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1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43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青藏高原天然水体中As变化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测得的青藏高原部分天然地表水体(包括河水、湖水等)中As的含量,初步分析了青藏高原部分地区天然地表水中As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发现,青藏高原不同区域河水中As的浓度存在显著的空间变化,尤其是狮泉河流域河水中异常高的As含量.这种空间差异可能是由地区土壤与岩石中As含量的差异造成的,而那曲河水中较高的As可能反映了人类活动的影响.湖水中As的含量高于河水,最高可高达1200μg·L-1以上.内陆湖湖水中高的As含量可能与水的蒸发浓缩有关,但注入河水的As含量也会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22.
为了认识青藏高原南部雪冰中痕量元素的组成特征、背景含量水平以及人为污染的可能影响,利用高分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首次对2009年4月19日采自枪勇冰川一个40 cm 雪坑中 Al、 Fe、 Ba、 Cd、Co、Cr、Cu、Li、Ni、Zn、Pb、Sb、Sr、U 和 V 共15个痕量元素的浓度进行了测试和研究.分析表明,不同痕量元素之间浓度变化很大,从 Cd 的0.004 ng/g 变化到 Fe 的8628 ng/g;同一痕量元素的浓度变化范围也较大,最大值/最小值从13(Cd)变化到94(Sr).研究表明,不同痕量元素记录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活动的不同影响.对痕量元素地壳富集系数分析表明,岩石和土壤粉尘是 Ba、Fe、Sr、Co、Cr、V 和 U 的主要来源;而人为污染是枪勇冰川中 Pb、Zn、Cu、Li、Ni、Cd 和 Sb 的一个重要来源.对比研究表明,无论是以粉尘源为主要来源的痕量元素,还是以人为源为主要来源的痕量元素,它们的浓度明显高于中亚有关地区冰川中痕量元素的浓度,更远远地高于格陵兰和南极雪冰中的相应浓度,揭示了该地区大气中痕量元素受到粉尘和人为源污染物带来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3.
靳胜强  田立德 《冰川冻土》2019,41(3):516-524
冰川厚度和冰下地形是冰川学研究中相当宝贵的数据。2018年5月,利用探地雷达(GPR)对西藏阿里地区喀喇昆仑山脉南部的嘎尼冰川进行了冰川厚度测量。基于ArcGIS中的地统计分析模块,运用Kriging插值方法对冰川非测厚区进行插值计算,结合差分GPS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和地形数据,分析了嘎尼冰川横、纵剖面厚度特征,绘制了冰川冰下地形图和冰川厚度分布图,并估算了该冰川冰储量。结果表明:嘎尼冰川冰下地形存在空间差异,东支冰下地形起伏较大,西支相对平缓,冰川作用以下蚀作用为主,冰川面积为4.31 km2,平均厚度51.2 m,最大厚度出现在东支海拔5 970 m处,约为136.6 m,冰储量为0.218 km3。  相似文献   
24.
藏北高原夏季降水的水汽来源分析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17  
根据GAME-Tibet加强观测期间取得的降水量和δ18O资料,基于来自海洋性气团的水汽形成的降水中δ18O较低、来自局地蒸发形成的降水中δ18O较高这一认识,尝试性地给出了划分不同来源水汽的标准.基于此标准,对研究区域中局地来源水汽和海洋性气团水汽在总降水中所占的比率定量估计.就安多附近平均而言,1998年6~9月海洋气团的直接输送而形成的降水量至多占总降水量的32.06%,而局地蒸发的水汽所形成的降水量至少占总降水量的46.86%.其它至少有21.8%可能来源于季风环流对沿途蒸发水汽的输送.青藏高原中部(如安多等)的降水,可能是海洋性气团携带的水汽经过若干次凝结-降水(降落到地面)-蒸发-再凝结等过程,不断循环并依次将水分通过季风环流向高原中西部推进.  相似文献   
25.
