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6篇
地质学   47篇
综合类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8 毫秒
31.
我国川、滇、黔交接地区和美国中部地区的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床的共同特征是:1)含矿岩系都位于一套红色碎屑岩石之上。它们不但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成矿金属,而且由于渗透率较大而为成矿流体的大规模侧向流动提供了通道。2)矿床的形成时间都与造山作用的时间相一致。造山作用所引起的挤压应力,或由于造山带的隆起所引起的盆山间的重力梯度为含矿流体的大规模侧向流动提供了动力,促进了成矿作用的发生。3)矿床的含矿岩系大多含有蒸发岩。蒸发岩的存在为成矿流体的形成提供了矿化剂,或为矿质的沉淀提供了硫。  相似文献   
32.
Analyses of fluid-inclusion leachates from ore deposits show that Na/Br ratios are within the range of 75 - 358 and Cl/Br 67 - 394, respectively, and this variation trend coincides with the seawater evaporation trajectory on the basis of the Na/Br and Cl/Br ratios. The average Cl/Br and Na/Br ratios of mineralizing fluids are 185 and 173 respectively, which are very close to the ratios ( 120 and 233 ) of the residual evaporated seawater past the point of halite precipitat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original mineralizing brine was derived from highly evapo-rated seawater with a high salinity. However, the inclusion fluids have absolute Na values of 69.9—2606.2 mmol kg^-1 and Cl values of 106.7 — 1995.5 mmol kg^-1. Most of the values are much less than those of seawater: Na, 485 mmol kg^-1 and Cl, 566 mmol kg^-1 , respectively; the salinity measured from fluid inclusions of the deposits ranges from 2.47 wt% to 15.78 wt% NaCl equiv. The mineralizing brine has been diluted. The δ ^18O and δD values of ore-forming fluids vary from -8.21‰ to 9.51‰ and from -40.3‰ to -94.3‰, respectively. The δD values of meteoric water in this region varied from - 80‰ to - 100‰ during the Jurassic. This evidenced that the ore-forming fluids are the mixture of seawater and meteoric water. Highly evaporated seawater was responsible for leaching and extracting Pb, Zn and Fe, and mixed with and diluted by descending meteoric water, which resulted in the formation of ores.  相似文献   
33.
黄从俊  李泽琴  王奖臻 《地质通报》2015,34(203):501-507
扬子地块西南缘拉拉铁氧化物-铜-金(IOCG)矿床中,已公开报道的岩石及硫化物矿物Pb同位素为放射性成因Pb含量极高的异常Pb,不能用常规的Pb同位素等时线计算法及全球平均Pb同位素增长曲线解释其特征。结合Pb同位素演化基本原理,对矿床中的Pb同位素特征进行再解译。用校正后的岩石Pb同位素组成建立了Pb同位素的黑云母片岩增长曲线和钠长石变粒岩增长曲线,二者可作为扬子地块西南缘元古宙Pb铅同位素演化的参考。硫化物矿物的Pb同位素组成位于2条增长曲线之间,并分为线性的上、下2个群;上群拟合混合等时线年龄为1119Ma,代表变质热液成矿期的年龄;下群拟合混合等时线年龄为1605Ma,代表火山喷发—沉积成矿期年龄。上、下2个群的Pb同位素混合等时线年龄分别与矿床中的辉钼矿Re-Os年龄及火山岩锆石U-Pb年龄基本一致,表明了利用放射性成因Pb进行测年的可行性与可靠性。黑云母片岩和钠长石变粒岩构成了拉拉IOCG矿床的金属成矿物质的端元储库,硫化物矿物中的金属成矿物质具有混合来源的特征。  相似文献   
34.
刘晓文  李泽琴  王奖臻 《地质论评》2019,65(Z1):225-226
正氢、氧(H、O)同位素在地质学领域被广泛应用于成矿流体的来源与演化方面的研究(郑永飞等,2000, Deng J et al., 2009),其同位素值可用于直接与自然界水组成范围进行比较,由此指示从成矿早阶段到晚阶段流体的混合特征(徐九华等,2011)。四川拉拉IOCG矿床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矿区地层主要包括:下元古界河口群(Pt_1hk)、会理群通安组(Pt_1t)、上三叠统白果湾组(T_3b,图1)。  相似文献   
35.
