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86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81.
祁连山七一冰川消融期间的能量平衡特征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冰川表面的能量平衡可以描述冰雪消融与气候响应之间的物理机制,利用2006年6月9日至9月28日在祁连山七一冰川消融区中部自动气象站(AWS)的观测资料,对七一冰川表面的能量平衡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在冰川消融期,净辐射、湍流热通量和冰川消融耗热是能量平衡的主要组成部分,能量收入方面主要是净辐射和感热通量,分别约占总能量收入的82.4%和17.6%;而支出方面主要是冰雪消融耗热和潜热释放,分别约占总能量支出的87.2%和12.8%.2006年7月31日至8月6日进行了为期近7 d的冰面径流场观测,基于能量平衡原理,对冰川表面的消融进行了模拟,模拟的消融速率和实测的冰面消融数据吻合的较好.  相似文献   
82.
慕士塔格冰芯降水记录及其对冰川水资源的气候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2003年在东帕米尔慕士塔格冰川海拔7010 m处钻取了的一支长41.6 m的冰芯,从中恢复了1955年以来的积累量.结果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冰川积累量持续减少,特别近年来积累量呈加速减小趋势;平均而言,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003年平均积累量只有20世纪60年代冰川积累量的一半.重建的慕士塔格地区冰川物质平衡近20 a来亏损严重,主要是由近年来慕士塔格高山区降水的减小和温度的升高共同作用引起的.对主要以冰川融水为补给的塔里木河流域上游山区而言,短期冰川融水的增加会调节河流径流,而当冰川得不到足够的降水补充时,冰川的退化必然影响到下游的河流径流.  相似文献   
83.
冰芯对于过去全球变化研究的贡献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王宁练  姚檀栋 《冰川冻土》2003,25(3):275-287
系统地总结了冰芯在揭示过去气候环境变化、太阳活动、温室气体、火山活动、人类活动等方面研究所取得的成就,着重对一些有争议的重大问题(如Younger Dryas事件、温室气体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南北半球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了论述,并对其中个别问题提出了可能的解决途径.指出冰芯微生物、冰芯环境磁学将是冰芯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84.
末次冰盛期时赤道地区的降温幅度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合分析了各种古气温指标所揭示的赤道地区末次冰盛期时的气温变化情况 ,发现随着海拔升高 ,气温降幅增大 ,气温递减率变化是这一现象发生的最直接原因 .估计末次冰盛期时赤道地区的气温递减率比现今的约大 ( 0 .1± 0 .0 5 )℃ /1 0 0m .CLIMAP对于末次冰盛期时赤道洋面温度变化的估计可能偏小 .  相似文献   
85.
祁连山中段北坡最大降水高度带观测与研究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2006年6月至2008年9月,在祁连山中段北坡黑河流域上游进行了降水空间变化的统观测.结果表明:在黑河上游流域中山区,夏季降水量从东向西呈减少趋势,递减率约为80 mm·(100 km)-1;最大降水高度带位于海拔4 500~4 700 m左右,年降水量为485 mm.该高度带与本区最大相对湿度高度层(海拔4 600 m左右)以及夏季气温零温层高度(海拔4 680 m左右)相一致.研究区域2008年夏季的凝结高度大致位于海拔4 900 m左右,个别降水日的凝结高度可降至海拔4 460 m左右.在最大降水高度带以下的高山和中低山区,年降水量随海拔升高的递增率为17.2 mm·(100 m)-1,夏季降水量的递增率为11.5 mm·(100m)-1.  相似文献   
86.
祁连山八一冰川雷达测厚与冰储量分析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王宁练  蒲健辰 《冰川冻土》2009,31(3):431-435
基于2006年5月利用探地雷达对祁连山八一冰川厚度的系统测量资料,绘制了该冰川冰厚度分布等值线图,计算出了该冰川的平均厚度为54.2 m,冰储量为0.153 km2.这几乎是我国第一次冰川编目资料中给出的八一冰川平均厚度(30 m)和冰储量(0.0843 km3)数据的1倍.由此可见,准确评估我国冰川的冰储量是冰川水资源研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将八一冰川冰面地形图与冰厚度分布图相结合,绘制了该冰川的冰床地形图,结果表明:其崎岖不平的冰床地形与其相对平缓的冰面地形形成了显明的对比,显示了冰帽冰川的形貌特征.  相似文献   
87.
谢君  王宁练  蒲健辰  陈亮 《冰川冻土》2009,31(2):342-349
通过细菌的分离培养和16S rDNA序列分析的方法,对青藏高原的小冬克玛底冰川、玉珠峰冰川和煤矿冰川雪中的可培养细菌数量和多样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冬克玛底冰川、玉珠峰冰川和煤矿冰川雪中的可培养细菌数量依次为18.54,35.52和58.07 CFU·mL-1.恢复出的细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隶属于Bacteroidetes,Actinobacteria,Firmicutes和α,β,γ-Proteobacteria等6个类群.与青藏高原、南北极冰雪中微生物的比较分析发现Agrococcus,Zoogloea和Pedobacter属细菌是玉珠峰冰川和煤矿冰川的特殊微生物类群.  相似文献   
88.
祁连山小冰期冰碛垄差分GPS测量及其地貌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小冰期冰碛垄形态特征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采用后差分GPS测量方法对祁连山东段、中段共6条冰川的小冰期冰碛垄形态进行了实地测量与研究,其中3条冰川朝北,3条冰川朝南,得到了关于小冰期冰碛垄有关面积、表面积、体积等较详细的参数.结果表明:祁连山小冰期冰碛垄的规模具有从东到西逐渐减小的趋势,最东段冷龙岭7号冰川小冰期冰碛垄规模最大,面积为11.4×105m2,表面积为13.8×105m2,体积为11.8×107m3;规模最小的为最西边的团结峰3号冰川小冰期冰碛垄,其面积为1.9×105m2,表面积为2.67×105m2,体积为1.36×107m3.祁连山地区而言,区域气候差异很可能是造成小冰期冰碛垄规模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9.
七一冰川消融末期融水化学日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武小波  王宁练  李全莲 《冰川冻土》2009,31(6):1080-1085
2006年9月1-8日在祁连山七一冰川作用区水文总控点逐时采集河水样, 并分析水样的主要可溶离子含量、电导率以及pH, 研究冰川作用区水化学组成日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消融末期河水中pH的平均值约为7.60, 与离子浓度时间变化过程一致, 说明是偏碱性物质的输入增加了融水中化学物质的含量;SO~(2-)_4, Ca~(2+)分别是浓度最大的阴、阳离子, 属于SO~(2-)_4+HCO~-_3-Ca~(2+)+Mg~(2+)型水. 河水中可溶性离子浓度日变化过程具有不对称性, 表现为快速降低和缓慢的增加过程, 与流量变化呈显著反相关, Pearson相关说明流量是冰川区水化学特征随时间变化的控制性因素;阳离子通量计算显示, 在七一冰川区达54.7 t·km~(-2)·a~(-1), 其日变化过程与流量正相关, 与离子浓度成反相关, 说明径流量也是控制离子通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0.
祁连山七-冰川反照率的参数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通过对2006年和2007年暖季消融期七一冰川反照率的观测资料分析,基于冰川反照率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根据实测资料的统计建模和验证,初步给出了具有试验基础的冰川反照率多因子参数化公式,其时间分辨率为1 h.经检验,2006年和2007年考察期间冰川反照率的模拟值和观测值序列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0.901和0.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