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55篇
地质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鄂霍茨克海地质,地球物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对西太平洋北部的边缘海鄂霍茨克海的地质、地球物理工作,如海底地貌与沉积情况,海底挖掘的探查工作与成果,热流测量与岩浆活动研究,地磁场与重力场分布特征与深部物质运动的分析以及油气资源勘探等方面作了调研与论述,并提出了几点看法和认识。  相似文献   
42.
西藏高原西部综合地球物理与岩石圈结构研究   总被引:44,自引:2,他引:44  
通过对西藏高原西部吉隆-鲁谷-三个湖地球物理剖面综合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岩石圈结构综合研究、分析与解释,提出了该地区的岩石圈结构的构造单元划分的地球物理方法和划分的标志。  相似文献   
43.
利用压缩质面法反演重力资料,得到了喜马拉雅山脉中部地区的莫霍界面、康腊界面及花岗岩Ⅰ层底部界面的等深线图。从这些图可以看出,在喜马拉雅山区,上述各个地壳界面剧烈变化,喜马拉雅山正处于向北逐渐加深的斜坡上,地壳还缺乏“山根”,因而这个地区的地壳还未达到均衡。但藏南的楚中、查当至戛隆公巴一线以北地区,地壳已处于均衡状态。喜马拉雅山区目前还在逐步上升,说明有比均衡调整力更为强大的板块构造运动力存在。由地震机制的压力轴近于由南向北,以及一系列逆断层性质的大断裂,说明存在印度板块向北运动与亚洲板块互相挤压碰撞。由喜马拉雅山地区浅源地震震中呈带状分布及深部地壳构造特征得出,莫霍界面的急剧变化、地壳未达到均衡是容易发生大地震的深部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44.
在云南省西部,跨越中、缅两国交界的横断山系地区(97°E~102°E,24°N~30°N)有近一半的面积尚没有重力测点、即重力数据空白区和重力测点稀少的普查级测区.以前的有关文献、图集中所给出对此地区的重力场都是十分模糊的结果与图件.因此应用这些资料无法详细地研究该地区重力场特征与深部地壳结构(构造).本文应用卫星重力异常资料作为“近似空间重力异常”,经中间层改正后给出的“计算布格重力异常”,其分布特征与该地区的地形高程呈很好的镜像相关.对相应山脉、河谷以及断裂构造都有所反映.特别是在横断山系地区该布格重力异常呈现为近南北的走向.为此,据该“计算布格重力异常”,并选定对该区有代表性的一条重力异常剖面作正反演计算,以得到其地壳深部结构剖面.结果表明,在横断山脉地区的地壳厚度在51~56 km间起伏变化;滇西北云岭山系以及玉龙山区的地壳厚度约在60 km以上. 最后,对所得结果与图件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几点认识和纠正的建议.  相似文献   
45.
蒙古及周边地区重力异常和地壳不均匀体分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全球EGM2008自由空气重力异常模型,本文计算了蒙古及周边地区的布格重力异常和AiryHeiskanen均衡重力异常.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Crust 1.0地壳模型为参考,通过重力正演方法,对蒙古及周边地区不同深度地壳密度结构模型的重力异常进行了计算,并对得到的正演布格重力异常与实际重力异常进行了对比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蒙古西部杭爱山地区与阿尔泰山地区的构造变形差异性明显,现今均衡重力异常中杭爱山周边没有明显的均衡异常高值区,而阿尔泰山地区西南方向存在均衡重力异常高值分布,分析与新构造运动密切相关;Crust 1.0模型给出的壳幔横向密度不均匀体分布对于计算Moho面起伏引起的重力异常作用明显;Crust 1.0给出的地壳内界面变形可以反映深大活动断裂的深部构造变形.研究结果对于认识蒙古东西部构造特征差异,以及现今西部活动断裂的地球物理场特征具有参考意义,也可以为进一步应用Crust 1.0模型为参考开展三维密度结构反演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46.
根据微重力和重力垂直梯度方法对已知地下物质体(定陵地下宫殿)的验测所取得的信息与经验,对于地下未知物质体(茂陵的地下建筑物)进行了探测。在微重力探查的基础上,预测了茂陵地下陵殿的分布形态,所在位置等。此结果可供有关考古部门参考使用,同时也表明微重力方法在考古工程方面具有很广的应用前景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7.
川西藏东地区的地壳均衡异常及其与地震分布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川西藏东地区是青藏高原物质东移、转而向东南运移的通道地域,该处强烈的构造活动和频发的地震即是由于其深部物质的分异、调整和运移所致.为此,在该地域沿30°N设置了一条跨越特提斯构造域和扬子克拉通不同构造单元的剖面,依据Airy重力均衡理论求取该剖面沿线的理论均衡地壳厚度,并与根据天然地震和人工源地震资料所求得的实际地壳厚度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该区壳、幔物质的地壳均衡状态.研究结果发现,在本剖面沿线呈现出两处大的均衡异常区,即与四川盆地相比其差异显著,均衡异常强度高、且范围广.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地壳重力场均衡效应与强烈地震活动之间关系的分析与探讨.认为存在均衡异常的地区是强震发生的主要地带,而由均衡区向不均衡区过度的均衡异常梯度带则是强震预防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48.
龙门山断裂系及邻区地壳重力均衡效应与汶川地震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龙门山断裂系位于松潘-甘孜山地与成都盆地平原之间,地形高差达3500±500 m.根据重力资料给出四川中西部成都盆地、龙门山、邛崃山区、松潘等川西山地(102°E~105°E,30°N~33°N)的地壳厚度(Moho界面深度)分布.为了探究汶川大地震孕育与发生的原因,将其与据艾里(Airy)大陆均衡理论给出的理论均衡地壳厚度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该地区的地壳均衡状态.研究结果表明:龙门山断裂带系及以西地区深部地壳是处于很不均衡的状态.为了深化认识重力均衡与大地震的相关性,尚需对该地区深部结构与地壳重力均衡效应作精细研究.同时,本文上述研究结果亦有益于震后确定城镇布局和为不同类型建筑物重建选址方面提供深部要素.  相似文献   
49.
帕米尔高原是五大山脉汇结之中心,被称为"西构造结".在此山高耸谷陡深是人迹罕至的无人区.应用稀少的地面重力和人工地震数据和卫星重力资料,以NNW和NEE向两条长达1620 km的十字交叉剖面,对帕米尔高原地区地壳深部结构与区域地质构造进行了研讨.帕米尔高原中心地区地壳厚度(莫霍界面深度)接近70 km,并在总体上呈向四周逐渐延展减薄(变浅)的总趋势,到帕米尔的周边地区减薄为50余km左右.这里是一个壳幔结构变异的构造强烈活动地域.  相似文献   
50.
日本海重力场与深部构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根据已有的日本海区域重力场和莫霍界面分布资料和由地震P波速度层析模型转换的密度分布及其重力异常场资料作对比。分析和讨论了两者在日本海的重力异常场、深部地壳构造特征和日本海的扩张中心上的异同。并提出和探讨从日本海纵跨本州岛到太平洋的佐渡-伊豆高重力异常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