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0篇
地质学   78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6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31.
新疆巴楚地区石炭纪陆源碎屑、碳酸盐与硫酸盐混合沉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楚小海子地区石炭系剖面是伸入塔里木盆地沙漠腹地唯一的露头剖面,其石炭系包括巴楚组、卡拉沙依组和喀拉拜勒组,为一套较典型的陆源碎屑、碳酸盐与硫酸盐混合沉积物,它们主要形成于潮坪—泻湖环境之中。其中,陆源碎屑岩占地层总量的16%,其类型有砂岩、粉砂岩及泥(页)岩;碳酸盐岩占地层总量的13%,以灰岩占绝对优势,其次为少量白云岩,灰岩中大多数混有一定数量的砂和粉砂;硫酸盐岩占地层总量的61%,且以石膏岩和硬石膏岩形式存在。混合沉积物主要表现为以下11种形式:①灰岩夹粉砂岩,系海平面上升过程中因短暂间断而导致陆源碎屑向盆地迁入所形成;②灰岩与页岩互层,是由于海平面上升过程中存在多个次级的升降旋回所致,海平面上升相对快时沉积陆源泥,至高水位时则沉积清水碳酸盐岩;③石膏岩与泥晶灰岩互层,系海平面变化与古气候交替作用的产物,海平面上升时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海平面下降时,由于气候炎热干燥而形成石膏岩;④石膏岩夹粉砂岩,系古气候的干热与潮湿交替作用的产物;⑤石膏岩与泥岩互层,  相似文献   
32.
潘云唐 《地质科学》2007,42(4):826-827
李捷,字月三,1894年4月29日生于河北成安县西野庄。1913年保定育英中学毕业后考入工商部地质研究班(后改名“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就学于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等一代宗师,是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地质工作者。1916年秋,该班有18人拿到毕业文凭(史称“十八罗汉”,其中有李捷),全都进入农商部地质研究所任调查员,曾在我国的区域地质填图和矿产调查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奠基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33.
进入新中国地质事业的领导层 1950年初,侯德封参加了李春昱担任总队长的东北地质矿产调查总队.他与刘东生、关士聪等在东北南部分队工作,在辽宁省清原县调查金铜矿,取得了很大成绩.当年9月,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成立,李四光任主任,尹赞勋、谢家荣任副主任,委员有20多人,其中就包括侯德封.当年的11月,委员会在北京召开...  相似文献   
34.
倒过来的山脉——海渊打开世界地图,可以清楚地看出地球表面被分为大陆和海洋两大部分。在大陆上,有平原、山地,也有高原、丘陵和盆地;在海洋中,同样有纵横相交的海底山脉,也有宽广的海底“高原”和“平原”,甚至还有深达万米的海沟,也称海渊。海沟作为一种地质形态构造,是洋底最深凹的地方,可以把它们比拟为“倒过来的山脉”。有意思的是,深海沟大多不在大洋的中部,而是位于大洋的边缘。太平洋西部边缘的岛屿外侧就是世界最著名的海沟分布带。从北到南依次有阿留申海沟、千岛海沟、  相似文献   
35.
最近几个月,在我国和日本等国海域,连续发生强烈地震。7月26日,我国黄海海域发生5.3级、6.0级地震,青岛、威海、烟台强烈有感。9月16日,我国台湾海峡发生7.3级地震,海峡两岸强烈波及。10月4日,日本北海道以东海域发生更为强烈的7.9级地震,使得环太平洋地震带西北段的地震活动推向了高潮……震颤的台湾海峡1994年9月16日14时20分,位于北纬22.6度、东经118.7度的台湾海峡南部、澎湖群岛西南海域发生了7.3级地震。这次地震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自1918年2月13日广东南澳7.3级地震以来,70多年中最大的地震。它  相似文献   
36.
地质出版社于2010年2月出版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庆祝翟裕生院士80华诞,而编辑的<翟裕生文集>.翟裕生先生是著名的地质学家、矿床学家、地质学史专家、地质教育家.1930年生于河北成安县,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以后,一直在北京地质学院及相继的武汉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作,曾任副系主任、系主任、校长,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顾问,中国地质学会名誉理事兼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地学前缘>主编等.  相似文献   
37.
今年是我国地质古生物学大师、古海洋学大师孙云铸先生(1895~1979年)百年华诞。地质古生物学界、海洋学界都深切缅怀这位大师的丰功伟绩。孙云铸先生1914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预科,1916年升入采矿系本科。1918年转入北京大学地质系,1920年毕业,为该系首届毕业生之一。后留校任助教,并兼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古生物研究室研究人员。1926年留学德国哈勒大学,1927年获  相似文献   
38.
苏联欧洲部分和西伯利亚地质剖面的研究表明:Н.С.沙茨基在前寒武纪后期地层中划出的里菲界可以清楚地分为两个岩层成分彼此显然不同的组合。 1.下部组合(震旦组合)在俄罗斯陆台缺失。在乌拉尔,它包含布尔疆岩系和育尔马丁岩系(乌拉尔的下、中里菲界),由两个完整的沉积旋回组成。在下旋回的上部含有很多的钙钠斜长斑岩。在西伯利亚这两个旋回表现得不够清楚。在很多剖面中分布着碳酸岩  相似文献   
39.
文章是斯文·赫定在1933年为纪念德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和地质学家李希霍芬百年诞辰而作,介绍了李希霍芬在中国有关地层、黄土、构造、地貌等方面所做的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原文为英文,发表于《中国地质学会会志》(BulletinoftheGeologicalSocietyofChina)1933年第12期,315~321页。值李希霍芬逝世100周年之际,承刘东生院士推荐,请潘云唐译成中文,刘东生亲自校对,在本刊重新刊登此文,以纪念这位对中国地质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学者和中国地质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40.
四川西康群的新层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