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341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504篇
综合类   15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6 毫秒
401.
402.
布什维尔德杂岩体中铂族元素成矿作用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既有主岩体岩浆结晶分异形成的UG2和Merensky层,有晚期小岩体结晶分异产生的块状铜镍硫化物矿石中伴生的铂族元素矿床(如Nkomati),也有岩体侵入过程中产于接触带的热液成因硫化物-铂族元素矿床(如Potgietersrust),以及岩筒型矿床(如Mooihoek和Driekop)、剪切带热液型硫化物矿床(如TweefonteinHill)和石英脉型铂族元素矿床.这些矿床虽然产出部位不同(矿体可以分布在岩体内部也可以出现在接触带甚至远离岩体),矿石类型也不同(有的是铬铁矿型,有的是硫化物型,有的是硅酸盐型,甚至还有石英脉型),但铂族元素的富集都与布什维尔德基性超基性岩杂岩体密切有关,实际上构成一个完整的由布什维尔德地幔柱形成的矿床成矿系列。类似的矿床成矿系列在深受峨眉地幔柱影响的我国西南部地区也存在,这对于在我国寻找多种类型的铂族元素矿床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除了金宝山和杨柳坪等地的岩浆型铂矿外,近年来在杨柳坪、大岩子等地也先后发现了热液型铂族元素矿床.  相似文献   
403.
四川西部现代热泉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南三江地区现代热泉很发育,但以往对其成矿作用研究不够。笔者发现在四川西部义敦热坑和理塘热水塘两处热泉群产地普遍存在硅化和黄铁矿化现象。地表热泉沉积物主要是硅华和钙华及其过渡类型,大多数是硅华和钙华的混合堆积物。在地表泉华、断裂裂隙充填物及其蚀变围岩中存在金矿化,金质量分数从<0.1×10-6到1.89×10-6。泉华和蚀变围岩中亲花岗岩元素Li、Be、Mo、Ga、Rb、Cd等含量高于地壳丰度值,可作为找矿指示元素。热泉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点总体上与现代海底热泉沉积物比较接近,但成因不同。鉴于三江地区热泉广布,成矿条件有利,建议加强勘查和研究,以期找矿突破。  相似文献   
404.
广东省大宝山斑岩型铜矿床勘查突破及其区域找矿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替资源勘查是广东省大宝山铜多金属矿近十五年的主题之一。本文在介绍矿床地质的基础上,回顾了大宝山英安斑岩中斑岩型铜矿的发现过程。陡倾细脉状石英硫化物是大宝山斑岩型铜矿的主要矿化形式,脉体倾向290°~310°,倾角65°~75°,脉幅主要为0. 5~10mm,脉频平均约22条/m。通过查明英安斑岩与铜多金属矿化之间的关系,将勘探线方向调整为120°,钻孔尽可能大角度穿切石英硫化物脉体,成为斑岩型铜矿勘查取得突破的关键。大宝山英安斑岩墙是早侏罗世晚期(175Ma前后)沿大宝山逆冲推覆构造侵位的浅成岩,铜硫多金属矿化与之相关。铜矿化强度与(黄铁)绢英岩化、绢云母化和绿泥石化关系十分密切,蚀变分带较为发育,是特殊类型的斑岩铜矿。铜矿化品位主要为0. 10%~0. 60%,平均品位0. 43%。250m高程以上的大宝山英安斑岩墙中,初步估算新增铜资源量可达大型规模,深部依然是其找矿主攻方向。在粤北—赣南地区,加强与英安斑岩相关的铜、铅、锌、金、银等多金属找矿勘查工作,有望在该区落实一个北东向斑岩型铜多金属成矿带。  相似文献   
405.
水口山矿田位于南岭成矿带的北缘。矿田内矿种多,资源丰富,包括Pb、Cu、Zn、Au(Ag)、U、Cd、In、Mn等。矿床类型以内生矿床为主,还包括不少外生矿床。内生矿床主要包括老鸦巢铅锌金矿、鸭公塘铁铜铅锌(铀)矿、康家湾铅锌银金矿等,主要成矿时代为燕山中期(150~160Ma)。外生矿床包括产于二叠系斗岭组的煤层,龙王山风化壳型金矿等,形成于海西期至喜马拉雅期。在空间上,整个矿田内生多金属矿化类型自西向东以及由深到浅呈现出矽卡岩型—中 低温热液交代充填型—风化壳型的水平和垂向分带特征,成矿元素组合则相应呈现出Fe、Cu、Pb、Zn→Pb、Zn、Au、Ag、U→Pb、Zn、Au(Ag)→Au的递变趋势。水口山(铁铜)铅锌金多金属矿田的形成与矿田内部出露的花岗闪长岩和英安斑岩关系密切。矿田内与燕山期中—酸性(主要为酸性)岩浆作用有关的铜(铁)、铅锌、金、银(铀)多金属成矿作用可总结为水口山式,为华南地区与燕山期中酸性岩浆作用相关的多金属成矿作用的典型代表。根据成矿规律的研究,水口山深部找矿勘查应集中于:① 深部—浅部花岗闪长岩体内部斑岩型Cu多金属矿床的勘查;② 深部和外围矽卡岩型Fe、Cu、Pb、Zn多金属矿床的勘查。  相似文献   
406.
