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4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42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36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61.
为实现4D(时间+空间)多目标、高精度的积雪监测,本次试验研究采用单台相机延时拍摄结合运动结构重建算法(Structure from motion,SfM),分别获取了祁连山黑河上游站裸露山坡坡面尺度单次降雪的雪深、逐日积雪空间分布和面积,以及祁连山八一冰川1.5m×1.5m的斑块尺度全年雪深及雪面特征数据。坡面尺度积雪观测研究表明:本方法可以准确获取积雪分布信息,但其雪深空间分布获取精度较差。斑块尺度雪深监测研究表明:本方法能够很好地获取连续的雪面特征信息和雪深,且获取雪深与SR50观测雪深的绝对误差小于3.4cm。在不同季节,本方法对积雪监测能力略有差异:春季快速积累期雪面纹理少,照片组对齐并获取点云数据和DEM数据的成功率较低,而冬季和消融季雪面纹理丰富,相应的对齐成功率比例和精度较高。本研究表明基于单台相机的4D摄影测量方法能够实现小范围、连续、高精度、多目标的积雪监测,未来应用前景广泛。  相似文献   
62.
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基于GaeaExplorer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设计开发了闪电数据三维可视化与统计分析系统。建立了闪电空间数据库,搭建了逼真的三维仿真场景,实现了闪电数据三维精细可视化;同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能力,实现了闪电数据的管理及空间分析功能,为防雷减灾和决策服务提供了科学手段。应用结果表明:研发的闪电数据三维可视化与统计分析系统具有良好的应用体验,为闪电业务及科研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平台。  相似文献   
63.
王学良  颜海 《湖北气象》2004,23(4):23-25
根据武汉市所辖汉口、江夏、新洲、黄陂、蔡甸等5个气象站近40年(1961-2000年)平均年雷电日数资料。采用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雷击风险评估计算方法,对武汉市一幢通信大楼电子信息系统的雷击风险进行了评估。其结论是.该通信大楼电子信息系统雷电防护等级为A级,对其电源系统应采用4级浪涌保护器(SPD)加以保护,对其信号系统应采用3级SPD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64.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财务管理规范化水平,结合当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现状,从组织机构、流程控制、条码管理、评价机制、核算方法、审计监督等方面提出了规范固定资产管理的具体措施,以期对今后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5.
基于HRIS光谱图像帧序列相关性的D2PCM无损压缩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学良 《遥感学报》2001,5(2):119-121
分析了HRIS光谱图像帧序列的相关性,并针对这一特性,提出了利用D^2PCM方法,降低光谱图像序列的谱相关和空间相关,减少图像中的冗余,从而实现光谱图像的压缩。该方法提高了压缩比和压缩效率。  相似文献   
66.
贺姗  肖稳安  王学良  乐辉 《气象科技》2018,46(6):1291-1296
利用2007—2016年湖北省雷电监测系统获得的雷电资料,经过统计分析雷电流幅值、雷电陡度的特征,建立了雷电强度等级评估模型。采用对称不等间隔四级法,将雷电强度分为弱(Ⅰ)、中等(Ⅱ)、强(Ⅲ)和极强(Ⅳ)4个等级,并计算出各等级划分阈值。检验了分级阈值的合理性,同时用雷电灾害情况对分级结果作了进一步检验,结果表明雷电强度分级方法是客观可行的,能够为雷电灾害评估和等级划分、雷电预报预警等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67.
北京怀柔区降雨引发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考虑区域分析时,历史数据不完备的情况,对怀柔地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发生时间概率中的降雨量阈值和降雨量阈值达到的时间概率等进行了半定量分级和应用。相关方法可为类似情况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提供参考,危险性评价结果可以为北京市怀柔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8.
为了研究高压放电冲击波的特性, 通过对冲击波的理论分析, 基于自主设计的一套实验装置对实验室条件下模拟高压放电产生的冲击力大小进行了量化试验。利用2.6/50 μs冲击电流发生器模拟产生放电冲击波, 依次改变冲击电流的幅值及离放电球中心位置的距离, 测定水平方向的冲击力大小。实验结果表明: 在25~100 kA冲击电流下, 离放电球中心位置50 mm处水平方向的冲击力大小为1.6~3.3 N; 随着冲击电流的增加以及离放电球中心位置距离的减小, 水平方向的冲击力呈逐渐增加趋势。当离放电球中心位置的距离超过60 mm时, 冲击力的大小受距离的影响较小。所得结论为研究自然界闪电冲击波的特性提供了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9.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加查-朗县段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地形起伏度大,地质灾害分布密集。本文主要基于机载雷达获取的10 m精度影像数据,卫星遥感数据,以及高精度无人机航拍数据,对崩塌、滑坡地质灾害进行识别,并研究其主控因素。共计识别41处崩塌与92处滑坡,利用统计方法,分析崩塌、滑坡与各主控因素的相关性。对于识别的崩塌滑坡进行厚度识别,从而建立了灾害面积与体积之间的函数关系,实现了在已知崩塌滑坡灾害面积的情况下,对灾害规模的估算。本文阐明了区内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情况,并研究了区域内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滑坡主要发育在雅鲁藏布江南岸以及北岸坡体的中下部,而崩塌主要发生在北岸坡体的中上部。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岩体结构是崩塌、滑坡的主控因素,崩塌主要集中在砾岩和花岗岩地区,而千枚岩地区多发育有滑坡灾害。研究区内的崩塌由坡度、坡向和高程共同控制,其中坡度为主控因素;滑坡主要受到断层的控制,坡度对滑坡的发育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高程和坡向对滑坡的影响较小。滑坡主要以牵引型为主,且大多数滑坡滑动的方向大致垂直于断裂的走向;崩塌主要以滑移式为主,通过对岩体结构面的提取可以分析其结构面发育情况,从而分析结构面对崩塌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70.
我国中部五省雷暴日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中部五省雷暴日时空分布特征,利用1961―2010年中部五省85个气象台站雷暴日资料,采用小波分析和EOF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对其雷暴日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中部五省初雷日期和终雷日期没有表现出提前或推迟的趋势,年平均雷暴日整体呈下降趋势,夏季雷暴日的减少是影响年雷暴日减少的主要原因。中部五省年平均雷暴日为41 d,其中春季占全年雷暴日的30.3%,夏季占57.6%,秋季占8.5%,冬季占3.6%;五省平均初雷日期在3月1日或2日,从南至北初雷日期依次推迟,南北最大相差近3个月;终雷日期在10月4日或5日,终雷日期是南晚北早,南北最大相差近2个月;雷暴日月变化曲线呈双峰型,主峰在7月或8月,次峰在4月;通过小波分析,年平均雷暴日主要呈11 a、17 a和6 a、4 a左右的振荡周期;长江以北地区,20 d<年平均雷暴日≤40 d,属多雷暴地区;长江以南地区,年平均雷暴日>40 d,属于高雷区或强雷区,其中赣南和湘南少部分地区年平均雷暴日>60 d,属强雷区。根据EOF分析,将五省年平均雷暴日空间分布划分为:一致型、南北反相型、梅雨型和局地型等4种类型。年平均雷暴日整体呈下降趋势的原因,可能与夏季风的强弱和大气环流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