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6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56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以川东地区龙王庙组颗粒滩为研究对象,在综合野外剖面、钻井、测录井、岩心和薄片等资料的基础上,对区内龙王庙组颗粒滩特征、分布规律和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区颗粒滩岩石类型包括颗粒白云岩和颗粒灰岩,颗粒类型以砂屑为主,其次为鲕粒和砾屑。颗粒滩主要发育泻湖-颗粒滩、泻湖-颗粒滩-台坪、滩间海-颗粒滩3种向上变浅、粒度变粗的沉积序列。单个沉积序列中的颗粒滩厚度一般小于2 m,纵向上具有良好的继承性,表现为多个单旋回薄单体的叠置;横向上,颗粒滩规模小,连续性较差,具有滩核向滩缘快速尖灭的特征;平面上,颗粒滩主要分布在古地貌高地核部和翼部,总体上呈点状沿北东向展布,平面连续性差。颗粒滩分布的主控因素为海平面升降变化和古地貌,海平面升降变化控制了颗粒滩的发育特征和叠置样式,古地貌决定了颗粒滩的横向连续性和平面分布特征。对比研究表明,围绕泻湖等台内较大型洼地周围发育的古地貌高地为川东地区龙王庙组颗粒滩相储层发育有利区,纵向上主要分布于龙王庙组下段的上部与上段的中上部。   相似文献   
12.
定量地震地貌学以三维地震数据为基础,通过对地貌特征参数的定量分析来了解盆地历史、沉积过程和填充构架,在沉积体系定量分析和储层表征方面为一新方向.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系统地质研究、地震属性分析、地貌特征定量分析、沉积单元交汇分析和沉积体系影响因素研究等五方面,核心为多数据融合及沉积单元形态定量数据的利用.定量地震地貌学在冲积河道、三角洲、浊积水道、水下扇储层特征及结构研究方面已取得较大突破,在地层沉积定量研究、储集体规模预测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和前景.  相似文献   
13.
川中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要:采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对川中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地层研究表明,其储集岩类型主要为溶蚀(假)角砾岩、粉晶白云岩、藻白云岩和砂屑白云岩,储集空间以溶蚀孔洞为主,储集物性较差,为低孔低渗型储层,储层类型以裂缝-孔洞型为主。研究区岩溶储层的发育及演化受到沉积作用、成岩作用以及构造作用的共同控制。相对较强水动力环境形成藻白云岩、粉晶白云岩和颗粒白云岩,发育原生孔隙,为后期强烈岩溶作用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两幕铜湾运动使灯影组地层抬升,长时间暴露于地表,接受大气淡水、混合水改造,发生表生期岩溶作用。在近地表处形成风化壳,大气淡水、混合水通过风化壳继续溶蚀下覆地层,局部地层溶蚀强烈,垮塌形成岩溶角砾岩,同时在下覆地层中形成大量溶蚀孔洞等次生孔隙。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为次生孔隙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改善了储层的储集性能,而后期多期次构造作用产生大量裂缝,大大提高了储集岩渗透率。  相似文献   
14.
四川盆地碳酸盐岩中硅质特征及其对储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四川盆地碳酸盐岩储层为我国主要海相储层之一。通过分析四川盆地碳酸盐岩中硅质的宏观、微观特征,提出硅质以互层、混积、充填、交代的形式存在于碳酸盐岩中。互层硅质、充填硅质和交代硅质中二氧化硅来源以火山喷发为主,但后期沉积机制不同;混积硅质中二氧化硅来源于陆源碎屑,对物源方向具有一定的指向意义,沉积机制为陆源混积。互层硅质、充填硅质、交代硅质对储层形成具有双重意义,混积硅质对储层形成起严重破坏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四川华蓥山以西石炭系黄龙组沉积环境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已发现四川华蓥山以西存在与华蓥山以东主力气层层位大致相当的石炭系黄龙组地层,并于华西1井测试获得工业天然气流。以往认为,海水来自东边,晚石炭世早时遍及川东,并浸延到川中,形成三面环陆,水域广阔的环形潟湖环境,研究区位于潟湖最西端。但对华蓥山以西近南北向,延伸100余千米的六口黄龙组全取心井的岩心研究后发现,与华蓥山以东的剖面沉积相存在较大的差别,海水咸度较华蓥山以东为低,且由南向北亦不断降低。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华蓥山以西黄龙组分布区的沉积环境并非是环形潟湖的最西部位。相反,海水来自西北方龙门山地区以华蓥山为界、与川东互相分割的独立的海湾—潟湖。研究区以北及西北至龙门山石炭系出露区之间的地腹区应该存在石炭系。  相似文献   
16.
