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9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7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断层作用下深部开采诱发冲击地压相似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典型断层型冲击地压矿井为例,采用相似材料模拟试验方法,基于覆岩空间结构失稳与断层活化耦合致灾原理,分析了巨型逆冲断层下盘煤层开采采场覆岩运动过程、工作面倾向支承压力及断层面的应力变化规律,研究了巨型逆冲断层影响下巨厚坚硬顶板易冲击煤层冲击地压显现特征。试验结果表明:煤层开采诱发巨型逆冲断层冲击灾变过程分为3阶段:第1阶段,受煤层采动影响,上覆岩层发生空间运动,煤体中形成明显高应力集中区;第2阶段,覆岩多层空间结构演化诱发断层活化,断层活化导致空间结构外部岩体回转,给空间结构施加外部载荷,造成空间结构失稳加剧,煤岩体的应力激增,影响范围扩大;第3阶段,断层滑移释放能量,提供动载荷。根据应力监测数据变化规律,划分了逆冲断层的明显影响区域,研究结果为断层影响下煤层开采的防冲策略与设计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2.
鉴于考虑拉伸截断的线性莫尔-库仑屈服准则不能考虑岩石在高应力条件下的非线性屈服特征,根据虎克-布朗本构模型,将上述屈服准则在受压区的线性屈服函数修改为非线性形式。采用3种岩爆的主应力判据,判别圆形巷道开挖之后围岩中各种级别岩爆的分布及演变规律。计算采用"先加载,后挖洞"的方式,岩石服从弹—脆—塑性本构模型。研究发现,发生高级别岩爆的单元数少于发生低级别岩爆的单元数;轻微岩爆区的形态更接近于塑性区及剪切应变增量的高值区。根据巴顿判据,发生重岩爆的单元数较多,而且主要发生的是拉伸岩爆;根据陶振宇判据,发生轻微及中等岩爆的单元数均多于根据谷明成-陶振宇判据判别的结果。上述两种判据判别的结果均表明,在不考虑拉伸岩爆的条件下,只有位于围岩内部的单元才有可能发生高级别的岩爆,而位于巷道表面的单元一般仅发生轻微岩爆。  相似文献   
93.
利用基于运动方程求解的FLAC程序模拟了不同弹性模量时圆形巷道的应变局部化过程。在计算中, 采用了"先加载, 后挖洞"方式。模拟结果表明, 在弹性模量中等或较小的条件下, 由于开挖卸荷而产生的围岩向空腔内部的"涌入"(运动)现象比较明显, 进而围岩中诱发了较多的破坏、V形坑或短剪切带式破坏。在上述条件下, 基于静力平衡的解析及数值方法不再适用, 而且是偏于不安全的。弹性模量越小, 开挖之后, 围岩维持其均匀周向(或环向)变形的能力越差, 这种轴对称变形越容易被打破, 也被打破得越早。尽管随着弹性模量的增加, 破坏单元数的变化并不是单调的, 但是在总体上, 随着弹性模量的增加, 破坏单元数目降低, 最大剪切应变增量急剧单调下降。   相似文献   
94.
隐伏逆断层破裂扩展特征的实验研究及其地震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了逆断层活动过程中上覆沉积层的破裂扩展特征,采用投影条纹测试方法分析了沉积层表面离面(即垂直)位移场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在沉积层厚度和断层倾角一定的条件下,基岩中的逆断层逐渐向上扩展,并在沉积层表面围绕基岩断层上断点的投影线形成一个离面位移梯度带(即形变带),基岩断层的位移越大,沉积层中的形变带越宽、变形越强烈;但当断层扩展至沉积层表面后,形变带宽度将保持稳定,只是变形随断层位移增加而更集中。对于同样的基岩断层位移和断层倾角,沉积层厚度越大,受基岩断层控制的形变带越宽,即基岩断层的影响范围越大;当沉积层厚度超过某一临界值时,沉积层中会发育因隆起引起的表面拉张破裂。在沉积层厚度和基岩断层位移量一定的情况下,基岩断层倾角的增加将会使表面形变带的宽度减小,但会使变形破坏程度更强烈。实验结果意味着,临界断层位移、临界沉积层厚度以及断层倾角对于确定隐伏逆断层发震产生的地表变形和破坏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文中的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汶川MS8.0地震的地表变形特征  相似文献   
95.
王岗  潘一山  肖晓春 《岩土力学》2019,40(5):1823-1831
为了完善电荷感应方法用于冲击地压的预测预报,利用自主研制的电荷监测系统开展了室内单轴压缩条件下煤样破裂电荷监测试验。重点分析了煤样的破坏类型、力学特性以及不同破坏类型下电荷时-频域信号规律,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工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煤样变形破坏特征可分为单剪型、共轭剪切型和破碎型;单剪型煤样电荷时域信号仅在峰后破坏初期,应力跌落至97% 左右时产生,前兆信息难以捕捉,信号具有孤立性,幅值较高,电荷频率分布离散,主频为250 Hz。此特征电荷信号预示着相应工程煤体可能发生局部化破坏,将集聚的能量瞬间释放,冲击危害程度较大;共轭剪切型煤样电荷时域信号在强化损伤后期,应力达到(85%~100%) 时开始产生,信号具有间隔突发性,主频为150 Hz。预示着煤体可能发生分区化破裂,能量间断释放,冲击危害程度次之;破碎型煤样电荷时域信号在强化损伤初期,应力达到(70%~85%) 时就开始产生,前兆信息易于捕捉,信号具有群发性,幅值较低,主频为0 Hz。预示着煤体可能发生均匀型破碎,能量缓慢释放,冲击危害程度较小。现场监测结果表明,在工作面煤体破碎区和发生煤炮时监测到的电荷信号特征,与试验室煤样发生均匀型破碎和单剪型破裂而产生的电荷信号特征具有高度相似性,验证了试验室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6.
