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83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25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184篇
海洋学   2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51.
为研究安阳南断裂带土壤气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地球化学背景,采用野外流动测量的方法对安阳南断裂带宗村段开展2期土壤H2和Rn的重复观测。结果表明,第1期H2和Rn的浓度范围分别为(0.66~58.56)×10-6 和15~123 kBq/m3,背景值分别为6.87×10-6和52.49 kBq/m3;第2期H2和Rn的浓度范围分别为(0.36~29.73)×10-6和28.2~103 kBq/m3,背景值分别为0.89×10-6和47.49 kBq/m3。2期H2和Rn的测量结果均显示,在距测量起点210~300 m处气体浓度出现高值异常,气体在断裂带附近较为富集,对断层位置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利用断层气H2和Rn探测隐伏断裂的浅层位置在该区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52.
兰坪中-新生代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三江造山带中段,受印度-欧亚大陆斜向碰撞相关构造的强烈影响,导致地层序列及时代归属难辨,区域地质与成矿作用认识存在诸多分歧。先期完成的区域地质调查发现,在金顶铅锌矿集区内常见的含石膏岩地层并非前人认为的古新统云龙组的一部分,而是角度不整合于前古新统之上的一套新地层,暂定名为中新统金顶砂泥岩。系统的剖面测量和详细的沉积学研究表明,金顶砂泥岩从下到上由洪积相砾岩、辫状河三角洲相粉-细砂岩夹泥岩和砾岩以及湖泊相粉砂岩夹泥岩组成,石膏层位于砾岩之上。辫状河三角洲相中频繁出现灰绿色、灰黑色粉砂质泥岩及黄铁矿结核层,可能是频繁的区域性挤压作用造成的逆冲-走滑断层使上三叠统基底岩系中古油气藏破裂、泄露所致;该套地层内广泛发育的同沉积逆断层(视正断层)、滑脱褶皱和液化砂脉等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指示沉积盆地发育期间地壳发生了NEE-SWW向缩短。金顶砂泥岩是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背景下近东西向挤压构造诱发并控制的周缘前陆盆地沉积,时代为中新世。这一认识为深入理解大陆斜向碰撞带构造演化及大规模金属成矿作用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253.
以葡萄糖为碳源,用水热法成功制备了碳微球,再以Ti (SO42为钛源,制备了核壳结构的C/TiO2复合微球.为提高材料介电损耗,将样品在N2氛围中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了碳化.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样品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用矢量网络分析仪测试了样品在2~18 GHz范围的复介电常数,并计算其反射损耗.结果表明:碳微球具有较高的微波介电损耗;碳微球与TiO2复合后,在相同层厚条件下,反射损耗峰向低频迁移;700℃和800℃碳化下的C和C/TiO2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微波吸收性能,其中C-700复合材料最小反射损耗达到-41.2 dB,低于-10 dB的最大吸收带宽达到4.5 GHz,C/Ti-700复合材料的最小反射损耗为-30.0 dB,最大吸收带宽达4.2 GHz.  相似文献   
254.
对斯里兰卡Puttalam输变电工程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针对缺少测量已知数据和测量基准的情况,制定了解决方案。外业校测证明本工程求取的坐标系统参数完全正确。  相似文献   
255.
轮南隆起是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最为富集的复式含油气区,从奥陶系到白垩系均发现工业油气流,均来源于中-上奥陶统海相烃源岩。中生界砂岩是海相油气成藏系统的"末端",目前发现的油气均来自奥陶系油气藏的调整。其中,轮南地区三叠系油气藏油气性质复杂、相态多样,不同地区的油气调整期次和成藏过程均不一致。激光诱导三维荧光定量分析技术也可以分析古油水界面变化,在确定古油柱高度,反映油气水变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根据三维荧光定量研究,划分出垂向调整、侧向运移和油气混合三种调整类型:轮南断垒带三叠系仅发生一期油气充注,奥陶系油气发生垂向调整聚集成藏;中部平台区喜马拉雅山期三叠系地层发生翘倾,油气主要通过不整合发生侧向运移调整;晚期的构造运动不仅是油气调整的动力机制,而且构造高部位是早期油气调整和后期油气汇聚的有利区域。根据三种油气调整成藏模式的油气地质特征分析认为,垂向调整油气藏分布范围受断层断开层位和组合形式限制;侧向运移的油气沿不整合面和层状砂体调整距离较远,分布范围较广,在局部岩性或构造圈闭聚集成藏,但油气丰度较低;油气混合型调整油气藏形成于多期构造作用的叠加区,现今构造高部位有利于多期油气汇聚,形成油气性质复杂、相态多样的油气藏。  相似文献   
256.