依据野外及钻井岩心的宏观、微观特征,结合相应的地化资料,对川北地区灯影组灯二段的储层特征及主要控制因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研究认为,其储集岩主要为颗粒粘连白云岩、藻叠层白云岩和白云质岩溶角砾岩,储集空间以次生成因的藻粘连格架溶孔、顺层溶孔—溶洞—溶缝和穿层葡萄花边溶洞最为常见,储层类型多为孔洞型,常规物性具有低孔—低渗特征;颗粒粘连滩和藻丘为区内优质储层的发育提供物质基础,压实—压溶和多期胶结作用是原生孔隙消失的基本原因,桐湾运动Ⅰ幕导致的表生岩溶作用是储层形成的关键。颗粒粘连滩、藻丘与表生岩溶水平潜流带的叠加使其储层主要分布在灯二段的中部。该研究结果可为川北地区震旦系灯影组油气勘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川西南部周公山及邻区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厚40~500 m,由12个旋回性玄武质火山岩构成。每一旋回底部的火山角砾岩和上部的气孔—杏仁状玄武岩常具有一定的储渗能力,储渗空间以气孔、柱状节理缝、构造裂缝为主,属于低孔、中渗或低孔、高渗型储层;其余层段如无构造作用的叠加,多构成非储集岩类。在该套储层的形成与演化过程中,岩浆的冷凝收缩、构造断裂和大气淡水、地层水溶蚀作用和有机质成熟过程都促进了储渗空间的形成,而热液蚀变作用、四期胶结作用和三期充填作用对储集空间起着明显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18.
记录了蜀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资料,以恢复古环境和探讨有机质富集机理。研究表明,蜀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主要发育硅质页岩、粉砂质页岩、黏土质页岩和含介壳灰质泥岩/泥质灰岩。五峰组平均TOC为3.36%,龙马溪组下部TOC最高,平均为3.99%,中上部TOC偏低,平均为1.22%。古生产力指示元素(Ba生物、Cu/Al、Ni/Al、Si过量)表明,在奥陶—志留转折期的大部分时间(除赫南特期),蜀南海域表层水中具有较高的初级生产力。陆源输入指示元素(Al、Zr、Zr/Al)表明,五峰期陆源输入中等且变化较大,龙马溪早期为持续低值,但在中后沉积期逐渐增多。氧化还原敏感微量元素(Mo/Al、U/Al、V/Al)及Mo-TOC的相关性表明,五峰期海洋发育强受限的缺氧—静水环境,龙马溪早期水体保持缺氧—静水条件,但受限程度减弱,中后期海洋演化为氧化环境。晚奥陶世,蜀南海域发育有利的缺氧—静水环境和高古生产力,但较多的陆源输入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有机质富集。早志留世,海平面升降引起多个环境参数协同变化,使连续沉积的页岩地层中有机质富集程度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滩体及储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野外剖面及钻井岩心的宏观及微观特征,结合常规物性资料,对区内滩体的类型及特征、储集性能及其影响因素和分布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认为区内有内碎屑滩、藻粘结颗粒滩、核形石滩和鲕粒滩4类滩体,内碎屑滩和藻粘结颗粒滩广泛分布于中46井—杨家岩一线的雷三段,核形石滩集中于江油观音滩的雷三段下亚段,鲕粒滩集中于绵竹的雷四段中上部。这些高能滩体是局限陆表海和开阔陆缘海环境的产物,受后期成岩作用改造强烈,储集性差异大,雷三段中—上亚段的内碎屑滩和藻粘结颗粒滩在表生期岩溶作用和埋藏期溶蚀作用的共同改造下,储集空间内充填的石膏、石盐和方解石发生溶解,晶间溶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藻粘结“格架”溶孔和小溶洞发育,成为区内最有利的储集体,它们主要分布于中46井—鱼1井区块。  相似文献   
20.
前人的观点认为,早奥陶世的塔里木盆地是一个统一的“大碳酸盐岩台地”,斜坡相呈马蹄形发育在古城—轮南一线。通过对塔中地区满加1井—塔中29井一线及相邻地区下—中奥陶统的岩石学、沉积学和地震地层学等方面的研究,发现这一线的下奥陶统主要由一套较深水的斜坡及海槽沉积构成,其地层厚度和地震反射特征也明显与周边地区不同,认为塔中及相邻地区在早奥陶世期间已经从早期的塔里木“大碳酸盐台地”中分化独立出来,分裂成塔中—巴楚台地、古城台地、塘南台地三块孤立台地,以塔北隔海相望。各孤立台地周缘发育台地边缘高能礁滩沉积体,呈条带状展布,主要由中高能粒屑滩组成;向内相变为台地相,发育台内滩、台内洼地、滩间海等亚相;向外进入较深水的斜坡—海槽沉积区,从而确立了塔中及相邻地区早奥陶世新的区域沉积格局。新沉积格局的确立,对于确立下奥陶统新的有利勘探区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大大提升了研究区下奥陶统的油气勘探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