不同强度岩石中开挖圆形巷道的局部化过程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FLAC模拟了不同粘聚力条件下圆形巷道的局部化过程。为了模拟巷道开挖,利用编写的F ISH函数删除巷道内部的单元。岩石服从莫尔库仑剪破坏与拉破坏复合的破坏准则,破坏之后呈现应变软化-理想塑性行为。文中模拟分为3步:首先,将静水压力施加在模型上,直到达到静力平衡状态;然后,利用编写的F ISH函数开挖巷道;最后,计算重新开始,直到达到静力平衡状态或者塑性流动状态。模拟结果表明,随着粘聚力的降低,巷道围岩的破坏模式首先由孔壁附近零星单元的破坏向4个对称的小V形坑式剪切破坏转变,然后由包含若干小V形坑的大V形坑式剪切破坏向巷道全断面的破坏转变。前三者破坏发生后,巷道围岩仍然能保持稳定。与最大塑性拉伸应变相比,最大剪切应变增量、最大塑性剪切应变要高得多;最大剪切应变增量、最大塑性剪切应变相差不大;随着粘聚力的增加,三者均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97.
岩石变形破裂过程中电荷感应信号的检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设计了采用非接触方式、高放大倍数、高效率的电荷传感器,并给出了电荷传感器的设计原理和技术指标。利用研制的电荷传感器对岩石变形破裂过程中产生的电荷感应信号进行了检测试验。结果表明,岩石在变形破裂过程中会产生电荷感应信号,并能够被研制的电荷传感器检测到;电荷感应信号是瞬时脉冲的;随着加载应力水平的增加,电荷感应信号强度增强,在峰值应力前,电荷感应信号强度达到最大值;在破裂面接收到的电荷感应信号较强,主破裂面接收到的信号最强,因而电荷的产生和岩石的破裂有很大的关系。作为正在探索的检测岩石破坏过程的手段之一,电荷感应方法应是一种很具潜力的方法,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8.
资源枯竭型城市灾害衍生和控制实质上受多因素、多相、多场耦合综合作用,涉及地质学、环境学、采矿学、力学、信息学、测量学等多个交叉学科,是国际上尚未能有效解决的重大科学难题.文章以典型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辽宁阜新市为例,在阐述资源枯竭城市灾害衍生和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基础上,对其进行归纳分类.将其分为地下开采引起的动力灾害(包括冲击地压即矿震、煤与瓦斯突出、突水、瓦斯爆炸等);开采引起的环境灾害(包括地下水系流失、淋滤作用造成污染、矸石山自燃导致的大气污染、地表土地大量占用、植被生物群落的破坏、露天矿边坡失稳和地面建筑物受损、地表大面积裸露、地表塌陷变形等).系统全面总结了阜新矿区衍生各种灾害的孕育条件、发生特点和成因规律.指出阜新矿区深部冲击地压随采深增加将日益严重.其发生类型多以煤体压缩型为主,同时伴有地质构造应力影响;阜新市沉陷区面积达101.38km2,最大沉陷量8m,有20个下沉盆地,涉及人口78486人.地表沉陷主要是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多年开采导致采空区日益扩大、多煤层重叠重复开采、岩浆岩侵入及断层影响造成的.阜新矿区矸石山356座,占地面积32.23km2,总堆积量13.12×108m3,长期侵占土地并暴露于外,使得其中有毒、有害物质渗透到土壤和水环境系统中,造成地表和地下水系严重污染.同时释放有毒气体污染大气.阜新海州露天矿边坡雨水冲刷导致滑坡失稳破坏、煤体露头自燃,从而严重污染大气环境.通过研究其所属百里矿区煤炭资源开采衍生各种灾害形成机理和发生规律,提出阜新深部开采安全措施、沉陷区治理办法、大型露天矿滑坡防治、矸石山植被和生物群落环境修复、地下水系污染治理等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控制方法.从多相多场耦合角度建立了灾害衍生与控制间关系框图.最后指出了今后我国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灾害衍生、控制应遵循的研究方向和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99.
岩石结构稳定性问题是岩土工程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文章以地震为例,讨论了地质灾害的局部化特征,介绍了经典弹、塑性理论的某些缺陷及梯度塑性理论的几点优越性:(1)控制方程总是适定的;(2)病态网格依赖性消失;(3)局部化带宽度由材料的内部长度完全确定;(4)可对岩石结构的尺寸效应及失稳回跳进行合理解释和预测;(5)对预测宏观及微观问题均比较有效。介绍了基于梯度塑性理论的岩石变形、破坏及稳定性研究进展。梯度塑性理论可用于研究单轴压缩条件下,岩石试件发生剪切破坏时全程应力一应变曲线、尺寸效应、剪切带倾角尺寸效应及失稳回跳等问题。它们对土木工程及岩土工程均十分重要。若将单轴压缩岩样比拟为矿柱,则该失稳判据即为矿柱岩爆准则。梯度塑性理论可用于研究韧性断层带内部应变、应变率分布规律、断层带错动位移及带内孔隙度分布规律,为韧性断层带定量分析提供了新的手段。此外,该理论还可对直剪试验机——岩样系统不稳定性进行分析,系统失稳可比拟为断层岩爆。发展基于梯度塑性理论尺度律及失稳判据等解析解一方面可加深对岩石变形、破坏的理解;另一方面。还可用来检验数值结果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