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28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75篇
海洋学   29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61.
对于大陆造山带内部的超基性岩体,除了蛇绿岩成因之外还有其他或许更为合理的解释。例如,位于新疆托克逊库米什地区南天山北缘的榆树沟麻粒岩和橄榄岩分别代表早古生代时塔里木板块北部大陆地壳莫霍面附近的下地壳底部与上地幔顶部的岩石,由于应变的局部化,被剪切分割成两个透镜状冲断岩片,顺着切割整个地壳直达上地幔顶部的韧性剪切带被挤出,最终呈固态挤侵到中地壳内绿片岩-低角闪岩相的变沉积岩(构造片岩、长英质糜棱岩)之中。最后,两个构造透镜体被剪切叠合到一起。榆树沟麻粒岩-橄榄岩地体为研究塔里木板块北部大陆地壳古莫霍面及其附近的岩石流变学与地球物理性质提供了一个十分难得的研究基地,因为大陆古莫霍面很少直接出露地表。榆树沟麻粒岩-橄榄岩组合的地体的大地构造意义与蛇绿岩所代表的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62.
正所有人都关注数据。实验科学家依靠数据生存,理论学家面临数据的挑战,资助者想知道如何在不增加预算的情况下使被资助者生产的数据更易于获取,科研组织在寻求新的数据库和标准以获得支持,同时科学出版商想知道如何承载数据并提供质量控制。《自然》出版集团于2014年5月27日正式推出名为《科学数据》(Scientific Data)的一个新期刊,帮助解决这些问题。《科学数据》是一个开放获取的,经同行评议的出版物,以描述有价值的科学数据集。主要的  相似文献   
63.
南海北部温跃层逐月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Levitus逐月再分析海温资料,通过对南海北部沿几个主要经、纬线剖面的温跃层特征逐月变化进行分析,研究了南海北部海域温跃层的逐月变化特征,并简要分析了其原因.结果发现,该海域跃层深度逐月变化显著,但厚度和强度变化不大;跃层深度、厚度和强度的变化不同步.另外,与外海相比,近岸跃层期短,且跃层较浅、较薄、较强,但...  相似文献   
64.
汶川大地震对龙门山区造成了严重破坏.地震引发的次生山地灾害以及剧烈的土壤侵蚀仍将长期持续地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产与生活.对地震前后小流域的土壤侵蚀严重性进行评价并分析其变化,将对灾后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及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GIS技术,以四川省彭州市龙门山区为研究区,以小流域作为基本单元,针对研究区地震灾区小流域土壤侵蚀,构建侵蚀严重性指数评价及分级方法,对地震前后土壤侵蚀严重性及变化特征并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地震后绝大部分小流域的土壤侵蚀趋重.震后土壤侵蚀程度不严重、较严重的小流域数量别由震前8个及21个降至5个及8个,新增严重、极严重小流域分别为12个及4个,相应面积分别为183.76 km2,52.70 km2.空间上流域土壤侵蚀严重性由西北向东南递减.地震前后小流域平均海拔、平均坡度与侵蚀严重程度正相关,且平均坡度对侵蚀严重程度加重贡献更大.  相似文献   
65.
66.
四川盆地南部界市场—黄家场地区须家河组总体为一套三角洲→湖泊沉积,研究区内砂体十分发育,但砂体非均质性强、成因复杂.本文以3条野外剖面、12口钻井岩心观察、83张薄片鉴定以及扫描电镜和岩心物性等资料分析为基础,结合最新资料和认识,通过精细的沉积微相分析和储集砂体的剖面结构解剖,探讨川南须家河组储集矿体的成因及模式.砂体成因类型主要包括:单一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单一河口坝砂体、滨湖砂坝砂体、浅湖砂坝砂体、叠置型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叠置型河口坝砂体、河口坝与水下分流河道组合类型(包括“坝上河”和“河上坝”).系统研究了形成于不同的水动力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岩性结构特征的不同成因类型砂体的储集性能.基于以上研究认识,建立了研究区砂体进积式和砂体退积式2种砂体成因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须家河组最有利储层发育的位置为河道的中下部,河口坝砂体的中上部;最为有利的储集砂体为砂体进积式下形成的叠置型水下分流河道和“坝上河”,也是研究区今后主要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67.
