析研究表明,具有3个阶段的热演化模式:①大约120Ma之前,温度为105~130℃或90~120℃,属于较高温稳定期;②60~120Ma,温度为90~120℃或20~65℃,系快速冷却与隆升期;③60Ma以来为20~65℃或12~18℃,属低温稳定期。第2阶段(60~90Ma期间),冷却速率为2.5~3.23℃/Ma,相当于抬升速率为83.3~107.7m/Ma。60~120Ma的快速隆升作用以及80.4~91.9Ma的裂变径迹年龄,证实燕山晚期发生过新的陆内挤压造山活动。  相似文献   
52.
甘肃敦煌红柳峡石榴石斜长角闪岩原岩为岛弧拉斑玄武岩,形成于不成熟岛弧.其典型矿物组合为:石榴石(Grt)-角闪石(Amp)-透辉石(Di)-斜长石(Pl),其中较粗大的变斑晶石榴石中通常保存进变质生长环带.根据岩相学和矿物化学研究得出,该区石榴石斜长角闪岩经历了四个变质演化阶段:早期进变质阶段(M1)、变质高峰期阶段(M2)、近等温减压阶段(M3)和晚期降温退变质阶段(M4).M1阶段以石榴石核部成分及其核部包体矿物组合石榴石(Grt Ⅰ)+角闪石(AmpⅠ)+斜长石(Pl Ⅰ)+石英(Qtz)为特征,P-T估算结果为n=550 ~ 600℃,P=0.3 ~0.5GPa;M2阶段以变斑晶石榴石幔部成分(GrtⅡ)及基质中的矿物组合角闪石(AmpⅡ)+透辉石(Di)+斜长石(+PlⅡ)+石英(Qtz)为特征,P-T估算结果为T=650 ~ 780℃,P=0.8 ~0.9GPa;M3阶段的代表性结构为石榴石边缘(GrtⅢ)形成由绿色角闪石(AmpⅢ)和斜长石(PlⅢ)组成的“白眼圈”,该阶段温度估算结果为630 ~ 700℃,压力大幅降低;M4阶段透辉石(Di)开始向角闪石(AmpⅣ)和斜长石(PlⅣ)转化,该阶段压力变化不大,主要是温度的降低.温压估算结果表明,红柳峡石榴石斜长角闪岩完整记录了从早期升温升压的进变质到后来的近等温减压再到最后的降温退变质的一个顺时针的PTt演化轨迹,反映的构造演化历史为:板块俯冲到地壳深部遭受高温变质作用,然后该区出现拉张的构造体制,随之地壳减薄,但是原来处于地壳深部的岩石并未出现大幅度折返和抬升,而是仍然处于原来的深度,慢慢的冷却直至正常的地温梯度.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红柳峡石榴石斜长角闪岩原岩的结晶年龄为1611±6Ma,该期年龄代表的构造事件与哥伦比亚超大陆的裂解事件一致,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推断,塔里木板块可能与哥伦比亚超大陆的裂解有联系,且当时位于塔里木东北缘的敦煌地块还是岛弧的构造环境,后来在中元古代塔里木运动中有一次板块俯冲碰撞事件,引起了一次高级变质作用(高角闪岩相),使当时的基性火山岩变质形成如今含有石榴石的斜长角闪岩.  相似文献   
53.
东天山中段铜矿床类型主要有斑岩型、火山岩型和夕卡岩型3种类型.矿床类型受板块构造制约,并与板块俯冲、碰撞作用密切相关.矿床类型的规律性分布预示着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54.
磷灰石(U-Th)/He定年技术及应用简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阐述了磷灰石 (U_Th) /He定年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影响因素以及该技术在地质研究中的应用。磷灰石 (U_Th) /He定年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低温热年代学技术 ,能够给出地质体在 4 0~ 85℃低温范围内的独特信息。同裂变径迹定年技术一样 ,磷灰石 (U_Th) /He技术可用于年轻地质体的定年 ,也可确定时代较老的地质体最后一次热事件发生的时间。由于磷灰石 (U_Th) /He年龄数据与样品的海拔或埋藏深度密切相关 ,所以能够很好地约束古地形。结合其他同位素技术如裂变径迹定年技术等还可进行系统的热演化分析 ,如盆地的热史演化。与其他同位素定年技术相比 ,磷灰石 (U_Th) /He定年技术具有测量方便、精度高、所需样品数量少等优点。虽然这种技术目前尚处于不断完善之中 ,但仍不失为研究地质体低温热年代信息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5.
