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8篇
地质学   7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吉林省中、新生代黑色页岩(油页岩)中Ag、U、Co、Ni等元素含量偏高;黑色页岩(油页岩)中古生物组合丰富,有机碳含量很高(>2%).研究了吉林省中、新生代黑色页岩(油页岩)中稀、贵金属元素富集特征,初步探讨了其富集机理,为吉林省中、新生代含金属的黑色页岩(油页岩)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2.
本文采用沉积物剖面上的韵律与冲刷面特征,微量元素垂向分布特征和~(210)Pb 测龄法三者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湘江株州至洞庭湖口河流沉积物的沉积速率。该江段不同地点的沉积速率在不同时期是各异的,但20年来总的年平均速率是4.5—5.5cm/年,略高于洞庭湖口的沉积速率(4.2cm/年)。  相似文献   
43.
沉积学作为地质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人们对能源与资源的需要,以及整个地质学革命的浪潮与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地引入,大大地促进了沉积学的发展。近年来,国际上沉积学发展的现状可概括如下:  相似文献   
44.
截至1982年为止,我国已收集到球粒陨石共36次。其中顽火辉石球粒;陨石(E型)1次;高铁型普通球粒陨石(H型)11次;低铁型普通球粒陨石(L型)10次低铁低金属普通球粒陨石(LL型)3次;未鉴定或未分类的球粒陨石12次。从陨落时间频率统计,最高的年份在1976年共有5次,其次为1980年4次,1977年3次,其余年份为1  相似文献   
45.
永梅坳陷为我国华南海西—印支期发育起来的四个断裂坳陷带之一。其走向为北东—南西,长约三百公里,宽约一百八十公里,面积约五万四千平方公里,由福建省的永安县往西南延伸到广东省的梅县,故称永梅坳陷,任坳陷东侧外带分布有多处“马坑式”沉积—变质铁矿,内带则分布有沉积型铅锌矿,靠中心部有沉积锰矿。根据航磁资料,本区存在一系列北东向展布的基底断裂,它基本上控制了永梅坳陷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46.
绥滨坳陷是三江盆地的次一级构造单元,位于三江盆地的西部。军川断裂是绥滨坳陷的主要控盆断裂,控制了其形成和演化。坳陷的主体是西断东超的箕状断陷,具有发育时间长、沉积厚度大、保存好、面积大等特征,有利于油气的生成;坳陷经历了造山后裂陷阶段、断陷阶段、挤压回返阶段、走滑拉分四个演化阶段,强烈的隆升和剥蚀对油气的储集有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47.
王东坡  赵军  张小梅  杨鑫 《岩土力学》2022,43(5):1237-1248
柔性防护网是防治泥石流灾害的重要工程措施之一,现有防治结构以闭口防护网形式为主,易发生堵塞且调控能力欠佳。为此,提出一种开口柔性防护网结构,并基于理论分析、物理模型试验开展了开口柔性防护网对泥石流的调控性能研究,推导泥石流速度衰减率、爬升高度和柔性防护网拦挡率的理论公式。结果表明:与闭口柔性防护网结构相比,该结构起到了良好的自清洁作用,且可有效调控泥石流速度峰值;所推导的无量纲理论公式计算结果与物理试验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速度衰减率、爬升高度和拦挡率主要由相对开口高度、无量纲流深、泥石流相对密度和弗罗德数控制;速度衰减率和拦挡率与相对开口高度呈负相关,与泥石流相对密度呈正相关,爬升高度与相对开口高度、相对密度均呈负相关。上述研究可为开口柔性防护网在泥石流防治工程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8.
东北地区泥炭表土中植硅体的形态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张新荣  胡克  王东坡 《地理科学》2007,27(6):831-836
表土沉积物中植硅体组合研究是恢复第四纪古植被、重建第四纪古环境、划分对比地层的基础。对东北地区41个地点的泥炭表土进行植硅体分析,发现东北泥炭表土中植硅体含量丰富,主要可分为哑铃型、鞍型、扇型、帽型、尖型、齿型、棒型、方型、长方型、梯型和其它11种类型。植硅体表面形态特征不一,表面纹饰多为突起或凹坑,其中哑铃型植硅体可细分为2种,扇型、齿型和棒型植硅体各分5种,帽型和尖型植硅体各分3种。  相似文献   
49.
含油气系统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系统地探讨总结了含油气系统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命名原则和分类方案,阐述了特征描述的具体内容及其含油气系统与含油气地质单元之间的关系,并讨论了含油气系统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50.
泥炭地作为环境变化的敏感带,成为当前环境气候研究的热点之一.植硅体的抗腐蚀、耐高温、个体小、产量高的特点为第四纪环境变迁的研究提供了有效途径.相比孢粉分析而言,植硅体在提高分辨率和恢复局部区域环境方面体现了其优越性.对泥炭沉积中的植硅体进行了分析,初步证实植硅体对重建泥炭地古环境变迁模式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提高古气候变化的分辨率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