<正>各位会员、各位专家:根据《中国海洋学会和韩国海洋学会海洋科技交流协议》,由中国海洋学会和韩国海洋学会共同主办,中韩海洋科学共同研究中心协办的第五届中韩海洋科学技术研讨会拟于2015年11月初在韩国(具体城市待定)召开,欢迎大家围绕会议主题及议题积极投稿。一、征文主题:"推动海洋科技创新,支撑蓝色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8.
红树林湿地土壤是一个潜在的温室气体排放源.调查了夏季福建九龙江口的秋茄(Kandelia candel)红树林湿地土壤-大气界面3种温室气体的通量并分析土壤环境对其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九龙江口红树林夏季3种温室气体N2O、CH4和CO2的通量分别是0.27~2.45、-0.28~341.43μmol/(m2·h)和-0.49~17.00 mmol/(m2·h),表明九龙江口夏季红树林土壤总体上是温室气体的排放源.根据3种温室气体的平均通量及其增温潜力计算它们的CO2当量通量以反映3种温室气体产生的增温效应,计算结果显示九龙江口红树林夏季土壤排放温室气体的CO2当量通量为82.33~674.92 mg/(m2·h),而CO2是最大的贡献因素.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CO2通量和土壤理化性质因林地和滩面而异,CH4通量受林地的影响,但N2O通量则不受林地和滩面的影响.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土壤环境因子是影响红树林温室气体通量空间差异的重要原因,其中土壤有机质、氨态氮和总氮含量是影响N2O和CO2通量的主要因子,而CH4则只与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9.
抗滑桩加固边坡三维数值分析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年廷凯  徐海洋  刘红帅 《岩土力学》2012,33(8):2521-2526
就当前抗滑桩加固边坡三维数值分析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研究。利用考虑桩-土-边坡相互作用的强度折减有限元程序,结合典型边坡算例,深入探讨了抗滑桩-边坡体系的计算模型尺度、设桩位置、桩间距(S)与桩径(D)之比(S/D)、桩长与桩底接触模式等因素对边坡稳定安全系数及临界滑动面的影响,以及不同桩头约束下抗滑桩内力分布等。研究表明,单桩取半、单桩、双桩取半、双桩、单桩加双桩取半5种尺度计算模型所得边坡的安全系数并无差异,模型尺度为0.5S时的计算工作量最小;抗滑桩加固于边坡中部可获得最大的安全系数,坡顶或坡脚处安全系数略高于无桩状态,总体上其安全系数与设桩位置的变化曲线近似为一抛物曲线;边坡安全系数随S/D的增加而减小,其最优的比值宜为S/D =2~6,此时桩间存在土拱效应;均质土坡中抗滑桩锚固深度宜为2/5桩长;其结果可为抗滑桩工程设计及规范修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0.
内蒙古白乃庙铜矿床位于中亚造山带温都尔庙加里东增生带铜多金属成矿带,矿床包括南、北两个矿带,南矿带矿体产于白乃庙组绿片岩中,北矿带矿体主要产于加里东期花岗闪长斑岩体内。成矿作用大致分为早、中、晚3个阶段,分别以石英-黄铁矿,石英-黄铜矿、辉钼矿,石英、方解石-方铅矿、闪锌矿组合为标志。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石英流体包裹体中的δ18OH2O值在-3.2‰~5.5‰之间,δD变化范围为-94.2‰~-69‰,随着成矿作用的进行,δD基本不变,δ18OH2O逐渐降低;热液方解石的δ13CPDB为-5.4‰~-2.4‰,δ18OSMOW为-3.1‰~10.9‰,随着成矿作用的进行,δ13CPDB基本不变,δ18OSMOW逐渐降低;硫化物的δ34S值变化范围为-0.6‰~-6‰,显示出幔源硫的特征。碳、氢、氧、硫同位素显示南、北矿带不同成矿阶段流体主要来自岩浆系统,且南、北矿带间没有明显差异,但南矿带流体显示有更多大气降水和壳源物质的加入。结合矿床地质特征分析,认为在加里东期古洋壳经俯冲作用发生部分熔融形成花岗闪长岩岩浆,并沿着裂隙上升到浅部,带来成矿物质,对原始矿源层的成矿物质进行活化富集,在白乃庙岛弧带形成白乃庙斑岩铜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