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94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36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由航磁异常判断准噶尔盆地基底性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张季生  洪大卫  王涛 《地球学报》2004,25(4):473-478
笔者分析了前人对准噶尔盆地基底性质进行地球物理研究的看法和依据 ,认为在准噶尔盆地下存在太古代或早元古代陆壳。文中研究了剩余磁化强度对准噶尔盆地航磁异常的影响 ,提出准噶尔地区以感应磁化强度影响为主。利用小波变换技术对航磁异常进行了分离 ,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华北地台太古代陆壳的磁化强度值模拟了位于地壳深部的古老结晶基底的形态与产状。模拟结果表明 ,古老结晶基底为薄板状体 ,赋存于下地壳中。  相似文献   
132.
坛紫菜北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于1985—1988年在青岛进行坛紫菜丝状体培养和叶状体栽培的北移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自然光温下,3月下旬采果孢子苗,投放密度为200个/cm~2。在丝状体培养期间,利用扩大育苗室的照光面积提高室温,池面加盖聚乙烯薄膜保温,使培苗池水温能达到25—28℃,以满足丝状体各个生长发育阶段要求的温度;利用减光、缩光方法促进丝状体发育。在8月初丝状体大量放散壳孢子,采壳孢子苗的适宜季节是8月上旬—9月中旬,这时采苗可以充分利用北方海区的水温条件,使叶状体能正常生长发育。35天后可采收第一水紫菜。  相似文献   
133.
本文通过对北京昌平地区燕辽裂陷槽内出露的基底密云群片麻岩及其上覆沉积盖层底部长城系常州沟组和顶部青白口系长龙山组砂岩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的研究,对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元古宙期间的沉积与地壳演化进行探讨.锆石的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表明,密云群含辉石角闪斜长片麻岩的原岩形...  相似文献   
134.
(极)年轻火山岩激光熔蚀40Ar/39Ar定年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中国大量年轻或/和极年轻火山岩的定年实践研究表明,(极)年轻火山岩的激光熔蚀40Ar/39 Ar定年具有不同于第四纪以前喷发火山岩定年的显著特点.激光熔蚀40Ar/39Ar定年技术因为本底低、样品用量小以及与现代惰性气体同位素质谱设备在灵敏度、高精度方面的相一致,在年轻火山岩的定年中得到深入运用.借助激光在年轻或/和极年轻火山岩的40 Ar/39 Ar定年中,实践证明,样品形成时限越年轻(特别是相当于第四纪时期的样品),Nier值与样品中初始氩比值的偏离会引起K-Ar和40Ar/39 Ar表观年龄的偏差越大.对于小于0.2Ma的样品,Nier值与样品中初始氩比值的偏离对K-Ar和40Ar/39Ar表观年龄的偏差影响呈指数增长;当样品年龄相对较老(老于第四纪)时,Nier值和初始氩比值的偏离对K-Ar和40Ar/39 Ar表观年龄的影响较小.以40Ar/ArAr定年为出发点,定量给出界定年轻与极年轻火山岩的年龄:2~0.2Ma的火山岩界定为年轻火山岩,0.2Ma以来的火山岩称为极年轻火山岩.实验结果还证实,测定(极)年轻火山岩基质年龄时要尽量剔除非同源分馏的斑晶,以便去除斑晶可能带来的过剩氩影响;年轻火山岩样品的测年,应根据岩石结构和粒度特征选取合适的粒度,通常情况下,推荐0.2mm颗粒直径(60~80目)为理想粒径;年轻火山岩样品在快中子辐照后冷却放置时间不宜过长,否则造成37 Ar测不准,影响数据结果,带来较大偏差;激光40Ar/39Ar精细定年对标准样品的均一性有很高的要求,通过标定常用的国内外监测标样发现,标样SB-778-Bi,Bem4M,BT-1均一性很好,适合用作激光熔蚀40Ar/39Ar定年监测;测试数据的处理中,火山岩喷发后冷却结晶中同时形成的斑晶和基质的等时线处理能够帮助获得客观真实和精细的年龄结果.在此基础上,北京大学惰性气体同位素实验室建成了专用于(极)年轻火山岩精细定年的激光熔蚀40Ar/39Ar定年实验流程.  相似文献   
135.
内蒙古达茂旗花岗岩类LA-ICP-MS 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冯丽霞  张志诚  韩宝福  任荣  李建锋  苏犁 《地质通报》2013,32(11):1737-1748
对内蒙古达茂旗北部构造单元的巴特敖包岛弧带2个花岗闪长岩岩体样品和南部构造单元一个花岗岩岩体的2件样品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北部构造单元采自2个花岗闪长岩岩体的样品锆石206Pb/238U年龄分别为468Ma±2Ma和452Ma±3Ma,代表了这2个岩体的侵位时间,表明古亚洲洋向华北克拉通之下俯冲不晚于468Ma±2Ma;南部构造单元采自同一花岗岩岩体的2件样品获得的锆石206Pb/238U年龄分别为268Ma±2Ma和264Ma±2Ma,和该单元西部岩体已有的锆石年龄相符。这为华北克拉通北缘岩浆作用研究提供了新的年代学证据。  相似文献   
136.
