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45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64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鲁西平邑磨坊沟碲金型金矿的地质特征及成因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研究鲁西平邑磨坊沟金矿矿层,详细研究了围岩蚀变特征和成矿流体特征,结合硫、氧同位素资料,探讨了该矿床的成因机制。磨坊沟金矿呈似层状产于新太古代花岗闪长岩或古元古代二长花岗岩与寒武系主拆离滑脱带之上的早寒武世朱砂洞组碳酸盐岩中,围岩蚀变包括黄铁绢英岩化、方解石化和萤石化,金矿的形成主要与黄铁绢英岩化有关。成矿流体的均一温度集中于103~220℃之间,盐度在4.65%~13.18%范围内。从矿物成分看,该矿床属于碲金型金矿。同位素研究表明,矿层中硫来源于地幔,而氧同位素则显示其成矿过程有大气降水的参与。矿质迁移经过了鲁西幔枝构造中深、浅层次的拆离滑脱构造,最终卸载于次级拆离滑脱带断坪和断坡中。  相似文献   
112.
辽宁弓长岭铁矿二矿区构造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辽宁弓长岭铁矿不仅发现较早、规模较大、开采历史较长,而且向下延深较大且富铁矿增多。针对弓长岭二矿区的构造解剖研究表明,二矿区至少经历了4期构造变形:第一期为小型塑性流变褶皱,第二期为区域规模的倒转同斜褶皱,第三期属于横跨叠加褶皱,第四期为区域规模的隆升。伴随着四期褶皱作用的断裂构造,从早到晚,则表现为韧性剪切带-脆韧性剪切带-韧脆性剪切带-脆性破裂。构造变形对铁矿的形成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3.
新疆南天山西段中新生代构造变形与盆山耦合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天山西段山峦叠嶂,沟壑深切,褶皱强烈,断裂纵横。构造演化与中生代以来新疆地区的强烈隆升以及其后的塔里木盆地大规模断陷密切相关,受典型的盆山耦合机制控制。从卷入褶皱作用的地层展布和区域构造变形特征分析,新疆地区在原塔里木地块的基础上,由于大规模地慢物质上涌,于中生代晚期发生强烈隆升,并在隆升的北西缘西南天山一带形成北东东向构造岩浆带。新生代以来,由于新疆隆起轴部强烈的热减薄作用,导致隆起中部发生大规模裂陷,并逐渐形成塔里木断陷盆地。与此同时,构造岩浆活动形成的南天山西段造山带与塔里木断陷盆地构成了较大的(地形)位势差,进而引起南天山西段由北西向南东拆离滑脱。第一期形成的区域性褶皱被改造成一系列倒转褶皱,往往表现出北西翼平缓,地层出露齐全,南东翼陡倾或倒转,甚至在某些背斜倒转翼形成较大规模的逆冲推覆构造,同时相伴产生多条北西向走滑断裂,以调节沿走向滑脱拆离幅度的不均匀性。因此,南天山西段,甚至整个新疆地区,中新生代的区域构造演化应从盆山耦合的视角分析其地球动力学过程。这也许是解开西南天山复杂变形历史的钥匙。  相似文献   
114.
小秦岭金矿集中区以隆升幅度大、剥蚀程度深、构造活动强烈、构造形迹清楚、矿床分布集中而著称.本文论述了研究区从早到晚,经历了塑性流变褶皱→区域东西向主体褶皱→南北向横跨叠加褶皱→垂向隆升的横弯褶皱等4期褶皱作用,以及塑性流变→脆韧性压扭性→韧脆性张扭性→隆升造成的脆性正向拆离滑脱等4期剪切作用.主期脆韧性剪切作用发育于主体褶皱翼部的薄弱构造带.由于第三期的韧脆性剪切作用的改造为燕山期含矿流体的大规模贯入和成矿提供了良好的容矿条件.研究认为,成矿流体主要来自深源,通过地幔热柱多级演化,贯入到韧脆性剪切带中积聚成矿,而且矿区往往存在着一两条主要矿脉却控制着矿区50%以上的金属储量.  相似文献   
115.
河北省石家庄市郊区地下7~24m的古滹沱河沉积物中产出丰富的大型哺乳类化石:诺氏古菱齿象(Palaeoloxodon naumanni)、原始牛(Bos primigenius)、杨氏水牛(Bubalus youngi)、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鹿(Cervus sp.)、四不像鹿(E...  相似文献   
116.
