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53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156篇
海洋学   1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松辽盆地断陷期火石岭组时代归属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松辽盆地火石岭组生物地层、同位素年代地层、岩石地层及古地磁等资料的系统总结分析,结合上覆营城组底界年龄,基于井间对比、沙河子组和火石岭组的沉积厚度和沉积速率,探讨火石岭组的纵向序列、空间展布及其地质时代。火石岭组是东北地区及邻区断陷盆地群早期的一套局部以火山岩为主的充填序列。在平面展布上,火石岭组具有大范围分布、断陷间火山作用特征和时间差异性显著等特点。火石岭组植物化石时代意义不明显,孢粉化石显示早白垩世的特征,特征大孢子分子、古地磁资料则显示侏罗纪的特征。根据营城组的底界年龄(130Ma),沙河子组时间跨度(10Ma),计算火石岭组的顶界年龄在140 Ma左右,又根据火石岭组最小的时间跨度(8Ma),计算火石岭组底界年龄应在150 Ma左右,这与同位素年龄分析结果相吻合。综合来看,火石岭组具有跨时代的特征,主体年龄在140~150 Ma,对应于Tithonian-Berriasian期,可能上延至Valanginian期。松辽盆地侏罗系-白垩系界线(J/K界线)可能存在于火石岭组内部。  相似文献   
202.
为了研究松辽盆地火山岩盆地充填模式及在无井或少井区寻找火山岩有利储层,需要对盆地火山岩地震相及其反射特征和地质内涵进行系统性的总结和分析。基于盆内钻井和过井地震剖面,应用火山地层学理论和地震火山地层学方法将松辽盆地火山岩地震相单元划分为火山岩丘、火山岩台地、洼地火山充填、穿切等4类10种亚类。通过井震对比,结合野外火山地层研究相关文献资料,阐述了这些地震相单元的地质解释模式和响应关系。火山岩地震相单元通常对应于以某种盆地火山充填类型(相或相组合)为主的火山岩体,火山岩丘地震相多可解释为侵出岩穹、酸性简单熔岩流和酸性复合熔岩流等具有丘状外形的充填类型,火山岩台地地震相多代表中基性岩的简单熔岩流和火山碎屑流等具有席状外形的充填类型,洼地火山充填多代表充填在先存洼地中的简单熔岩流和火山碎屑流,穿切地震相多可解释为岩席、岩墙。除了这些典型的地震相单元以外,对地震反射特征(外形、物理参数、反射结构)与火山岩地质属性的响应关系的分析可有助于更好地解释地震相单元所反映的地质含义。  相似文献   
203.
通过岩芯观察、薄片鉴定、孔渗分析和测井解释等方法,对松辽盆地中央古隆起带南部基底酸性侵入岩类储层特征及优质储层主控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松辽盆地中央古隆起带南部基底酸性侵入岩主要为花岗闪长岩(富铝)与二长花岗岩,储集空间以裂缝和溶蚀孔为主,平均孔隙度为3.46%,平均渗透率为0.52×10-3μm2.优质储层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204.
以野外剖面为基础,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塔里木盆地库鲁克塔格地区下寒武统西大山组的深水沉积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其沉积环境和海平面变化情况。研究表明,库鲁克塔格北部西大山组发育的层状硅质岩及石膏的成因与火山活动及断裂活动具有密切关系,瘤状灰岩是在经洋流及海水溶解作用后经压实作用而形成的;西大山组是一个向上变浅的沉积序列,沉积环境由次深海过渡为台前斜坡;西大山组所反映的长周期海平面变化背景为海侵末期至海退初期。  相似文献   
205.
The late Cenozoic geomorphic features and geochronologic data of the Zhingfang River catchment in the Yuntaishan World Geopark are studied. Several quarternary geochronologic methods, including electron spin resonance (ESR),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OSL), thermo-luminescence (TL) and U-series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re are two planation surfaces, named as the Taihang surface which is a peneplain of Taihang stage formed during Oligocene or Oligocene to early-middle Miocene period, and Tang-hien surface which is a mature wide valley of Tang-hien stage formed during late Miocene-Pliocene or Pliocene-early Pleistocene period and probably ended prior to 2.2–2.6 Ma based on ESR dating. After the Tang-hien stage, the incision and aggradation of the river formed six stream terraces with heights of 3–5 m, 8–12 m, 22–24 m, 28–38 m, 50–62 m and 80–85 m above the river bottom, respectively. The dating results of the alluvium sediments suggest that these terraces were formed during Holocene, 20–23 ka B.P., 110–120 ka B.P., 200–240 ka B.P., 840–1200 ka B.P. or ~450 ka B.P. and 1600–1800 ka B.P. or ~1100 ka B.P., respectively.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episodic incision of the river, which controls the formation of the scenery in the Yuntaishan World Geopark, was mainly influenced by the periodic dry-wet climate change during late Cenozoic mountain uplift.  相似文献   
206.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及对各断陷典型地震剖面和构造发育史剖面的综合研究,系统探讨了研究区深大断裂对断陷盆地群的控制作用。以西拉木伦河-长春-延吉板块拼接带、赤峰-开原超岩石圈断裂为边界,将研究区自南向北分为辽西盆地区、辽北盆地区和吉西盆地区等3个一级构造分区;根据控盆断裂及其断陷盆地群的时空分布、断陷构造样式、不同时期伸展量等特征将辽北盆地区分为西部、中西部、中东部等3个二级断陷区。西拉木伦河断裂控制了西部区断陷的形成和分布;嫩江—八里罕断裂和孙吴—大庆—阜新断裂对中西部断陷区的控盆效应大体相近;孙吴—大庆—阜新断裂与佳木斯—伊通断裂共同对中东部断陷区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昌图断陷主要受佳木斯—伊通断裂所控制。辽北盆地区主要表现为双断式地堑,断陷群的形成和分布不仅受北北东向断裂控制,也受到近东西向的西拉木伦河断裂和赤峰—开原断裂重新活动的控制。中西部断陷区伸展率具有从九佛堂组沉积期—沙海组沉积期—阜新组沉积期依次减小的变化规律。中东部断陷区与中西部断陷区存在明显差异,NNE向与近EW向深大断裂对两区构造分区控制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207.
松辽盆地营城组中基性火山岩储层特征及成储机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松辽盆地北部安达-汪家屯地区钻井大量揭示营城组中基性火山岩,并在其中获得了工业气流。TAS图解可划分出8种岩性,储层研究中归纳为6大类岩石类型,逾80%的有效储层分布于玄武岩和粗面岩之中。总结了4类11种储集空间类型及其特征,原生储集空间类型由喷发方式和喷发环境决定、其分布受火山岩岩相控制,次生储集空间发育程度受充填作用、溶解作用、风化淋滤作用和构造作用等影响。熔岩冷凝单元由单个或多个岩流单元组成、储层发育于其顶部和上部,每个冷凝单元构成相对独立的储层单元。火山岩旋回和期次顶部、近火山口和近源相带、靠近断裂等位置是储层发育的有利部位。玄武岩具有延伸范围广(10~22km)、储层厚度小(7~39m)等特点,储层勘探应优先寻找位于火山岩旋回和期次顶部的储层单元;粗面岩延伸范围小(3.1~6.3km)、储层厚度大(100~200m),储层勘探应以寻找具备有利烃源和盖层条件的储集岩体为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