双鸭山二长辉长岩侵位于中国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东北部的下白垩统含煤地层内。岩相学证据表明,双鸭山二长辉长岩中的橄榄石、斜长石、单斜辉石和钛铁矿依次是岩浆早期结晶的矿物,而黑云母及少量细小的斜方辉石是演化的岩浆分别与早期结晶的钛铁矿、橄榄石反应的产物,最后的残余岩浆结晶形成了他形的钾长石,包裹其它矿物形成嵌晶结构。根据双鸭山二长辉长岩全岩成分做结晶过程的热力学模拟计算,估计的结晶过程与岩相学研究基本一致。黑云母K-Ar法和SHRIMP锆石U-Pb法的年龄测定结果一致表明,双鸭山二长辉长岩的侵位时代为98Ma,即晚白垩世早期。这一时期,中国东北地区东部、俄罗斯远东兴安岭-鄂霍茨克一带、和日本西南部可能都是当时欧亚大陆东部活动大陆边缘的组成部分,因而晚白垩世早期俯冲相关的岩浆活动在中国东北地区东部可能也是大量存在的。  相似文献   
137.
火山口附近是多种岩性、岩相叠合的地区,堆积厚度大、储层孔隙度大、储层物性好,是天然气勘探开发的有利目标区.火山口位置的确定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部署具有特殊意义.利用岩石薄片X衍射技术,在松辽盆地深层富碱酸性火山岩中识别出特征的碱性暗色矿物--钠铁闪石,从而确定其为碱流岩.碱流岩是富碱岩浆演化晚期的产物,岩浆喷发到地表时粘度大,流动性差,往往堆积在火山口附近.碱流岩可以作为确定火山口存在的重要标志之一,它的确定对提高深层火山岩天然气勘探开发的效率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8.
张季生  洪大卫 《地球学报》2002,23(2):147-152
根据华南的航磁、地震和大地电磁等地球物理方法的探测结果,将华南大陆划分为3个不同块体:扬子地块、华夏地块和东南沿海地块;并计算了华南视磁化强度的分布。根据视磁化强度的分布研究华南磁性分区特征,并利用深地震测深剖面资料和大地电磁资料对磁性分区的边界加以控制和印证,最后以多种地球物理方法确定的边界作为块体的边界。因此,这样对地块的划分比较客观。依据地球物理划分的结果与花岗岩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结果进行了简单的比较,以说明这样的划分是受到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共同约束的。  相似文献   
139.
对阿尔泰北部山区喀纳斯及琼库尔花岗岩体进行锆石 LA-ICPMS U—Pb 定年分别获得398±5Ma(MSWD=2.3)和399±4Ma(MSWD=1.2)的生成年龄,确定其形成于早泥盆世。结合近期研究成果,进一步表明,阿尔泰造山带花岗岩主要形成于早—中古生代,峰期在400Ma 左右。这两个花岗岩同阿尔泰其它400Ma 左右的花岗岩具有相同或相似的野外产状、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和同位素组成,如高硅、富钾、铝,轻稀土富集,具有 Eu 负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h、Ba、K),具有明显的 Nb、Ta、Sr、P、Ti 负异常,具有负的ε_(Nd)(t)值(-1.5~-0.1)和相对于区内其它花岗岩较老的 Nd 同位素模式年龄 t_(DM)(1.15~1.35Ga),表明这些花岗岩具有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特征,其物源源除了地幔物质的贡献,可能有更多地壳物质的加入。推断这些花岗岩可能是在洋壳俯冲过程中,可能是熔自深部地壳(可能是弧物质)的岩浆与来源于亏损地幔的镁铁质岩浆发生混合形成的。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分析,显示喀纳斯、琼库尔岩体形成于陆弧环境,与其它同期花岗岩一起揭示了阿尔泰造山带最为强烈的一次俯冲、裂解和拼合事件。为我们已经提出的构造演化模式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40.
张臣  韩宝福 《岩石学报》2004,20(3):433-438
华北板块北缘武川一康保地区出露的中元古代晚期花岗岩主要为黑云母花岗岩类和二长花岗岩类,化学成分富SiO2、K2O,贫FeO、CaO、MgO,TiO2 A/CNK平均大于1.1,具过铝质花岗岩特征。微量元素Nb、Sr、P、Ti相对亏损,而Rb、K、Ta、Nd相对富集;轻重稀土较强分馏(La/Yb)N=6.61~54.63,负铕异常明显,具有碰撞成因s型花岗岩特征。花岗岩呈东西向带状展布,并与北侧白乃庙(白乃庙群)和阜新旧庙(魏家沟岩群)中元古代古岛弧链及开原蛇绿混杂岩带平行,这表明该区中元古代晚期存在一个强烈的俯冲碰撞造山过程,同碰撞花岗岩带的存在无疑是该区中元古代造山带的重要标志,这一碰撞造山事件为华北板块在Rodinia超大陆的拼合模式提供了最基本的制约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