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23篇
地质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
Since 2001, there have occurred in succession the 2001 Kunlun Mountains M S8. 1earthquake,the 2008 Wenchuan M S8. 0 earthquake,the 2010 Yushu M S7. 1 earthquake and the 2012 Lushan M S7. 0 earthquake in the periphery of the Bayan Har block. By comparis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ismic strain release variations before and after the Kunlun Mountains M S8. 1 earthquake in the same time length in the geodynamical related regions,we found that the seismic strain release was obviously enhanced after the earthquake in the Longmenshan area,Batang area,and the NS-trending valleys at the west of the Hot Spring Basin.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occurred in the first area,and the Yushu earthquake is related to the second area. After the earthquake rupture occurred on the East Kunlun fault zone on the northern boundary of the Bayan Har Block,crustal materials on the south side of the fault zone migrated to the southeast,leading to a concentration of tectonic deformation in the Longmenshan thrust belt, e ventually rupturing on the Longmenshan thrust belt. This earthquake case illustrates that seismicity enhancement zones are possibly prone to long-term destructive earthquakes. After the M S7. 3 earthquake in Yutian,Xinjiang on February 12,2014,earthquake frequency and seismic strain release markedly increased in the junction area between the eastern Qilian Mountain tectonic belt and the Altun Tagh fault zone,where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long-term seismic risk.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龙蟠-乔后断裂,采用1/5万数字高程模型和2.5m分辨率的ALOS遥感影像,在ENVI 4.5平台上将二者融合,获取三维可视化卫星遥感影像。从不同的角度、尺度,对三维影像进行构造地貌解译,获得断裂的展布和活动性质。之后选择部分场点考察验证,发现地质地貌体的断错特征与影像上分析的一致,说明三维影像的构造地貌解译在获得断裂几何展布研究中完全适用。本文应用该方法对龙蟠-乔后断裂的研究表明:龙蟠-乔后断裂由北向南依次经过老母增、龙蟠东、鸿文、雄古、北高寨、龙门邑、桃园、东富乐、岩峰场等;依据断裂几何不连续、走向变化、活动性质变化等,由北向南分为龙蟠段、鸿文段、九河段、剑川盆地段、东富乐段。龙蟠段与鸿文段为左旋左阶斜列;鸿文段与九河段为左旋左阶斜列,九河段走向相较鸿文段和南侧的剑川段逆时针旋转约5°,九河盆地的发育与走向变化相关;九河段与剑川盆地段为左旋右阶斜列,剑川盆地的发育不仅与龙蟠-乔后断裂相关,更可能与丽江-小金河断裂的活动也相关;剑川盆地段与东富乐段为左旋右阶斜列,斜列区为拉分性质的沙溪盆地。综上可知,龙蟠-乔后槽谷的形成与断裂最新几何结构和运动性质仅在部分段落上一致,从这个角度看槽谷的形成不排除古河道等其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4.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东南部连续发生2次7级以上破坏性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建筑物损坏。基于高分辨率遥感系统解译了帕扎尔哲克7.8级地震地表破裂空间分布,结合野外科考验证、基于立体像对生成的高分辨率数字地表模型及余震精定位数据,对帕扎尔哲克7.8级地震地表破裂特征进行分析。该次地震地表破裂主要沿先前断层迹线发育,总长度约为320 km。地表破裂位置地貌特征、野外典型位置调查结果及余震精定位结果均显示该次地震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局部伴有小规模垂向运动。最大左旋位移位于东安纳托利亚断裂帕扎尔哲克段,蒂尔克奥卢以南地表破裂逐渐不连续,左旋位错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震中位于巴颜喀拉块体东边界虎牙断裂和东昆仑断裂带东段塔藏断裂交汇区域,地震构造背景较为复杂。地震导致了房屋和道路破坏、滑坡崩塌。根据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解译、阶地坎变形的测量和测年数据得到:塔藏断裂东段晚第四纪以来以左旋走滑为主,兼逆分量,水平滑动速率为2.7~4.1 mm/yr,垂直滑动速率为0.56~0.6 mm/yr。结合此次地震的主余震分布、主震震源机制解等综合结果,初步建立了三维发震构造模型,分析认为此次地震属于走滑型地震,主破裂倾角57°~77°,发震断层可能是塔藏断裂的一条分支,是青藏高原块体向东推挤的一次地震事件。基于历史地震、活动断裂和形变观测方面的研究,巴颜喀拉块体具备显著的强震构造背景,对于该块体边界带周缘的强震活动和变形需要继续关注。  相似文献   
16.
