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190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59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225篇
海洋学   23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431.
为论证T67界面性质并探索碳酸盐岩层系不整合的识别方法,文章综合利用柯坪—巴楚地区露头和塔河地区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研究了塔里木盆地塔河地区中下奥陶统鹰山组内幕不整合面T67。在露头上, T67界面表现为岩相转换面,但在不同剖面的暴露强度存在差异。在地化数据上, T67不整合面之下碳酸盐岩地层碳氧同位素值出现明显偏负;Sc,Co,Ni,Ba,U,Sr等微量元素表现出同样的特点,而Li和V在T67界面之下富集。在自然伽马测井与自然伽马能谱测井曲线上, T67不整合面之下的鹰山组下段自然伽马测井曲线明显较界面之上的鹰山组上段齿化剧烈,经过滤波处理的Th/U曲线在T67界面处呈现出明显的低值。在地震剖面上,难以从地震同相轴反射终止现象中识别出T67界面,但“串珠”状反射沿T67不整合面发育,这些串珠状反射被解释为与喀斯特作用相关的岩溶洞穴。T67界面属于海平面相对下降形成的短暂暴露面(<1,Ma),其主要受控于海平面升降和古地貌,在塔河不同区域的暴露、剥蚀强度不同,强暴露区主要位于中东部,弱暴露区域主要位于西北部。T67不整合面对塔河地区鹰山组内幕碳酸盐岩储集层发育具有重要意义,既可为层间岩溶的发育提供条件,亦可与断裂构成连通体系为大气淡水提供通道,从而对塔河地区深部碳酸盐岩储集层起到积极的改造作用。  相似文献   
432.
从生态安全角度识别区域土地利用冲突,处理好城市发展和土地利用的协调关系,对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在土地利用冲突理论分析框架和“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下,借助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风险评价因子构建了一个土地利用冲突测度模型,对2000、2010年和2020年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冲突的时空演变格局分析方法,并且利用FLUS模型对2030年土地利用冲突变化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1)2000—2020年,乌鲁木齐市73%以上的面积是无冲突和轻度冲突区域。土地利用冲突的热点区由乌鲁木齐中心城区北部及西南地区蔓延至其南部及北部的山区林地周边、达坂城区盐湖两边的冲积扇附近,分布范围有所扩大;冷点区主要聚集于中心城区周边以及东、南部的山区林地范围内。(2)气候、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仍是土地利用冲突强度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3)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土地利用冲突之间存在空间正相关,而生态风险与土地利用冲突之间则存在显著的空间负相关关系。(4)2030年,虽然乌鲁木齐市的土地利用高度冲突区增幅最大,但无冲突、轻度冲突区仍居于优势地位。研究结果为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冲突提供了一个诊断指标体系和方法...  相似文献   
433.
依托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利用船载走航气溶胶及气体组分在线分析仪对南大洋大气中气态和颗粒态有机胺进行了在线观测。获得了南大洋开阔海域及普里兹湾大气中高分辨气态和颗粒态有机胺的组成及分布,并对其来源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大洋大气有机胺以气态三甲胺(TMA)和二甲胺(DMA)为主要存在形态,其均值分别为(104.0±285.2)、(3.5±6.0) ng/m3。普里兹湾大气中有机胺的平均浓度显著高于南大洋开阔海域,气态TMA和DMA均值分别达到(289.0±396.6)、(5.6±16.1) ng/m3。南大洋大气中气态TMA、DMA和氨气(NH3)在不同区域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表明三者具有同源性。从来源分析,南大洋大气有机胺主要受到海洋生物活动的影响,但在海冰边缘区及南极近岸海域,企鹅等动物的生物活动会导致大气中有机胺的浓度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434.
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阐述沂沭断裂带中段的区域地质特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特征,深入剖析了龙泉站金矿区的控矿地质要素.区内金矿体以脉状、透镜状产于沂水—汤头断裂下盘,赋矿岩石为黄铁矿化糜棱岩质碎裂岩、黄铁矿化花岗质碎裂岩.总结了矿区的成矿规律和找矿标志,从地质环境、矿床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和地球物理特征等方面建立了沂沭断裂带中段地区的找矿预测模型,为今后进一步在该区开展金矿找矿工作提供了依据和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435.
春季欧亚大陆地表气温变化特征的气候意义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春季欧亚大陆地表气温的年际变化及其相联系的环流场特征,发现春季欧亚大陆地表气温年际变化呈现为大陆尺度的南北跷跷板式的空间分布特征, 即当中高纬度地表气温为正距平时,副热带地区则为负距平,反之亦然。这种空间分布型代表了欧亚大陆中高纬度地表气温年际变化的主要特征。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种变化与前期冬季北大西洋涛动(NAO)有着显著的正相关,而与同期的NAO无关。同时,欧亚大陆地表气温异常存在着明显的从冬到夏的持续性。与东亚初夏气候变化关系的研究表明,春季欧亚大陆地表气温的变化通过影响鄂霍次克高压的变化进一步影响初夏梅雨的变化。当春季欧亚大陆中高纬度地表气温为正距平时,鄂霍次克高压偏强,初夏梅雨较活跃,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436.
根据数百件赵氏小盗龙(Microraptor zhaoianus)、顾氏小盗龙(Microraptor gui)、赫氏近鸟龙(Anchiornis huxleyi)和圣贤孔子鸟(Confuciusornis sanctus)标本的观察研究,在数理统计的基础上,获得几点认识:(1)顾氏小盗龙与赵氏小盗龙为同物异名,赵氏小盗龙为有效名称;(2)在研究的标本中,只有部分标本可以观察到这些物种的跖骨部分保存有羽毛印痕;(3)此种现象应该是恐龙的性双形现象,而不是所谓的"四翼恐龙";(4)这种现象表明,这些物种与今鸟类的关系较远,它们应该是恐龙向鸟类进化中的绝灭旁支;(5)在恐龙向鸟类演化的过程中,应该存在一个"滑翔"阶段,而不是"四翼恐龙"阶段。  相似文献   
437.
新疆阿希金矿自20世纪90年代投产至今,地表矿、浅部矿已开采殆尽。采用三维空间分析方法提取控矿因素并进行成矿预测是发现深部隐伏矿体的一条有效途径。通过阿希金地质体三维建模,采用距离场分析、地质界面坡度分析以及地质界面趋势-起伏分析方法,提取了控矿主断裂面距离场、主断裂面坡度、主断裂面趋势-起伏、管道相距离场、管道相趋势-起伏5个控矿因素,并通过散点图对矿化指标与控矿因素的关联关系进行分析,得到各个因素的矿化富集空间,提取出成矿有利部位。分析结果可为阿希金矿的深部隐伏矿体三维预测提供成矿信息支持。  相似文献   
438.
利用层序地层学原理,通过岩芯、测井曲线、地震剖面等对三级层序进行识别,获得4个三级层序:新安村组为SX1、SX2两个三级层序,达连河组为SD1、SD2两个三级层序。根据岩性组合特征、测井曲线形态和同相轴反射特征,对低水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和水退体系域等进行识别和划分,建立了该区层序地层格架和层序地层模式。研究了该模式与岩性油藏的分布关系。认为缓坡一侧潜水区为岩性成藏发育的有利部位,深水区在低水位和水退体系域易形成重力流或水下扇,为有利的岩性油藏;陡坡一侧发育扇三角洲前缘砂体,为较好的岩性成藏区块。以上根据层序地层研究,预测可能存在的有利区(岩性油藏)经勘探获得证实,所以层序地层模式对寻找隐蔽油气藏起到了较好的预测和类比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