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30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46篇
地质学   94篇
海洋学   3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王燕 《地理教学》2011,(21):9-11
翻看工作以来所有的教学反思,发现自己的教学反思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刚踏上工作岗位时,对于教材比较生疏,自己先于学生学一遍,然后再教给学生,所以当时关注的是知识点有没有漏讲,有没有讲错,哪些知识点需要强调但没有强调,哪些知识点花时太多浪费了时间等等。在工作了三年之后,对整个高中教材有了大致的了解,课堂上也不太会出现知识点把握不好的情况了。我的教学反思中也就出现了对教学流程的反思。某个知识点或训练题应该安插在哪一个教学环节,设计的案例活动是否贴合教材或规律本身,学生阅读案例后应该如何提问等等。  相似文献   
212.
2019年9月16日在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发生MS5.0地震,震前山丹地电阻率和地电场观测资料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短临异常,震中距63 km。本文对该异常进行分析总结,排除周围观测环境,观测系统,自然环境,磁暴等因素外,认为该异常是较为可信的地震前兆异常。地电阻率观测资料异常形态NS测道表现为转折快速上升-缓慢下降,EW测道为转折缓慢上升,N45°W测道为缓慢下降-转折缓慢上升。地电场观测资料异常形态长极距NS道、长极距N45°E道、短极距NS道表现为转折同步缓慢上升,长极距EW道和短极距EW道转折同步缓慢下降,短极距N45°E道异常不明显。地震在异常持续过程中出现转折变化或上升(下降)速率发生改变时发生。  相似文献   
213.
以海安南地区堡1断块泰州组一段为例,在岩石薄片和压汞资料分析的基础上,从砂体的内部结构入手对水下分流河道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将泰一段储层的孔隙结构划分为三种类型。经研究表明:泰一段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内部结构单元为典型的中一低孔、中一低渗储层,碎屑组份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储层孔隙类型以次生孔隙为主,原生孔隙较不发育;填隙物为泥质杂基和碳酸盐矿物胶结物,属长石岩屑质砂岩和岩屑长石质砂岩;成岩作用主要发育压实作用、胶结交代作用和溶解溶蚀作用等,塑性颗粒的变形、碎屑颗粒的破裂甚至错断、石英次生加大、方解石及铁白云石交代碎屑组份、溶蚀现象等均较普遍。对各结构单元孔隙结构类型参数分析表明,水下分流河道内部结构单元河道主体砂岩储集性能好于河道侧缘,认为岩相类型和沉积环境是影响储层物性的原生因素。  相似文献   
214.
成都平原风尘堆积的化学风化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成都平原胜利红土剖面进行了系统的常量元素分析,并与川西典型黄土、古土壤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对比,研究本区风尘堆积所经历的化学风化作用过程,并对该序列化学风化特征的古气候意义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成都红土的常量元素组成与川西典型黄土、古土壤样品相似,与上地壳的平均化学成分也基本一致,说明成都红土与川西黄土一样,在堆积以前也经历了多次充分混合作用.在成都红土的形成过程中,Ca、Na元素大量淋失,含量很低,K、Mg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淋失,说明成都红土经历了斜长石和钾长石的化学风化过程.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成都黏土已达到中等风化的末期阶段,而网纹红土已进入强烈风化作用阶段.从整个序列的化学风化参数来看,距今1.13 Ma以来化学风化强度不断减弱,表明四川盆地及周围地区更新世中期以来有逐渐变干的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215.
滨里海盆地东南缘的D-I、II区块石炭系盐下KT-II及KT-I油层组碳酸盐岩储层为勘探重点,开展该储层段沉积相及沉积模式研究,可以指导该新区的下一步勘探.利用薄片、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对KT-II及KT-I油层组进行了沉积相划分及沉积相演化研究,取得如下成果:①通过岩石相、测井相及地震相特征研究,划分出局限台地、开阔台...  相似文献   
216.
原多甲藻物种的分类与鉴定是其分类学研究中最困难的一项工作。本研究通过追溯原多甲藻属的分类学历史,厘清了原多甲藻属的分类学地位,并初步鉴定出23种我国近海原多甲藻属物种,描述了每个种的形态特征以及壳板模式,本文还探讨了一些相似种的区别特征,我们得出:P. oceanicumP. murry,P. tumidum and P. fatulipes,以及P. globulesP. majus都分别是单独的物种而并非同种异名;P. diabolum为有效拉丁名而Peridinium globosumPeridinium longipes均为别名;至于P. punctulatumP. subinerme的分类学关系则需进一步研究才能确定。  相似文献   
217.
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类潜在的储量巨大的清洁能源.近年来,水合物的研究已经逐渐拓展至纳米、介观层面.纳米科学贯穿了水合物研究的全过程,包括上游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开采和下游的储运、分离等水合物应用技术,其核心在于研究水合物在纳米材料表面、内部、间隙中生长和分解的传质传热过程.将以第九届国际水合物大会(ICGH9)为切入点,从水合物成藏、开采和下游技术应用几个方面综述近年来水合物研究中的纳米研究进展.目前对水合物的研究尺度并未做到全覆盖,水合物在纳米材料间隙中的传质传热过程研究较少,纳米材料的累积放大效应研究也存在空白.这正是水合物成藏、开采研究中的瓶颈问题.未来的研究应该着眼于水合物在纳米材料中生成和分解的传质传热作用,以此为主线将水合物技术和水合物成藏、开采研究中的核心问题进行统一协同研究.   相似文献   
218.
对镇江地区1984—2019年家燕物候资料(始见、绝见期)及同期气温、降水、日照等气象资料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近36 a镇江地区家燕始见期在波动变化中呈提前的趋势,以4 d/10 a的速率提前.绝见期在波动变化中呈推后的趋势,以5 d/10 a的速率推后.间隔期在波动变化中呈延长的趋势,以9 d/10 a的速率延长;近...  相似文献   
219.
本文对一日内流量和舍沙量变化都较剧烈时计算日平均输沙率的96加权法进行了分析研讨,找出了这一方法的主要问题是时段平均含沙量并非是由流量加权而得,而是由时段首、末的两个含沙量的算术平均值当做时段平均含沙量,这就导致了所得时段输沙量含有一定的算式误差.针对这一方法中的问题进行了必要的改进,建立了另一计算日平均输沙率方法一日平均输沙率面积包围法.  相似文献   
220.
川北若尔盖高原表土孢粉的特征及其 与现代植被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遥  王燕  蒋复初 《地质通报》2010,29(5):707-712
通过对若尔盖高原不同植被带34个表土样的孢粉分析,研究了各植被带的表土孢粉组合与现代植被的关系。结果显示:表土孢粉组合基本上能够反映出现代植被的整体特征,与现代植被带在空间分布、建群种和优势种属方面基本相同,但不完全等于植被组成,影响其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人类活动、孢粉保存、孢粉产量、外来孢粉和孢粉鉴定。表土花粉的代表性因种属的不同而各有差异。乔木花粉中,松属具有超代表性,云杉属代表性较好,而桦木属不具有超代表性;草本花粉中,菊科具较好的代表性,蒿属和藜科等具代表性,而禾本科和莎草科具低代表性;蕨类孢子具等代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