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93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184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01.
江西两类火山侵入杂岩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渭洲  陈繁荣 《岩石学报》1992,8(2):177-184
  相似文献   
102.
103.
沈渭洲  舒良树  向磊  张芳荣  王博 《岩石学报》2009,25(10):2442-2458
本文研究的井冈山地区位于华夏地块中部,在早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时期沉积了巨厚的泥砂质韵律岩层夹碳酸盐岩和含碳岩层.它们具有较高的SiO_2(53.12%~86.37%,平均为70.16%)和Al_2O_3含量(5.43%~22.70%,平均为13.54%),高的Al_2O_3/(CaO+Na_2O)(1.36~174.6,平均为45.5)与K_2O/Na_2O比值(1.0~64.7,平均为20.4)以及低的TiO_2(0.30%~0.95%,平均为0.62%)和CaO含量(0.05%~6.05%,平均为0.63%).它们具有与上地壳相似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组成,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铕负异常明显.它们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显示其沉积环境主要为被动大陆边缘浅海环境,物源区被剥蚀物质以上地壳成分为主.根据研究区内早古生代沉积物中没有蛇绿岩和火山岩、Ce异常较弱、有机碳的δ~13C_org值较低(-30.2‰~-25.4‰)、以及在沉积物中普遍发育的浅海沉积标志,如波痕、荷重模、泥砾、小型斜层理、含腕足类和腹足类等生物化石的灰岩透镜体等,认为研究区在早古生代时期不是洋盆,而是浅海-半深海或陆壳海槽,是由成冰纪时期的裂解事件,使原先的华南地块被肢解成许多次级块体(如武夷、赣中南、云开等)、各块体间成为浅海盆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4.
江西武功山穹隆复式花岗岩的锆石U-Pb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采用锆石U-Pb法对武功山穹隆复式花岗岩中广泛分布的花岗质岩石开展精细定年研究,结果表明:山庄、张佳坊和武功山岩体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460.5±1.5 Ma、427.9±1.2 Ma和428.0±1.0-462.3±2.3 Ma,属早古生代晚期花岗岩;而雅山、温汤和明月山等岩体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61.0±1.0 Ma、143.8±1.6 Ma和126.3±6.4.Ma,属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花岗岩。因此认为武功山穹隆复式花岗岩中花岗岩分属早古生代晚期及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浆活动产物。从一个侧面说明华南地区大地构造演化过程中可能存在早古生代晚期构造一岩浆作用事件及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构造-岩浆作用事件,为华南大地构造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结合前人在武功山地区花岗质片麻岩中白云母40Ar/39Ar法定年(225-233 Ma)资料,说明本区韧性变形形成于晚i叠世,可能意味着武功山伸展构造的启动时间,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花岗岩浆的形成及向上运移,使周围的岩石软化乃至部分熔融,使得围岩环境更有利于伸展构造发展,并在早白垩世最终形成武功山花岗岩穹隆伸展构造。  相似文献   
105.
长江岩体是诸广南部地区重要的产铀花岗岩体之一,此次研究运用电子探针和扫描电镜对长江岩体新鲜花岗岩和 蚀变花岗岩中的绿泥石和有关含铀矿物进行了精细对比,揭示花岗岩中铀的活化与成矿前期或早期致使花岗岩发生绿泥 石化的还原性热液蚀变作用关系密切,黑云母等的绿泥石化蚀变,使其中包裹的一些含铀副矿物也发生蚀变,导致原来 以类质同象形式存在于副矿物中的惰性铀转变成活性铀,并在绿泥石附近沉淀成铀石等铀含量高且在成矿期低度氧化性 热液作用下容易释放铀的矿物。长江岩体中的副矿物有锆石、磷灰石、褐帘石、铀石-钍石、晶质铀矿、独居石等,其 中,晶质铀矿、铀石、铀钍石中铀含量高且铀容易释放,是长江岩体的主要铀源矿物;独居石中铀含量较高,当其周围 矿物绿泥石化时,独居石蚀变形成直氟碳钙铈矿并释放铀,因而也是长江岩体的潜在铀源矿物;锆石中铀含量虽高,但 因其结构稳定,铀难以释放,因此它不是长江岩体中重要的铀源矿物;磷灰石、褐帘石中铀含量均低于检测限,作为铀 源矿物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106.