四川盐源喜山期斑岩岩石学特征及成矿专属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四川盐西范坪地区斑岩群地质特征、形成时代、侵入期次、岩性特点及岩石化学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的综合研究,讨论了区内含矿与不含矿斑岩的岩相学及地球化学特征,进而提出了本区斑岩铜矿的成专属性及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36.
矿山环境土壤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模型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Weeks(2005)提出有关土壤污染的生态风险“层叠式 (Tiered approach)”评价框架,有关各层次的评价技术是当前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针对矿山环境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特征,提出矿山环境土壤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属于Tire 1层次评价模型。根据矿山环境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特征,遵循生态风险评价中的熵原理和证据权重原则,用土壤中重金属的浓度风险表征污染指数(Cif);以其环境生物可利用性表征毒性响应系数(Tib),以对污染指数进行修正;以重金属元素的生物毒性响应因子(Tie)为权重,提出矿山环境土壤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模型:RI=∑mi=1Eri其中,Eri= Tie×Tib×Cif;RI表示土壤中多种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Eri为元素i的潜在风险因子;Cif=Ci/Cio ,Ci为土壤中重金属浓度实测值,Cio为计算所需要的参照值。Tib=(Rib/ Pib)1/2,Rib为样品中某元素生物可利用相态占总含量的百分比,Pib为参照土壤的相应比值。  相似文献   
37.
斑岩铜矿研究的若干进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综述了近年来斑岩铜矿研究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包括6个方面:(1)斑岩铜矿与岩浆的氧化状态有关,只有氧化型岩浆才能形成斑岩铜矿,并提出了确定岩浆氧化状态的新标志;(2)岩浆中硫和氯的含量,存在状态,溶解度等对成矿有重要控制作用;(3)岩浆能否较早达到水过饱和状态,并发生流体相的出溶是成矿的另一个控制因素;(4)俯冲板片释放出的流对对上覆楔形地幔的交代作用是形成含矿岩浆的重要环节;(4)岩浆混合或底侵作用可能在某些斑岩铜矿成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5)提出了一些新的成矿及找矿标志,如早期磁铁矿蚀变相。  相似文献   
38.
李泽琴  王奖臻  倪师军 《矿物学报》2007,27(Z1):275-276
在斑岩铜矿成矿过程中,不仅要求有足够量的铜,而且要求有大量的硫从岩浆中分离出来进入流体相.在分异过程中,铜与氯进入液相,而硫则主要呈H2S或SO2形式进入气相(Heinfich等,1999),铜与硫分离迁移(Heden-quist等,1994;Lowenstem,1994).因而要形成斑岩铜矿床,两种流体是如何混合,使得铜与硫能以硫化物的形式沉定聚积而成矿是斑岩铜矿床形成关键因素之一.本文以西范坪斑岩铜矿床为例提出一种斑岩铜矿床成矿作用新模式-两期热液混合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39.
引言杨子地块西部的"康滇地轴",是我国重要的铜多金属成矿带之一(冉崇英等,1990;黎功举等,1995;李朝阳等,2002),产出了拉拉、东川、易门、大红山等大型-超大型矿床.由于长期缺少高精度年代学和有效的同位素示踪数据的支持,对这些矿床的成因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应用40Ar-39Ar快中子活化法测定易门铜矿床矿石的形成年龄,通过矿石的Os、Sr同位素示踪成矿物质来源,进而讨论了矿床成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提出"康滇地轴"新元古代铜成矿作用可能与Rodinia大陆裂解有关.  相似文献   
40.
拉拉铁氧化物-铜-金-钼-稀土矿床的成矿年龄一直悬而未决.文章采用辉钼矿Re-Os同位素方法,首次对该矿床的形成年龄进行了直接测定.4个样品的测定结果为:928(±1)~1 005(±1) Ma.这一结果与矿床的地质事实相吻合,因此它代表了拉拉矿床的成矿时代.根据这一年龄数据与赋矿围岩河口群的变质年龄相一致等证据,初步提出拉拉矿床为变质热液成因.此外拉拉矿床的矿化时代与Rodinia泛大陆拼贴的时限相当,这表明Rodinia泛大陆拼贴事件对扬子地块的成矿作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