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9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81篇
综合类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81.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砂岩型铀矿成矿机理和叠合成矿模式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文章从铀的来源、迁移和沉淀富集等方面论述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砂岩型铀矿成矿机理,提出了该铀矿化氧化还原-油气还原-热改造多重作用叠加的“叠合铀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82.
通过对黔北务正道地区铝土矿矿石的结构特征、空间分布、古地理资料综合研究认为:不同自然类型的铝土矿指示不同的沉积环境,致密状与半土状铝土矿的沉积过程与黏土岩类似,形成于半封闭海湾的低能环境,碎屑状与豆鲕状铝土矿形成于相对高能的滨岸湿地环境。铝土矿的空间分布与粒级有关,碎屑状与豆鲕状铝土矿围绕半封闭海湾分布,在南部新模向斜、张家院向斜、安厂向斜一线占较大优势。致密状铝土矿在全区广泛分布,由南向西北方向,致密状与半土状铝土矿所占比重皆增加。铝土矿沉积后,受到淋滤作用影响,促使矿石品质变好。  相似文献   
83.
层间氧化带精细结构的量化表征对揭示砂岩型铀成矿规律至关重要.利用系列沉积学和地球化学编图对松辽盆地钱家店铀矿床层间氧化带结构进行了量化表征,发现该矿床层间氧化带主要由红色砂岩、浅黄色砂岩、灰白色砂岩、灰色含矿砂岩和原生灰色砂岩构成,分别对应于强氧化亚带、弱氧化亚带、微弱氧化亚带、过渡带和还原带.铀矿化与层间氧化带内部结构关系密切:工业铀矿体主要发育在过渡带,微弱氧化亚带矿体连续性相对较差,弱氧化亚带发育零星铀矿化,还原带靠近过渡带一侧发育低品位的零星铀矿化.铀储层内部结构和沉积相对层间氧化带发育具有重要制约作用:辫状河砂体及辫状分流河道砂体是氧化带发育区域;辫状分流河道边部及分流间湾中决口扇砂体是过渡带发育区域.   相似文献   
84.
潜在铀储层内部的层间氧化作用与铀成矿作用同时进行而且密不可分,(古)层间氧化带被认为是砂岩型铀矿的重要找矿标志。运用岩芯和钻孔资料以及各分带的岩石矿物学以及地球化学特征等信息识别古层间氧化带,结合铀储层中具有古氧化性质和还原性质的岩石地球化学标志,定量地给予古层间氧化带以空间定位,并据此可以划分出古完全氧化带、过渡带和还原带。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铀储层规模、隔挡层、暗色泥岩及煤层等因素对于古层间氧化带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85.
对歧北凹陷三角洲进行分尺度研究。首先,通过各种地震属性的应用、地震相的追踪和砂分散体系的分析,发现复合三角洲分为西部三角洲和迁移的东部三角洲。然后,利用地震相的追踪能识别出歧北凹陷沙二段三角洲具有类似"s"型前积的反射特征,这是三角洲朵体侧向迁移的地震反射特征。在发现的侧向迁移现象基础上,对地震剖面上侧向迁移的每一个同相轴进行平面上追踪,控制每一个期次的迁移的朵体的平面展布范围,最终获得多个期次朵体的平面展布及演化,发现东部三角洲在沙二段低位体系域时,共向东迁移6次;在沙二段湖扩-高位体系域时,共向东迁移4次。西部三角洲持续垂向加积。侧向迁移现象的存在使得东部三角洲存在不同于其他三角洲的非均质性特征,砂体呈正韵律和反韵律的交互。东部三角洲的孔隙度整体相对较低,平均值14%,低于西部三角洲的平均值24.4%;该沉积类型的总平均渗透率较低,为0.017 2×10-3μm2,低于西部三角洲的0.037 5×10-3μm2;碳酸盐岩含量较高,平均值为13.5%,高于西部三角洲的平均值9.6%。  相似文献   
86.
歧口凹陷北大港潜山南北向走滑断裂的河道化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北大港地区重力异常资料、三维地震资料分析,证实在北大港潜山上发育具有左旋走滑性质的红7-1断裂,其夹持于大张坨断裂与港西断裂之间,呈弧形沿南北方向展布。该断裂在古近系早中期均有活动,对多个层位砂体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在该走滑断裂弧形带南侧,砂体厚度突变增大,呈"点源式"分布,从而形成明显的、且具有继承性的"沟-扇"对应关系。结合重矿物分析及北大港潜山上下切河道追踪发现,在走滑断裂顶部发育一系列下切河道;这些河道下切深度可达230~280ms,它们可以沟通板桥次凹与北大港潜山南翼,在过补偿阶段将板桥次凹的沉积物沿下切河道搬运到北大港潜山南侧的歧北次凹。可见,北大港潜山上近南北向的走滑断裂可以形成下切河道并起到搬运沉积物的作用(即断裂的河道化作用),进而在过补偿阶段控制板桥次凹与北大港潜山南翼的物源分配形式,所以,板桥次凹和歧北次凹在一定程度上均隶属于沧县隆起物源体系。  相似文献   
87.
河北滦平盆地构造演化及对扇三角洲发育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滦平盆地可与中国东部含能源盆地类比 ,其在构造发育上经历了 5个阶段 ,各阶段具有不同的盆地充填特点。盆地发育的动力学分析表明 ,中国东部中生代盆地发育的动力学因素包括深部高热流和厚地壳 ,以及板块间相互作用变化而导致的构造应力场的改变。滦平盆地构造活动通过改变湖水深度、古坡度并与古气候共同控制扇三角洲体系的发育  相似文献   
88.
克拉玛依油田露头区的早侏罗世八道湾组含煤岩系厚72 m,共由5个沉积旋回构成,除早期的第1沉积旋回属于冲积扇-辫状河过渡型沉积体系外,其余4个旋回均为辫状河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