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0篇
  免费   153篇
  国内免费   172篇
测绘学   156篇
大气科学   59篇
地球物理   98篇
地质学   526篇
海洋学   144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77篇
自然地理   9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6篇
  1965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6年   2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991.
紫色无硫细菌对栉孔扇贝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1991年,以栉孔扇贝幼虫为材料,用1000ml烧杯模拟育菌现场条件,进行光合细菌作为饵料添加剂的试验。分析表明,光合细菌中含粗蛋白62.3%;18种氨基酸的总量为51.24%;维生素B1,B2,B12含量分别为0.01065%,0.009388%,0.00264%;脂类和其他生理活性物质。生长试验结果表明,在开始的12d,在补充Rps sp,50mg/L和100mg/L时,幼虫平均增长率分别为  相似文献   
992.
今后三年,我们要按照国家气象局的总体设计要求,通过"八五"科技攻关,在继续加强武汉区域气象中心业务系统建设的同时,加速和完善地县级业务系统建设,形成省地县三级相互衔接、布局合理、运行通畅、总体功能较强、整体优势能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993.
河流碳通量与陆地侵蚀研究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河流碳通量系陆地侵蚀产物,它构成全球碳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河流碳通量在数量上远小于全球碳循环的其他环节,但由于与陆地生态系统联系密切,故对它的研究尤为重要。全球每年河流碳通量约为1GtC(109t碳),其中约60%为无机碳、40%为有机碳。溶解态有机碳和颗粒状有机碳主要来源于土壤侵蚀,另有一部分有机碳来源于河湖中的浮游植物;溶解态无机碳主要源于大气中CO2和碳酸盐;颗粒无机碳主要指未溶解的碳酸盐。亚洲季风区河流对全球河流碳通量具有较大贡献,而对其研究程度较低。河流碳通量研究既可为流域治理提供基础资料,也是进一步了解人为CO2“未知汇”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94.
层间速度差分析是一项简便而实用的方法,我们将其发展成为一种地震油气检测技术,成功地应用于塔里木地北部地区的油气勘探中,预测了玫盖提构造的油气富集部位。进而将其扩广到三维空间,预测达里亚构造的含油气分布。获工业油气流的M4井和达里亚的多口开发井亦证实了我们的预测,进一步拓宽了层间速度差分析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995.
中国浙闽赣地区中生代陆相火山岩同位素年代学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正> 中国东南沿海特别是浙闽赣地区,中生代以来火山活动频繁、喷发强烈、分布广泛,形成一套陆相火山-沉积地层,同时伴生重要的金属和非金属矿产,成为亚洲西太平洋构造-岩浆-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份。它与北方热河群同属我国研究最早、最详细而时代、岩相又相当的两个代表岩群。由于生物演化的差异、岩性、岩相变化复杂,对这套地层时代的归属、层位划分和对比、火山活动的演化等,各家学者争论了半个多世纪,迄今未能统一。  相似文献   
996.
毛北超高压变质岩体位于苏鲁造山带南部,是由石榴石橄榄岩、榴辉岩、硬玉石英岩和石榴石多硅白云母石英片岩组成的层状岩体.富金红石榴辉岩和富钛铁矿榴辉岩在岩体中呈连续的层状产出,总厚度达200m,深度>700m,构成了一个大型的钛矿床.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表明,毛北岩体的原岩形成在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裂解过程中,基性岩浆经历了强烈的分异结晶作用,形成了由橄榄辉长岩-辉长岩-闪长岩-花岗岩组成的复杂层状侵入体,并在新元古代的全球冰期与高纬度大气降水发生强烈的水-岩交换作用.在印支期的大陆深俯冲过程中,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其峰期变质温度>800℃,压力>4.5GPa,富钛磁铁矿辉长岩转变成了富金红石榴辉岩,形成了超高压变质的钛矿床.  相似文献   
997.