对九峰岩体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Nd-Sr同位素的综合研究。通过分析和对比,九峰岩体的主量元素组成明显不同于I型花岗岩;微量元素以富集大离子元素Rb,Th和亏损Ba,Sr,Nb,P,Ti为特征;稀土总量较高,配分模式呈右倾型,Eu明显亏损;具有低的εNd(t)、高的(87Sr/86Sr)i值和古老的Nd模式年龄。据此认为九峰岩体是在太平洋板块俯冲导致先存的东西向大东山诸广山断裂带重新复活的构造背景下,由古老地壳组分通过部分熔融的方式形成。  相似文献   
107.
302铀矿床位于诸广山岩体东南部,是中国花岗岩型铀矿床中规模较大、埋藏较深的矿床。研究表明,沥青铀矿的U-Pb和Sm-Nd等时线年龄分别为(68.7±2.7)Ma和(70±11)Ma,与华南花岗岩型铀矿床的主成矿期一致。沥青铀矿低的εNd(t)值(-11.3~-13.1)、古老的Nd模式年龄(1.76~1.88Ga)以及它们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组成都与赋矿围岩油洞岩体,尤其与长江岩体十分相似,表明铀源可能主要来源于赋矿花岗岩体,尤其是长江岩体。  相似文献   
108.
江西省早古生代晚期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张芳荣  沈渭洲  舒良树  向磊 《岩石学报》2010,26(12):3456-3468
上犹、陡水、龙回和乐安岩体是江西省早古生代晚期花岗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具有较高的S iO2含量(平均73.80%)、K2O/Na2O比值(平均为1.33)和ACNK值(平均为1.05);大离子元素明显富集,Ba、Sr、P、Ti负异常明显;轻稀土元素富集(LREE/HREE比值平均为6.78),Eu亏损相对明显(δEu值平均为0.39)。同时,它们具有稍高的εNd(t)值(平均为-5.7)和相对年轻的Nd模式年龄(平均为1617M a)。它们在ACF和(La/Yb)N-δEu图解中,投影于S型或壳源型花岗岩范围内;在εNd(t)-t图解中,位于华南元古代地壳演化域内;在Rb/Sr-Rb/Ba和A/MF-C/MF图解中,它们的源区物质是泥质岩和砂质岩而不是幔源基性岩;此外,在研究区域内,迄今未发现早古生代幔源岩浆活动。这些特征表明,研究区内早古生代晚期花岗岩应归属于S型或壳源型花岗岩。其形成机制与早古生代晚期的板内作用有关,即早先受区域挤压应力场影响,武夷、南岭、赣中等块体彼此拼贴,进而增生到扬子地块之上;稍后,由于应力场的转化,进入后碰撞伸展环境。并在减压、导水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位于中、上地壳层位的低成熟度泥砂质碎屑岩发生部分熔融,形成S型或壳源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109.
粤北贵东复式花岗岩体东部的下庄矿田范围内,基性岩脉分布广泛,呈多成组、成群、多方位产出,且与铀矿化关系十分密切。其中,NWW向辉绿岩脉形成较早(140-105Ma),而NNE向辉绿玢岩脉形成较晚(90Ma)。  相似文献   
110.
广东南昆山A型花岗岩定年和环带云母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昌实  陈小明  王汝成  张文兰  胡欢 《地质论评》2005,51(2):193-200,i002
广东南昆山 A型花岗岩出露面积约 2 0 0 km2 ,中粒等粒结构、块状构造 ,由铁叶云母、钠长石、微斜条纹长石和石英组成。弱过铝质 ,强亚碱质 ,富氟 (5 5 36× 1 0 - 6 ~ 90 5 4× 1 0 - 6 )贫氯 ,高的锆石饱和温度 (81 0~ 84 7℃ ) ,高 1 0 4 Ga/ Al比值 (4.37~ 7.2 6 )和高 Zr+Nb+Ce+Y含量 (45 0× 1 0 - 6 ~ 5 85× 1 0 - 6 )等 ,均与澳大利亚铝质 A型花岗岩相似。岩石内普遍发育环带云母 ,电子探针分析表明 ,复杂环带云母通常由若干黑云母条带 (铁叶云母 )和白云母条带组成 ,可识别出 3个构成部分 :核部带 ,幔部带和边部带。核部带形成于原岩浆处在深位时结晶的 ,幔部带形成于岩浆自深位快速上升到浅位时结晶的 ,而边部带形成在岩浆冷凝终结时。它们之间不同的边界形态说明了岩浆经历过铁钛氧化物的分离结晶作用、外来岩浆注入作用和去气作用等。环带云母是岩浆结晶历史的极好指纹。花岗岩锆石 U- Pb定年为 1 4 7± 0 .8Ma,应为中侏罗世—晚侏罗世侵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