矿床的成矿系列(简称“成矿系列”)概念是地球系统四维成矿的学术思想。成矿系列亦是矿床的一种新的分类——矿床自然分类。成矿系列概念的创新点:突出成矿在特定的时间域和特定的空间域(地质构造环境),作为四维时空域整体进行成矿作用的成矿过程及其形成矿床的研究;厘定地球系统演化各个时空域中的成矿实体——矿床成矿系列,给每个矿床在地球演化的时空域中定位;开展各时空域成矿体之间的内在联系、组成的各层次成矿体系及地球成矿体系的研究;确定5类成矿作用(岩浆、变质、沉积、表生及非岩浆非变质含矿流体成矿作用);建立成矿系列的5个序次,同时构成新的矿床自然分类体系。提出矿床学研究趋势与内容:深化矿床成因及其形成过程研究、地球系统四维时空域中区域成矿研究、急需战略性矿产研究、矿产预测、勘查与发展矿业的研究、配合找矿技术方法研发与应用。  相似文献   
407.
稀有金属矿产对现代工业和科技发展至关重要,硬岩型锂矿床作为稀有金属矿产的主要来源,其岩石成因和成矿机制有待于深入系统研究。文章系统研究了四川甲基卡二云母花岗岩、含矿伟晶岩、无矿伟晶岩、细晶岩、角岩、片岩、板岩等全岩样品的主微量元素、稀土元素、Pb-Sr-Nd同位素以及锆石U-Pb年龄和Hf-O同位素,以探讨花岗岩与伟晶岩的岩浆起源及其演化过程。二云母花岗岩形成时代为206.0 Ma,伟晶岩形成时代为186.7Ma,为印支旋回强烈造山运动之后相对宁静阶段的产物。二云母花岗岩具有高w(Si O_2)(73.20%~77.85%)、w(Al_2O_3)(13.9%~15.22%)、w(Na_2O)(3.08%~4.89%)和w(K_2O)(2.01%~5.13%),低w(Ca O)(0.32%~0.75%)、w(P_2O_5)(0.09%~0.31%)、w(Ti O_2)(0.02%~0.06%)和w(Mg O)(0.12%~0.26%)的特点,铝饱和指数为1.09~1.19,稀土元素总量较低,δEu=0.52,具明显的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TE_(1,3)=1.09~1.19),ε_(Nd)(t)=-3.9~-2.3,ε_(Hf)(t)=-35.1~2.9,δ~(18)O=5.69‰~15.01‰,这些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甲基卡二云母花岗岩为高分异S型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与片岩、板岩具有类似的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配分模式、类似的Pb-Nd同位素组成和Nd同位素模式年龄,是由片岩、板岩部分熔融产生的。含矿伟晶岩与无矿伟晶岩具有一致的Hf-O同位素组成,且位于二云母花岗岩的Hf-O同位素组成范围内。含矿伟晶岩、无矿伟晶岩和细晶岩具有类似的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配分模式,但其∑REE丰度明显低于二云母花岗岩体,表明这些岩石与二云母花岗岩具有成因关系,是二云母花岗岩高度结晶分异的产物。在此基础上,详细刻画了川西甲基卡硬岩型锂矿床的成矿过程。  相似文献   
408.
锂能源金属矿产基地深部探测技术示范项目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锂作为21世纪的能源金属,已经并仍将在未来的能源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锂资源对外依存度将近75%,采矿深度普遍不超过300 m,深部探矿势在必行.为提高中国锂矿深部探测能力,储备一批深部探测技术方法,2017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设立锂能源金属矿产基地深部探测技术示范项目.项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牵头,共十余家单位、78位项目成员参加.通过产学研紧密结合,在川西甲基卡、新疆卡鲁安及四川黄金口等地区深入开展了典型矿床和深部探测技术组合方法等的研究,对贵州务正道地区铝土矿、中国西南地区广泛分布的绿豆岩中锂的富集机制开展了深入研究,在锂的成矿理论、新类型锂资源找矿探索、深部探测技术方法组合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圈定了一批远景区和靶区,有力保障了国家锂能源资源安全.  相似文献   
409.
扎乌龙锂矿床地质地球物理综合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锂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国家对锂矿的勘查和开发也逐渐加重.笔者所在团队近年来一直在四川甲基卡锂矿区从事锂矿勘查,并取得了重大的找矿突破.由于石渠扎乌龙锂矿区地质、成矿条件与甲基卡相仿,重磁成果显示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笔者团队将甲基卡综合物探找矿经验运用到石渠扎乌龙锂矿区,针对No.14号脉先后开展了地质、物探综合调查.初步探明了 No.14号脉东西延伸及主体深部分布特征,利用电法剖面成果对其潜在资源量进行了初步估算,估算结果显示No.14号脉具有成为超大型锂矿床的潜力.  相似文献   
410.
三论矿床的成矿系列问题   总被引:66,自引:5,他引:61  
陈毓川  裴荣富  王登红 《地质学报》2006,80(10):1501-1508
矿床的成矿系列(简称成矿系列)是矿床地质科学中研究区域成矿规律的一种学术思想(概念),用系统论、活动论观点研究在地质历史发展各阶段、各特定地质构造环境中的成矿作用过程及形成的矿床组合自然体。成矿系列亦是一种矿床的自然分类。成矿系列分出五个序次,矿床成矿系列为基本序次,是核心组成,由其组成成矿系列的三类第一序次矿床成矿系列组合、矿床成矿系列类型和矿床成矿系列组;矿床成矿系列为第二序次,由其分解成第三、四、五序次,即矿床成矿亚系列、矿床式、矿床。成矿系列与成矿系统在研究内容上有共性,但亦有区别。成矿系列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找矿的实用价值。成矿系列的研究尚属初步阶段,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