首先将龙嘉堡事件的波形记录,与该地区构造地震和人工爆破的记录进行对比,根据其记录波形的周期、振幅、初动和面波等直观特征判断为矿山地震。然后通过频谱分析、视速度计算以及实地考察得到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257.
258.
GNSS数据量呈指数级趋势增长,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解决了海量GNSS数据存储瓶颈的难题,却面临内存占用多、文件相关性差和缺乏优化机制的问题。针对HDFS处理海量GNSS小文件效率不高的问题,结合GNSS数据类型、特点以及存储过程,提出了一种新的GNSS小文件云存储方法,优化了GNSS小文件的写入、读取、添加和删除策略。该方法分别按观测文件和解算成果的类型进行合并,对合并后的文件构建压缩Trie树索引,索引切分后,根据匹配算法分布式地存储索引块。实验采用国际GNSS服务(IGS)28 d的数据和产品进行云存储优化。结果表明,该方法降低了各节点内存消耗,提高了海量GNSS小文件写入、读取和删除的效率,实现了对海量GNSS小文件的高效云存储。  相似文献   
259.
地表反照率表征地球表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能力,是影响地表辐射能量收支平衡的关键参数。本文以淮河流域为例,利用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数据,采用网格趋势分析、异常变化分析、相关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淮河流域2005~2015年地表反照率的时空变化规律,以及土地利用类型、地形因子、地表参数和气候等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淮河流域年平均地表反照率整体呈“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规律,变化在0.043~0.223,平均值为 0.145。低值区主要集中于水体密集和山区丘陵地带,且标准差相对较小;高值区主要集中于流域中部及东部平原地带,且标准差较大。61.5%的区域地表反照率呈增加趋势,且存在季节性差异,夏季平均地表反照率最大,春季次之,秋季最小,冬季则由于降雪覆盖和农田利用的影响波动幅度较大。淮河流域地表反照率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地表温度、气温和降水在大部分区域呈正相关,面积占比分别达到90.23%、82.32%、85.41%和93.70%。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水体除外)下年均地表反照率受各因子影响排序为:NDVI>气温>地表温度>降水,空间变化受各因子影响排序为:NDVI>降水>地表温度>气温>高程。  相似文献   
260.
岩体板裂化破坏是地下工程中一种常见的破坏现象。采用等效岩体技术,将岩体中裂隙(平行于临空面)和岩块分别用光滑节理模型及颗粒体模型表征,通过试验和计算对比,研究单侧限压缩条件下裂隙岩体强度、裂纹分布、裂纹孕育演化规律及裂隙岩体板裂化形成机制。研究表明:(1)随裂隙数量的增加,岩体单侧限抗压强度近似呈线性降低的规律。(2)单侧限压缩下裂隙岩体中产生的裂纹可划分为Ⅰ型~Ⅴ型裂纹,其中Ⅰ型、Ⅱ型(剪切)裂纹是由加载端部效应导致,Ⅲ型~Ⅴ型裂纹由岩体板裂化破坏导致。(3)单侧限压缩下岩体板裂化破坏过程中,导致无侧限边界处岩体剥落的Ⅴ型裂纹最先产生,原生裂隙进一步扩展的Ⅳ型裂纹随后产生,最后产生的是板裂化现象向岩体深部发展的Ⅲ型裂纹。(4)各类裂隙试样在单侧限压缩下的声发射数量与破裂强度均近似服从高斯函数分布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