近EW向展布的东昆仑断裂带是巴颜喀拉地块北边界,其东延的活动性质和东端点位置对于探讨青藏高原东缘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推动意义,也是鉴定断裂带地震危险性的基础.基于对东昆仑断裂带东部地貌卫星影像解译、地表破裂调查、阶地坎变形量测量和阶地测年数据,得到分析如下:(1)罗叉段属于全新世活动断层,存在长约50 km的反"L"形古地震地表破裂展布区;(2)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在压剪作用下,罗叉段以左行滑动为主,速率为7.68~9.37 mm a-1,垂直滑动速率为0.7~0.9 mm a-1,与西侧各段的活动速率基本一致,表明属于东昆仑断裂带东延部分;(3)高速线性水平滑动的近EW向东昆仑断裂带,向东滑动受华南地块阻挡,转为近SN-NNE向岷江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的垂直活动及其间的龙门山和岷山的隆起,两种构造体系转换的区域限制了东端点位置;(4)罗叉段和玛曲段组成"玛曲空区",玛曲段的地震危险性较罗叉段更高,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7.
陈庆宇  熊仁伟  田勤俭 《地震》2018,38(3):66-80
陇县—岐山—马召断裂是陇县—宝鸡断裂带中规模最大、 活动性最强的一支, 其几何特征与晚第四纪活动性对认识鄂尔多斯块体西南缘的地震构造特征与构造变形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在对高分二号卫星遥感影像解译(空间分辨率0.8 m)和1∶50000 DEM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野外地质调查, 确定断裂的几何展布。 陇县—岐山—马召断裂整体走向为300°~315°, 西北起于草碧镇, 向东南经千阳、 岐山、 扶风南部一线的黄土台塬, 经哑柏镇抵于秦岭北马召镇, 全长约130 km。 断裂晚更新世以来整体表现出左旋走滑为主的运动特征, 在部分段落具一定垂直运动分量。 根据断裂的阶区、 断裂交会和分离、 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性等特征将陇县—岐山—马召断裂分为三段, 自西北向东南依次为草碧—田家沟段、 底寺—古水段和绛帐—马召段。 其中, 草碧—田家沟段又可细分为左阶排列的两个次级段, 即草碧—沙坳段与枣子沟—田家沟段。 陇县—岐山—马召断裂在岐山县北与北山山前断裂交会, 为草碧—田家沟段和底寺—古水段的一个分段标志, 陇县—岐山—马召断裂与北山山前断裂交会后有3 km行迹模糊。 陇县—岐山—马召断裂在古水村与渭河断裂交会, 为底寺—古水段和绛帐—马召段的分段标志, 绛帐—马召段以与秦岭北缘断裂交会为标志分段。  相似文献   
18.
2016年01月21日青海省门源县发生6.4级地震,地震现场考察的震害分布椭圆长轴走向120°N—140°E.震后0.8 m高分遥感影像与震前高分影像的对比解译结果表明,本次地震导致大于23处较集中的崩塌滑坡,它们的空间分布表现出震中北侧多于南侧,分布点总体形态呈NNW向延展的平面特征.区域断裂几何展布和活动性质的高分遥感解译和野外考察研究表明,冷龙岭断裂水平运动分量占绝对优势,如果本次地震发生在该断裂上,不应为纯逆冲性质.震中区域活动断裂的精细研究发现在冷龙岭北侧发育一条走向约为140°的活动断裂,该断裂在高分影像上地表为北倾,该断裂与多家机构的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非常相近.本次地震的余震分布总体长轴方向与冷龙岭断裂相差约20°,而与最新发现的冷龙岭北侧断裂走向相近.综合以上多方面资料,认为冷龙岭北侧断裂极有可能是本次地震的发震断裂.综合余震分布在深部的展布特征,主震的震源机制解,发震断裂在地表的几何展布特征和活动性质,再结合震区附近大地电磁测深等地球物理资料,建立了发震机制模型,认为本次地震是2008年于田7.4级地震、2014年于田7.3级地震后,青藏高原块体向北东方向推挤生长过程中发生的一次地震事件.  相似文献   
19.
2001年以来,在巴颜喀喇地块周缘相继发生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2008年汶川8.0级地震、2010年玉树7.1级地震、2012年芦山7.0级地震等。对比分析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后相同时间长度内,与其地球动力学上相关区域的地震应变释放强度变化特征,发现该地震发生之后,龙门山地区、巴塘地区、温泉盆地西侧南北向谷地的地震应变释放明显增强,第一个地区发生了汶川地震,第二个地区与玉树地震的发生相关,说明巴颜喀喇地块北边界东昆仑断裂带上发生地震破裂后,其南侧的物质向东南运移,将构造变形集中在龙门山构造带上,并在其上发生破裂。该震例说明基于地震地质背景分析、找出的地球动力学上相关联的地震活动增强区域是中长期破坏性地震的易发区。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发生MS7.3地震后,阿尔金断裂带东部与祁连山构造带交汇地区的地震频度和地震应变释放明显增强,该区域的中长期地震危险性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0.
北京时间2021年5月22日02时04分,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Mw7.3地震.本文利用震中及邻区2009-2021年GNSS观测资料,研究了此次地震的区域孕震环境、同震和震后初期的变形特征.首先,给出了较高空间分辨率的GNSS速度场,表明震中及其邻区的构造活动以左旋剪切为主,巴颜喀拉块体南北两侧的相对运动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