内蒙古白音诺尔铅锌矿铅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内蒙古白音诺尔铅锌矿床是大兴安岭地区储量最大的铅锌矿床,矿体主要沿花岗闪长(斑)岩与大理岩接触带产出。为了查明成矿物质来源,对矿石中的硫化物和矿区内及外围主要侵入岩开展了铅同位素示踪分析。测试结果表明:矿石中硫化物的N(206Pb)/N(204Pb)为18.266~18.372,平均值18.296,N(207Pb)/N(204Pb)为15.501~15.579,平均值15.536,N(208Pb)/N(204Pb)为38.016~38.339,平均值38.138。铅同位素年龄校正计算结果表明:矿石中硫化物的Pb同位素比值与大理岩和花岗闪长(斑)岩非常相似,表明矿石中的铅主要来自花岗闪长(斑)岩和大理岩,说明成矿物质也主要来自这两类岩石,进一步证明了白音诺尔铅锌矿床的成矿与花岗闪长(斑)岩和大理岩有关,属于矽卡岩型矿床,与喷流沉积型和火山岩块状硫化物矿床有明显的差别。与区域上其他银多金属矿床对比发现,本区银多金属矿床的Pb同位素组成非常相似,其组成范围多有重叠,暗示这些矿床的矿石铅来源也非常相似,可能表明有一个共同的富银的基底或地层为这些银多金属矿床的形成提供了成矿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117.
南海处于欧亚、印度—澳大利亚和太平洋—菲律宾海三大板块的夹持地带,区内以NE向深海区-海盆为中心,周围有众多的含油气盆地。南海区具有"北断(裂)、南褶(皱)、东(俯)冲、西(碰)撞"的构造特征。南海及其周缘新生代玄武岩和花岗岩广为分布,故有潜在的大火成岩省之称。其中,火山岩以碱性玄武岩为主,多为OIB型成因,其成岩年龄自南海中心至外围呈由新逐渐变老的趋势。深部地幔流动呈现出涡旋式上涌的特点,上地幔明显具环带状结构,中心部位为上升流,外围为下降流,表现出热幔柱和冷幔柱活动"双模式"对流。从区域S波速度扰动异常来看,在670km间断面,对热流体上涌确有阻挡作用。通过层析成像研究,证实本区存在巨型复蘑菇云状地幔低速体,演化过程和相邻板块活动构成相辅相成关系。由于地幔热流体上涌,促使地壳-岩石圈上隆、熔融、减薄和断陷,形成南海从边缘向中心(海盆)热流温度逐步升高的轨迹,基本控制油气田"外油内气"环形有序分布的格局。  相似文献   
118.
华熊亚热柱-幔枝构造体系及其控矿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讨论了华(山)-熊(耳山)地幔亚热柱范围内形成的小秦岭、崤山、熊耳山、鲁山等幔枝构造,以及幔枝构造的形成、演化及其与成矿的关系.总结出Au-Ag-Mo-多金属和Mo-W-Fe-Au-多金属等2个成矿系列.尽管研究区展布有石英脉型、构造蚀变岩型、斑岩型等不同类型的热液型矿床,但它们均受幔枝构造活动制约,进而较好地解释...  相似文献   
119.
本文通过对冀西北大量金、银多金属矿床的产出时空特征、各种同位素特征、成矿溶液成分及成矿作用等研究认为,冀西北金、银多金属矿产的产出是同一次大的构造-成矿作用形成的,时限为印支-燕山期(以燕山期为主),成矿物质源自地球深部。由于地幔热柱的多级演化将地球深部的成矿物质带到浅部,并由于幔枝构造核部及盖层部位的差异性剥蚀,形成了平面上的“金三角、银镶边”的水平分带和垂向上的上银(铅锌)下金的分带规律。因此,在银铅锌多矿床深部找金是有极大可行性的。  相似文献   
120.
太行山中段西石门金矿成矿作用与找矿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石门金矿与石湖金矿同属于同一矿田,位于石湖金矿东南方向同一构造带上。石湖金矿仅101、116号两条矿脉提交黄金储量22.28t,随着采矿的深入(600~180m)及深部勘探(危机矿山项目勘探至180~-33m),表明从上至下,具有金矿脉体变宽、质量分数变富的趋势,金矿的储量已经超过30t。那么,与石湖金矿位于同一个构造带上的西石门金矿前景如何呢?本文从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成矿物质来源等方面将西石门金矿与石湖金矿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它们在以上诸多方面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其成矿作用可以类比。因此,西石门金矿外围和深部找矿的潜力很大,应在搞好矿田构造解剖的基础上部署找矿勘探。同时对区域上的地质找矿工作亦具有摘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