羌塘盆地查郎拉地区中生代岩相古地理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实测剖面和路线地质填图剖面为基础,采用地层优势相 (亚相 )法和综合分析法首次系统地重建了羌塘盆地查郎拉地区中生代的岩相古地理。指出晚三叠世以海陆过渡相占主导地位,形成海退沉积旋回;由NE向SW依次出现三角洲相→滨岸相→滨浅海相带。中侏罗世浅海相沉积较发育,从NE向SW依次发育三角洲→台地相→浅海陆棚相带,呈NWW~SEE向展布,沉积中心应在中部偏西南侧,在J2 q期和J2 b期形成两次海侵高潮,总体组成两个由海侵→海退的沉积旋回。晚侏罗世海陆过渡相沉积较发育,从NE向SW依次发育三角洲相→潮坪相→台地相带,呈NW~SE向展布。白垩纪岩相古地理存在早晚差异 :早期为残留海背景下的台地边缘浅滩-局限台地相沉积,形成第三次海侵高潮;晚期全区迅速抬升,形成冲积扇~辫状河流相的磨拉石红色复陆屑沉积旋回及多物源供应格局。中生代沉积物源主要来自北部的中央隆起带,次为东部高地及西部隆起区;在沉积演化过程中,不同时代的沉积物源有所差别,且地形总体保持了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格局。  相似文献   
56.
Mg-Fe电气石的热膨胀与相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Mg-Fe系列的两种电气石进行了不同温度下的热膨胀与相变研究,发现电气石在900℃以下保持稳定,900-950℃分解,镁电气石分解为堇青石-α与非晶质,黑电气石分解为赤铁矿与Al5(BO3)O6。加热过程中电气石晶胞大小发生变化,是晶体热膨胀与Fe^2 →Fe^3 替代、OH^-→O^2-替代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含Fe的电气石中,晶胞收缩幅度取决于电气石中Fe^2 的含量;800℃时,Fe^2 完全氧化,表面赤铁矿晶出,晶胞收缩显著。电气石的热膨胀率为锂电气石>镁电气石>黑电气石;c轴>a轴。  相似文献   
57.
毛景文  韩春明等 《地质通报》2002,21(12):858-868
概要介绍了中亚南天山大型金矿带的构造环境、地质特征和分布特点。中亚南天山是世界重要的金成矿带,其中发育有一系列世界级矿床。在该带中,除了剪切带型(造山型)金矿外,还有夕卡岩型、细网脉型以及爆破角砾岩型。成矿围岩是前寒武纪和早古生代浅变质岩系,成矿与二叠纪花岗质岩石密切相关,成矿流体以富CO2为特征,与矿化有关的围岩蚀变强烈发育,通常以Au,Ag,Sb,Te,As,W和Bi元素组合为地球化学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58.
地震储层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在阐明地震储层概念及其不同阶段主要研究内容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交互迭后处理、测井资料的应用、层位标定、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层位自动拾取、层面切片、断层切片、相干数据体、多线剖面、三维可视化、地震储层参数预测、烃类检测、地震属性分析及地质统计学和时间推移地震等技术的应用现状,最后对地震储层研究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59.
论内生金属矿床定向三等距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全七  陈元琰  汤云晖 《矿床地质》1998,17(Z5):835-838
本文以大量事实说明了,内生金属矿床的定向三等距分布,是一种存在广泛,不受现有地质地理区划、矿床成因类别及矿种类别限制的分布。  相似文献   
60.
Internal tide is one of the major oceanic phenomena. Determination of internal tide is important for theoretical study and for ocean engineering research. As an inverse problem, extraction of internal tidal currenls from sea currents is diffi-cult. In this paper, a method is developed to extract internal tidal currents from a portion of the sea current profile based on the fact that the directions of internal tidal currents above and below the thermocline are inverse. Sea current data col-lected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is processed with this method. The internal tidal currents and the depth of the thermocline are successfully extracted. The depth of the thermocline determined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at measured in 195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