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30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45篇
地质学   93篇
海洋学   3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王燕 《地理教学》2012,(3):50-52
当前地理命题重视"新材料的融入与新情境的创设",以期望最大程度反映出考生真实水平,"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但是,若命题仅关注材料的新颖性,而忽视考核目标的把握、设问的构筑以及信息与设问的衔接,必然无法为考生提供全面展示其水平的平台。下面.笔者结合部分省市试卷新情境题命制中存在的问题,谈淡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22.
2011年江苏出梅日界定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实况观测数据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江苏出梅日的界定进行探讨,并将7月4 -20日的低温高湿多雨、寡照的异常气候判定为“倒黄梅”,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2011年和2009年的两次“倒黄梅”天气过程.结果表明:(1)2011年江苏出梅日为6月30日;(2)出梅后的7月4-20日是“倒黄梅”天气过程;(3)北上台风对梅雨和“倒黄梅”结束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4)“倒黄梅”和梅雨(含“二度梅”)的天气特点为:前者冷暖空气频繁交替、雨带多经向分布、中低空温湿场反位相配置,常为低温高湿的局地对流性降水;而后者冷暖空气稳定对峙、雨带多纬向分布、中低空温湿场同位相配置,常为高温高湿的大范围稳定性降水.  相似文献   
23.
万全断裂是洋河盆地北缘断裂带组成断裂之一,控制沿线构造活动及地貌发育。断裂走向NE,倾向SE,在沟口处隐伏于第四纪覆盖层,采用电阻率成像和浅层地震联合勘探方法,获得该断裂隐伏段落综合物探异常,结合地质地貌调查,判定隐伏段落展布的具体位置、产状、活动特征及地下结构特征等。研究结果表明,万全断裂隐伏段落走向NE,倾向SE,倾角约75°,上断点埋深约20 m,20—240 m深度可见断裂破碎带(宽约10—20 m)物探异常特征及断裂两侧地层结构差异。该联合探测模式可有效探测复杂地质构造条件下的隐伏活动断裂,具有较强实用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4.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的大规模建设,济南市的泉水保护与经济建设产生了一些矛盾。根据规划,济南市拟在白泉泉域的周边建设济南新火车东站、地下轨道交通等项目,项目建设将会对白泉泉群的喷涌产生影响,根据野外实际调查成果,从白泉泉群的补、径、排角度分析了项目建设对泉群产生的影响,提出在保护泉群的前提下进行新火车站及轨道交通建设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25.
通过对陇川盆地开展地热地质调查,查清其地热资源分布:盆地内共出露地热点11处,热储结构类型为带状型和层状型,盆地中部为层状型,两侧盆地边缘为带状型,其中北西部受断裂控制明显,南东部受节理裂隙控制明显。其储热层为变质岩及新近系芒棒组的花岗质砂砾岩、细砂岩;地热水受大气降水影响明显,循环深度都在1 600 m以上,大部分在1 800~2 400 m之间,主要来源于深部热源,通过断裂、裂隙及砂砾石孔隙作为导水、储水上涌通道,接收来自山区补给的地下水混合出露于地表,补给距离在1.5 km以上,如南宛河温泉温度最高,地下水循环深度最深,补给距离最远,达10 km;盆地北东和西部水温高,循环深度深。   相似文献   
26.
风尘堆积的物源研究对于揭示物源区的环境演化状况、重建古风场强度和古大气环流格局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长江下游地区下蜀土的物质来源问题仍然存在争议。为了解决这一争议问题,本文以南京泰山新村下蜀土剖面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系统的地球化学研究。通过对南京下蜀土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Nd同位素进行测试,并与黄土高原同期黄土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对长江下游下蜀土的物源指示意义。南京下蜀土与北方黄土具有相似的常、微量元素UCC标准化曲线和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但是它的Zr、Hf含量较高,Tl、Pb含量较低,且具有较高的SiO2/Al2O3、TiO2/Al2O3、Nb/Ta和GdN/YbN,较低的SiO2/TiO2、Zr/Hf、Y/Ho、Lu/Hf和εNd(0)值,说明南京下蜀土的物质来源明显有别于黄土高原黄土。南京下蜀土与长江中游下蜀土在地球化学特征方面有较多的相似性,指示其物质来源与中游下蜀土的物质来源相似,主要来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松散沉积物。  相似文献   
27.
长江中下游典型浅水湖泊沉积物水界面磷与铁的耦合关系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龚梦丹  金增锋  王燕  林娟  丁士明 《湖泊科学》2017,29(5):1103-1111
目前普遍认为磷铁耦合关系是P迁移的主要机制,但大部分研究结果并未提供直接的原位证据.为了探索沉积物剖面磷(P)与铁(Fe)的耦合关系,利用Zr O-Chelex薄膜扩散梯度技术(ZrO-Chelex DGT),分别对太湖、巢湖、鄱阳湖和洞庭湖4个浅水湖泊沉积物有效态Fe和P进行高分辨采样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湖区有效态Fe和P浓度在沉积物-水界面处开始增加,之后波动变化,垂向异质性较强,但两者浓度变化同步.有效态P和Fe浓度的相关分析结果证明两者浓度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室内厌氧培养实验进一步表明,Fe~(3+)的还原性促使Fe~(2+)与铁结合态磷的释放,促使DGT有效态P与Fe同步变化.该结果表明沉积物P的二次迁移和释放受Fe氧化还原过程的控制,为铁磷耦合关系提供了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28.
大气气溶胶中若干有机物的含量和季节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研究、探讨青岛近岸大气气溶胶中多芳烃类化合物的浓度水平、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分析了青岛近岸大气气溶胶中的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水平,共检出13种多环芳烃化合物。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总量(∑PAHs)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呈现春季<秋季<冬季的特征,人类活动可能是其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29.
为防止行人随意进入有轨电车轨道,设计了一种电子门栏系统,对电子门栏的外观与控制系统进行了设计。控制系统结合有轨电车运行位置和行人过道安全时间,运用爬坡算法优化电子门栏系统的开启与关闭,再基于道路宽度对系统设置一定的安全预留时间,实现对电子门栏的精确控制。在有轨电车通行道口设置电子门栏系统,避免了传统门栏或路标指示牌在道路上的阻碍与不便,并结合智能警报系统,既可保障人和车的安全,也可有效缓解电车延误。  相似文献   
30.
地面气象测报工作是地面气象观测站的基本工作之一,地面气象测报数据质量直接影响着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地面气象测报人员必须严肃、认真、负责地做好这项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