罐罐岭断裂带最新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断层的最新活动时代以及分段特征一直在重大工程安全性评价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解决黄河黑山峡地震地质问题时,通过对罐罐岭断裂带的航片解译、野外追踪调查、地形地貌测量和古地震槽探资料研究,从而确定了该断裂带的活动时代以及分段特征。该断裂带发育在青藏块体东北缘,是中卫-同心弧形活动构造带的一部分,总体走向近EW,长约60km,分为5条不连续的次级断层,各段成左阶羽列,晚第四纪以来表现出强烈的左旋走滑兼挤压逆冲活动特征。断层错断了一系列山脊、小冲沟和阶地等,发育醒目的断层陡坎。研究发现,罐罐岭断裂最新一次地震破裂发生在距今700~1200a之间,最大同震位移位于罐罐岭附近,全新世以来水平左旋最大错距达6m  相似文献   
998.
云南维西花岗岩地区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刘玉  刘德深  沈立成 《地球化学》2007,36(2):161-170
基于矿物风化分析,以典型花岗岩地区云南维西为例,对该地区2005年8月地下水和河水水化学性质(pH、Ca2 、Mg2 、K 、Na 、Cl-、HCO3-、SO42-)进行了观测,在Piper图上分析了花岗岩地区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探讨了其形成机制。研究认为,在野外调查基础上可将云南维西地区地下水分为6类:花岗岩孔隙水、浅部裂隙水、矿带影响的浅部裂隙水、深部构造裂隙水、花岗岩与灰岩接触带水、花岗岩与第四系堆积物接触带水。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可以提取影响这6类水的3项公因子:Y1(反映钙长石、黑云母、黄铁矿风化)、Y2(反映水循环深度)、Y3(反映钠长石、钾长石溶滤作用)。地下水和河水公因子得分图分析表明:(1)全风化带孔隙水长石、黑云母溶滤作用弱,而且几乎没有黄铁矿氧化作用;(2)浅部裂隙水和花岗岩与第四系堆积物接触带水两者埋深差不多,但后者因水岩接触面积更大,长石、云母溶滤作用以及黄铁矿氧化作用更强;(3)矿带作用下,浅部裂隙地下水体现一定程度的深部构造裂隙水特征,其钠长石、钾长石风化在所有风化带中最强。因钙长石、黑云母矿物活性相对较弱,其增加幅度不如钾长石、钠长石明显;(4)深部构造裂隙水循环深度大,水岩作用充分,钙长石风化强于其他矿物,钾长石、钠长石因为影响因素多,特别是风化淋滤时间的影响,其风化增强不明显;(5)花岗岩与灰岩接触带水失去花岗岩水特征,更多地表现为灰岩水性质;(6)河水主要离子主要来源于循环较浅的裂隙水、全风化带孔隙水等,循环深度大的地下水贡献小。  相似文献   
999.
选择青藏高原东北隅海北站区的4种高寒草甸土壤进行高分辨率采样, 测定土壤有机碳及其14C信号; 应用14C示踪技术探讨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更新周期和CO2通量. 研究得出海北站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储量在22.12´104 ~30.75´104 kgC·hm-2之间, 平均为26.86´104 kgC·hm-2. 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的更新周期从表层的45~73 a随深度增加到数百年甚至数千年或更长.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CO2通量变化于103.24~254.93 gC·m-2·a-1之间, 平均为191.23 gC·m-2·a-1. 土壤有机质分解产生的CO2通量变化于73.3 ~181 gC·m-2·a-1之间. 矮嵩草草甸土壤30%以上的有机碳贮存在土壤表层(0~10 cm)的活动碳库中, 土壤有机质更新产生的CO2占整个剖面有机质更新产生的CO2通量的72.8%~81.23%. 响应于全球变暖,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的储量、流量、归宿变化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00.
王锡东  沈小芸 《广西气象》2007,28(A02):101-103
利用日本气象研究厅提供的1980年到1997年共18年3h一次的Tbb资料,计算夏季南中国海T bb多年候平均值,采用研究多年候平均的T bb≤-10℃低值带的变化特征,来研究夏季南中国海对流活动的季节变化特征,揭示对流什么时候开始影响三亚飞行情报区和三亚飞行情报区哪块区域受对流影响最大。结果表明南海夏季对流在6月2候开始活跃,即三亚飞行情报区东南部对流开始活跃;6月5候、7月6候、8月4候对流活动对三亚飞行情报区东南部影响极大;南海对流活动具有明显的区域权重性,对流活动主要在南海东南部海面上,对三亚飞行情报区东南部影响较大;对流强度有明显的月内振荡;对流活动区域呈明显东西向振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