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0篇
地质学   2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问题的提出自然科学现在已发展到如此程度,以致它再也不能逃避辩证的综合了(恩格斯).长江中下游是我国的主要铜矿资源基地.解放以来,我国地质工作者不仅在找矿勘探实践上,而且在地质成矿规律认识上,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这里主要是寻找中酸性小型侵入体与碳酸盐岩接触部的夕卡岩型铜矿,探获了较多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东部铜矿床类型、成矿环境、成矿集中区与成矿系统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通过对我国东部22个大型以上及40余个中型铜矿床的综合调研,并与国外对比得出如下结论:(1)中国中东部陆壳是在几个古陆块基础上增生起来的,铜矿成矿作用在空间上向板块边缘推移,与块体边缘地球化学急变带有密切联系,在时间上越来越新;(2)大型铜矿可分6大成矿期,以中生代最重要,次为晚古生代,中(新)元古代,(3)我国东部地壳运动频繁而又比较强烈,就形成大型铜矿床的环境而言,内生成较多的矿床类型比外生成  相似文献   
13.
乌山斑岩铜钼矿床位于呼伦湖深断裂西北侧,哈尼沟次级断裂旁侧,产于复合火山管道相的内外接触带中。近矿围岩(黑云母花岗岩,187Ma)和成矿母岩(二长花岗斑岩,138Ma)分别起源于上、下地壳。矿区存在Mo的降低场,Mo系由围岩中活化转移而来。母岩主要提供Cu、S、Ag、Po、Zn,并提供热源。乌山矿床围岩蚀变属中心式面型蚀变类型,分带完整。从中心向外分为Q-Kf、Q-Ser、I-H三个蚀变带。Q-Kf带为气成-气液作用阶段产物,Mo成矿温度为410—340℃。Q-Ser带为高—中温热液阶段产物,Cu成矿温度为340~240℃。I-H带为中—低温热液阶段产物。矿石结构、金属矿物组合、成矿元素、挥发组分均具明显分带性。  相似文献   
14.
前言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要评述一下运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寻找新矿床的技术情况。通过本评论中提供的历史情况和对比研究,我们也希望改进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之间的配合及每门学科的专业研究范围内的合作。我的责任是提供一种概念正在发生变化的地质结构,这些概念与将要讨论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的改良和新技术是一致的。我想简单地评述一下过去十五年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铜官山铜矿在开采过程中新发现了有工业意义的石英脉型铜矿体。这一发现和早先在东石门五通石英岩中发现的斑岩型浸染状矿体,打破了本区矿床底板硅质岩中不含矿的传统认识,具有重要的实际和理论意义。上述两种新类型矿体的发现,表明传统上被认为是典型矽卡岩型的铜官山铜矿床的成矿特点与长江中下游区域成矿特点有惊人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6.
十万分之一或二十万分之一比例尺找礦(地質測量)係属於初步找礦階段,但不論在什么階段,找礦工作總是和地質测量有关,因而地質测量是找礦工作的地質基礎。十万分之一或二十万分之一比例尺找礦(地质测  相似文献   
17.
REE在判别斑岩体含矿性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满洲里乌奴格吐山斑岩铜钼矿床热液蚀变过程中REE行为的研究发现,铕亏损对斑岩矿化具指示意义,总结提出了斑岩体含矿性的REE评价指标.据此对本区甲乌拉、西天山和牡丹江地区的5个斑岩体进行了REE评价研究,所获结论与钻探工程揭露一致.指出REE方法在找矿评价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第28届国际地质大会主题是人类生存环境和资源。学术讨论分为14个类别,C类为资源,其中涉及金属矿床的课题15个,论文230篇。参加27届国际地质大会时,深感国际矿床研究宏观加大,微观更细。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乌奴格吐山铜—钼矿床稀土元素的行为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秦克章  王之田 《地质学报》1993,67(4):323-335
以热液作用为联结点,将斑岩和围岩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考虑,对乌奴格吐山特大型斑岩铜-钼矿床热液蚀变矿化过程中REE行为进行了研究,首次发现热液蚀变过程中母岩与围岩REE变化具互补性,铕亏损对斑岩矿化具指示意义。分析REE的赋存矿物及其在蚀变过程中的变化,推断成矿流体具有贫REE,相对富ΣY,强烈亏损铕的性质在中强蚀变带斑岩和围岩基本上是以等比质量参与热液蚀变交代的。稀土元素,液体包裹体和氢,氧同位素  相似文献   
20.
中国铜矿床类型、成矿环境及其时、空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对中国123个铜矿床的综合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中国地壳固化较晚,随着板块增生,铜矿成矿作用在空间上向板块边缘推移,在时间上越来越新。2.世界主要铜矿类型在我国多已发现,以斑岩型最重要,并明确划分出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过渡层间的块状硫化物型矿床。3.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广,时代延续长,产于其中的铜矿比例较其它国家大。4.可分7个成矿期,主要为中生代,其次为中(晚)元古代和新生代。地史早期成矿作用较单一,而晚期成矿作用多样化。地史早期占优势的是与玄武岩浆、沉积(海相)变质作用有关的铜矿类型,而晚期占优势的是同花岗岩浆活动和陆相沉积作用有关的铜矿类型。5.可划分出13个成矿集中区,其中以下扬子坳陷带、三江褶皱系、江南地轴和康滇地轴比较重要。6.中国地壳活动性较强,多旋回演化引起的成矿继承性、多种类型共存和多成因复合成矿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