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8 毫秒
11.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M7.1地震。震后在地震现场架设了7台强震动流动观测仪,记录了大量强震动记录。本文收集整理了该次流动观测所获得的强震动记录,对典型记录进行了初步处理,并对记录特点和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12.
对西北强震动台网中心收集的2013年9月20甘肃肃南与青海门源交界5.1级地震的44组三分向加速度记录进行了处理和初步分析,给出了126条零基线校正后的三分向峰值加速度值。距震中37 km的63 MEY台加速度峰值约为50 gal,可得出该次地震震中烈度约为Ⅴ度,与震后的实际调查结果基本一致;选取了近场典型台站的加速度记录进行分析,绘制出了校正后的加速度时程曲线以及加速度反应谱,反应谱幅度及卓越周期的差别体现了震中距对地震传播和地震在不同场地环境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四川芦山7.0级地震卫星热红外异常解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以中国静止气象卫星FY-2C/E亮温资料为数据源,采用功率谱相对变化法对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7.0级地震进行震例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显示:震前热异常具有明显时空特征,2013年3月底震中及其北部区域出现热红外异常,异常区范围随时间逐渐扩大、幅度陡增;4月13日左右异常面积达到最大,随后缓慢收缩,异常持续时间近一个月,异常幅度最大值达到9倍多,最大值后3天发震。该次地震热红外异常特征显著,易于识别,进一步验证了卫星热红外异常在地震预判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张璇  张元生  田秀丰  汤倩  徐溶 《地质论评》2019,65(Z1):289-291
正断层活动与地表热环境紧密相关,同时发挥着把热异常和地震联系起来的承载作用。大多数强烈地震前都存在突出的热红外异常现象(徐秀登等,1991;陈梅花等,2003;邓志辉等,2003;康春丽等,2003),且可以利用有效的提取方法进行判定和识别(张元生等,2011;荆凤等,2013;张璇等,2013;郭晓等,2013)。地震热红外异常形态在震中区大多表现出与发震断裂走向基本一致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16.
2013年7月22日甘肃省定西市岷县漳县交界(东经104.2°,北纬34.5°)发生M6.6地震。甘肃强震动台网在该地区覆盖良好,获得了丰富的主震加速度记录。本文收集整理了此次地震中各强震动台站获得的加速度记录资料并进行了基本处理;经统计分析绘出了峰值加速度分布图。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08年汶川M8.0地震获得的强震动记录数据,根据《仪器地震烈度计算暂行规程》计算得到各台站处的仪器地震烈度值,分析仪器地震烈度与宏观地震烈度的对应关系,研究该仪器烈度计算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利用该算法所得的仪器烈度值与宏观烈度完全吻合的比率为47.5%,偏差±1度以内的比率为89.1%,说明二者对应情况较为理想,仪器烈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反映实际的震害情况;在各宏观烈度区内仪器烈度值虽然具有一定的离散性,但其均值与宏观烈度区值的偏差相对较小,均控制在±0.3度以内。另外,文中还绘制了汶川地震仪器烈度分布图,虽然与宏观烈度在整体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仪器烈度分布与宏观烈度分布不可能完全一致。仪器烈度与宏观烈度的概念和属性有所差异,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不应混淆和相互替代。  相似文献   
18.
为了在强震台址勘选、台站观测环境保护工作中对泵房、火车站、采石场爆破这三类干扰源的避让提供定量参考依据,通过实地测试,探讨了这三种干扰源的振动衰减关系.研究认为预警与固定观测台站离开11 kW泵房的距离应不小于69 m;离开(客货低速)铁路线的距离应不小于228m;离开采石场的距离应不小于723 m.烈度速报台站离开泵房的距离应不小于19m;离开铁路线的距离应不小于156 m,离开采石场的距离应不小于428 m.  相似文献   
19.
云南彝良5.7级地震前卫星热红外异常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针对2012年9月7日云南彝良5.7级地震前在震中区附近出现的大面积热红外异常,利用中国静止气象卫星FY-2C/E红外遥感亮温资料,采用功率谱相对变化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次地震发生前一个月震源区附近存在明显的热异常区域,并且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扩大、迁移;在2012年9月1日左右异常面积达到最大,随后逐渐收缩,相对变化幅度达10倍以上.同时发现该次亮温异常沿断层呈带状分布,应与活动构造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20.
对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M5.6、M6.4及M5.2地震中获取的120条强震动观测记录进行处理及分析,给出获取记录的地震动参数,绘制峰值加速度等值线分布图,发现其长轴均成NW-SE方向展布。将3次地震实际PGA观测值与俞言祥~([1])、汪素云~([2])地震动衰减关系进行对比,发现实际观测值与俞言祥预测值更吻合。对比分析典型台站的加速度反应谱,发现震级愈大,长周期分量愈明显;震级愈小,幅值衰减愈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