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7篇
  免费   283篇
  国内免费   400篇
测绘学   105篇
大气科学   229篇
地球物理   274篇
地质学   954篇
海洋学   100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130篇
自然地理   14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84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82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105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层序地层学是建立在地震地层学,测井地质学、过程沉积学、古生物学、同位素地质学等多个学科基础上的研究等时年代地层格架中具有成因联系的,旋回岩性序列间相互关系的综合学科。它提供了一种沉积岩在三维空间的划分与对比分析的新方法,而不同于岩石地层对比原则,客观地恢复了沉积岩垂向叠置顺序和横向相关关系。本文分析了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控制因素等方面的最新认识,总结了层序地层学4大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2.
Enri.  JL 牛树银 《世界地质》1992,11(4):145-154
伊伯利亚地块中区的托利多糜棱岩代表一条主韧性剪切带。但仅出露一小部分可供观察。沿托利多结晶地块南缘由混合岩产生的糜棱岩为300~350m厚、向南缓倾的带。上盘为被晚海西期花岗质侵入体侵入的古生代低级交沉积岩。具不同构造、变质条件的上、下盘的斜接表明剪切带是具大距离位移的主构造。在明显地减小围限压力、温度条件下的递进简单剪切受到显微角砾状糜棱岩、碎裂岩和覆盖糜棱岩的超碎裂岩的支持。碎裂岩岩崖的顶与剪切带的滑脱部分是一致的。构造关系,同中型及显微构造证据(拉伸线理和不对称剪切方向的标志)结合支持糜棱岩和碎裂岩都是随连续伸展变形期间形成滑脱断裂作用伴生的结论。为变质核杂岩的形成提出的滑脱断层模式也适用于托利多地块。作者提出一个解释,印早二叠世期间,在较大的构造层次伴随伸展作用从韧性变形过渡到脆性变形的模式。  相似文献   
133.
秦巴地区主要地质—构造特征梗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活动论和时空观,从8个方面总结了秦巴地区主要地质-构造特征。介绍了3大综合地层区的概貌,划分太古宇至元古代的地层类型及形成环境。从沉积盆地性质、基底构造格局等方面分析,指出中秦岭构造亚带为南、北板块拚接带的特定构造单元。根据宏观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将本区火山岩的形成归纳为8种构造环境。概括了中酸性及碱性、偏碱性侵入岩类的时空分布和地球化学成分及成因类型等特点。从复杂的断裂系统、多期的叠加变形、多期构造-热事件和地壳极度缩短四方面,说明秦岭-大别山构造带是巨形强应变带。概述了秦巴构造演化8个阶段的主要点及基本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134.
内蒙古狼山—渣尔泰山中元古界的构造变形与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35.
内蒙古中元古界的褶叠层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壳较深构造层次、岩层间存在的明显韧性差以及大规模韧性水平分层剪切作用是形成褶叠层构造的先决条件。因此,褶叠层构造不仅仅在伸展构造体制中形成,只要条件具备,在挤压构造体制中也可形成。本文以渣尔泰群的褶叠层为例,论述在挤压构造体制中由于韧性水平分层剪切作用形成的褶叠层构造的展布规律、形态特征和在构造地质学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6.
湘黔地区震旦纪菌藻硅质岩特征及形成机理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夏文杰  彭军 《矿物岩石》1993,13(3):21-28
湘黔地区震旦纪菌藻硅质岩化学成分纯净,硅质矿物含量95%以上,几乎都为泥晶—微晶石英,石英结晶度平均为6.35。岩石具菌藻生物结构,以纹层状构造为主。其中丰富的菌藻生物化石,按形态可划分为三种类型。岩石属原生沉积成因,二氧化硅的聚沉一方面通过菌藻有机体的硅化作用,另一方面是菌藻生物化学作用引起微环境变化而导致二氧化硅的聚沉。  相似文献   
137.
本文用車貝雪夫多項式分解了1952—1961年逐月500毫巴等压面平均位势图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和溫度的季度特征.討論了分解誤差及其訂正和車貝雪夫系数在环流分型中的应用.把車貝雪夫系数和环流型的时間序列看成状态数目有限、时間疏散的馬尔可夫鏈,計算了系数和环流型的轉移概率和絕对概率,并估計了結果的誤差,討論了鏈的性貭,并用轉移概率作出了未来形势場的預报。  相似文献   
138.
自然地带性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假设地球以海平面为基准,完全摒弃起伏,亦不考虑陆地海洋两大物质体系的基本差别,那么可以想象得出,我们所居住的这个行星必将呈现为均匀、光滑、连续的几何球体.这样,由于其形状和运动的特性,以及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辐射于地表上的能量,沿纬度的空间分布将显示出近乎完美的数学规律.这当然是一个极大简化了的理想模式.然而正是它构成了地表自然地带规律的雏形,并成为进一步分析的基础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139.
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遥感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遥感调查”的需要,综合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遥感数据的处理与集成,开展中国西部地区土地覆被和生态要素结构变化分析、沙漠化和水土流失强度评价、生态脆弱特征及时空分布规律分析、基于遥感调查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基于多时相遥感数据对比的典型区生态环境遥感分析和生态环境变化成因对策分析等综合性的研究,并以量化和可视化的形式系统地反映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变化的空间分布、空间统计和空间特征规律。  相似文献   
140.
在深入研究滦平盆地大店子组叶肢介化石时,于该组上部首次发现了网雕饰叶肢介Clithrograpta属,产出层数多,个体数量大,种的分异度高,为冀北滦平盆地大店子组的地层划分与对比,正确建立冀北-辽西陆相侏罗-白垩系的地层格架,提供了关键而有力的古生物证据。根据这一发现和大北沟组至西瓜园组叶肢介化石组合序列,本区大店子组上部(3-4段)可与辽西建昌盆地“义县组”下部(原大新房子组)对比;证明辽西地区缺失相当于本区的大店子组下部(1-2段)地层,西瓜园组大体相当于辽西的义县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