中国西部降水中δD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田立德 Stiev.  M 《冰川冻土》1998,20(2):175-179
通过1996年夏半年中国西部6个站点降水中δD的空间变化特征和与气温变化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西部不同地区降水中δD的空间变化很大,青藏高原南部降水中δD较低,中国广大的西北内陆地区是降水中δD的一个高值区,远高于青藏高原南部地区,其空间变化未遵从“大陆效应”的规律.分析表明,这与中亚腹部干旱的气候条件和大陆内部的局地水汽循环有关.而且在大陆内部降水中δD对气温变化的敏感性很强,而在高原南部的季风区,降水中δD与气温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6.
羊卓雍错流域湖水氧稳定同位素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6年8月17日至9月1日对羊卓雍错和普莫雍错表层湖水以及深层湖水进行采样,共采集到55个表层水样和39个深水样,通过测量水样氧稳定同位素比率,初步揭示了该流域湖水水体中δ18O的空间变化.结果表明:羊卓雍错和普莫雍错湖水的δ18O值随深度增加逐渐增大,其主要受冰川融水补给的影响.羊卓雍错表层湖水的δ18O值变化较大,主要是和羊卓雍错湖水动力混合不充分有关,一般河水汇入区δ18O值都表现为较低值.普莫雍错表层湖水的δ18O值变化较小,由冰川融水主要补给的西岸、南岸至湖心,δ18O值逐渐增大,说明冰川融水汇入湖泊后的混合靠扩散过程和蒸发过程的作用.湖水中δ18O值高于当地冰川融水,表明湖水蒸发强烈.同时,通过均值分析,还发现羊卓雍错和普莫雍错表层湖水δ18O值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7.
通过对青藏高原西部慕士塔格峰海拔7 010 m处提取的41.56 m 冰芯中Sb记录的研究, 揭示了1955-2000年期间与中国西部接壤的中亚有关国家区域人类活动. 结果表明: Sb的浓度在1~51 pg·g-1之间, 分别为加拿大北极雪冰中Sb浓度的5倍和格陵兰中部的12倍, 表明中亚区域大气中Sb的自然循环已经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 Sb的浓度变化揭示了吉尔吉斯斯坦国Sb矿生产是慕士塔格冰芯中Sb的重要来源; 20世纪90年代Sb的浓度变化也揭示了塔吉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煤炭燃烧是慕士塔格冰芯中Sb的来源之一. Sb的浓度变化揭示了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开始到90年代初期这时间段内中亚与Sb有关的区域人类活动呈增加趋势, 自90年代初期随着前苏联解体开始呈减弱趋势.  相似文献   
28.
羊卓雍错流域降水中稳定氧同位素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青藏高原南部羊卓雍错流域白地、翁果和堆乡3个水文站2004年1~10月降水中δ18O的测定结果,分析了该流域降水中δ18O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温度和降水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3个站点降水中δ18O的值在雨季前变化不大,且都保持相对高值;进入雨季后都开始下降,雨季结束后又均开始增大.该流域夏季降水中δ18O表现出低值的特征与夏季西南季风的强烈活动密切相关.受西南季风影响,3个站点夏季降水均表现出季风降水的特征,降水中δ18O与降水时温度关系不明显,而与降水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反向变化趋势,从而表现出一定的“降水量效应”.羊卓雍错流域降水中δ18O的这种变化特征与拉萨的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9.
纳木那尼冰川是喜马拉雅山西部地区规模较大的冰川之一,也是开展冰芯气候意义研究有重要潜在价值的冰川.但由于纳木那尼冰川位于西风环流和印度季风影响范围的交界带,不同的环流系统所输送的水汽带来不同的降水稳定同位素信号.因此确定纳木那尼冰芯同位素记录的气候意义是开展该地区冰芯气候记录研究的前提条件.2008年在该冰川积累区所钻...  相似文献   
30.
分析了羊卓雍错湖水19742010年间的水位变化,特别是过去几年湖水水位的大幅度下降,并根据流域内浪卡子县气象数据分析了控制湖水水位变化的主要原因。计算了流域内降水累积距平及蒸发量累积距平,并与湖泊水位的年际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以前羊卓雍湖湖水的水位年际变化与流域降水累积距平变化一致,而与蒸发量累积距平变化相反,降水与蒸发量变化可以解释93%的湖水水位变化。20052010年湖水水位变化偏离了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分析表明,气候的变化远不能解释羊卓雍湖水位的快速下降,可能人为活动的影响,是导致羊卓雍湖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