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30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2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酸沉降污染卫星遥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我国城市污染状况的确定主要依靠环保部门的常规监测和航空遥感调查方法。如何对大范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进行快速的调查是我们近几年来探索的课题。本文介绍了利用航天遥感技术结合航空遥感、常规监测资料进行四川省酸沉降污染调查和研究的方法,它为遥感技术在环境调查和监测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对环境遥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2.
能源与生态安全是关系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问题,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消费占比长期保持在60%以上,但我国煤炭资源保障能力不足,存在浅部资源已近枯竭、深部资源开采难度大、西部开发能力弱、绿色煤炭资源保障程度低、接替资源储量不足、煤系共伴生矿产勘查开发程度低等问题;另一方面,矿山环境治理是目前生态环境治理的主体,亟需加大治理力度来保障新时代的“绿水青山”,对以往矿山环境损伤的修复治理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新采矿引发的环境问题要逐步实现开发与治理同步。基于当前主体能源与主要生态安全保障问题,提出了资源勘查和生态勘查具体方法与路径,提高我国能源与生态安全保障程度。  相似文献   
63.
西宁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出发,选择系统活力、组织力、恢复力、生态服务功能和人群健康状况构建城市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数学评价的方法对2000~2008年西宁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2000~2008年西宁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总体处于病态水平,但逐年趋向于健康方向发展,人均GDP、城市人口密度、人均绿地面积、生活污水处理率、高等学历数和恩格尔系数是胁迫西宁市城市生态健康的主要因子;预测未来3年西宁市病态和不健康的隶属度将呈下降趋势,而健康和很健康的隶属度将呈上升趋势,西宁市城市生态健康状态将达到亚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64.
利用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气象资料和MODIS遥感影像等数据,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估算模型(CASA模型),确定了2000-2012年青海湖流域NPP值,并评价了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2年青海湖流域年均NPP为4.77×1012 g,空间分布以青海湖为中心,由低到高呈环带状,并呈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趋势,在青海湖北侧河流中游地区年均NPP达到最高,为374.19 g·m-2。2000-2012年NPP呈波动中逐渐增长趋势,年均增加4.81×1010 g;NPP年内变化显著,7月NPP达到全年最高值,占全年的28.77%。13年间流域内大部分地区NPP呈增长趋势,显著增长区主要分布在共和县江西沟乡、石乃亥乡和天峻县周围;青海湖北侧哈尔盖河上游、沙柳河中游地区则是主要减少区。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降水是青海湖流域NPP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5.
青海湖高寒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87、2000、2010年3个时期的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基于对中国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的生物量修订,研究了青海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1987-2010年青海湖高寒湿地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到了232.34亿元,年均增加0.18亿元,其中,湖泊、高寒草甸、高寒沼泽和温性草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其主要构成部分。人类活动行为和气候变化驱动着其生态服务价值动态。研究区生态服务功能以水文调节、废物处理、气候调节、维持生物多样性功能为主,此4种功能的价值占到了总价值的70%以上。近24年里除原材料生产功能外,其他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均在不同程度地增加,生态服务价值波动最大的是水文调节、废物处理和气候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66.
XXS技术及其在电子地图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描述了XML自身的优势,并通过一些实例从技术角度上分析了在电子地图开发中使用XML的优势。从单个技术(XML,XSLT,SVG)的原理到多个技术(XML和XSLT,XML,XSLT和SVG)融合的应用,多角度描述了XXS技术在电子地图中的应用,从而进一步表明XXS技术在电子地图开发中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7.
干涉定标技术是机载InSAR获取高精度DEM的关键技术,根据GPS高精度定位数据支持下的机载SAR定标模型,通过一定数量的地面定标点校正干涉SAR系统参数,InSAR与高精度GPS/INS技术的结合进一步提高了InSAR测图的精度。文中对GPS支持下的干涉定标技术进行仿真试验,基于机载SAR正侧视模型的成像几何关系,建立关于干涉参数和地面定标点的定标模型,采用基于敏感度方程的干涉定标方法,对地面定标点的测量高程值上加入不同的随机误差,分析该测量误差对干涉定标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精度的GPS定位数据提高了机载InSAR测图的精度。  相似文献   
68.
青海湖典型湿地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重金属污染是当今土壤污染中影响面最广、危害最大的环境问题之一。对青海湖典型湿地土壤Cu、Zn、Pb、Cr、Fe、Mn 6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及分布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青海湖湿地土壤Cu、Zn、Pb、Cr、Fe、Mn 6种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6.34μg/g、46.82μg/g、15.65μg/g、58.49μg/g、14.57mg/g和33.08μg/g;青海湖区南北两岸典型湿地土壤重金属含量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南北两岸样带上表层土壤Cu、Cr、Fe的含量变化均呈"W"形,Zn仅在青海湖北岸样带表现出"W"形,Mn元素含量在400m处为最低点,Pb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变化特征;Cu、Zn、Pb 3种元素含量呈极显著相关,说明青海湖湿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有一定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69.
极端干旱区胡杨生长季水分利用效率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干旱区的极端环境,植物能否适应当地的极限环境条件,最主要的是看它们能否很好地协调碳同化和水分耗散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植物水分利用效率是其生存的关键因子之一。 就生长季胡杨叶片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胡杨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长季胡杨叶片δ13C值在-28.16‰±0.23‰~-26.82‰±0.22‰间变化,平均值为-27.70‰±0.13‰。胡杨各月水分利用效率在84.81±2.23~(70.97±2.40)μmolCO2·mmol-1H2O间变化,平均值为(75.69±1.31)μmolCO2·mmol-1H2O;胡杨水分利用效率变化趋势是逐渐降低。最高值出现在5月,而后不断降低,7月达到最低值。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叶片营养物亏缺导致的叶片光合速率的减小和气温升高、土壤含水量减小以及地下水埋深加深共同导致的气孔导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70.
福州市大雾天气环流分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1981~2005年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结合Lamb-Jenkinson(L—J)环流分型方法和传统天气形势分型方法,分析了福州大雾发生时的天气形势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传统分型方法和L—J分型方法对大雾发生时的主要天气形势分型具有基本一致的气压场分布,即大雾发生时海平面气压为均压场分布;并且L-J分型方法可得到较传统分型方法更细致和全面的结果,可为福州大雾的客观预报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