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8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43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岩溶塌陷型水库地震的形成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前,在我国发生岩溶塌陷型水库地震的震例已有10余座,震级不大,但对库区居民影响较深,个别地方还造成房屋的轻微破坏。本文通过对塌陷型水库地震的特点、岩溶发育的规律、影响岩溶发育的因素进行分析,归纳出不同的岩溶发育阶段与水库地震的关系。并结合多年实际工作经验,总结出根据岩体性状和空间展布、岩溶水文地质及岩溶管道系统与库水的关系等评价岩溶塌陷型水库地震的可能性、可能地点及震级上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2.
以最新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的断裂特征及构造样式,总结了研究区的沉积-构造演化阶段。研究表明:东部坳陷断裂发育,F1、F2断层为最重要的控制性断层,其次为F9、F10、F11、F8断层,同时在研究区识别出了伸展、挤压、扭动、反转等构造样式;结合构造研究与沉积发育史,将东部坳陷的沉积-构造演化划分为中侏罗世初始断陷期、晚侏罗世断陷扩展期、早白垩世断拗期、早白垩世晚期-始新世构造反转期、渐新世强烈断陷期、渐新世末-中新世初构造反转期、中新世-第四纪区域沉降期。以上述研究为基础,参考区域地质背景探讨了东部坳陷的成因机制:中侏罗世,研究区的初始断陷与块体逃逸的伸展作用有关;晚侏罗世,板块俯冲导致地壳减薄,东部坳陷持续断陷;早白垩世,由于伊泽奈崎板块运动行为变化使郯庐断裂左行走滑,在区域左旋并伴随热沉降的同时研究区发生断拗;晚白垩世,板块正向俯冲导致东部坳陷挤压反转并持续至始新世;渐新世,因太平洋板块转向、俯冲带后撤及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导致郯庐断裂带右旋,研究区在右旋张扭背景中强烈断陷;渐新世末,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速率、印度-欧亚板块远程效应的增强及俯冲带抑制作用,研究区再次发生构造反转;中新世-第四纪,东部坳陷因岩石圈热衰减发生区域沉降。  相似文献   
113.
汉江上游尚家河段全新世古洪水事件光释光测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江上游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区。通过对汉江上游河谷的详细调查,在郧县尚家河段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上部发现一层典型古洪水滞流沉积物,对其进行了年代学和沉积学的研究。对于系统采集的样品,进行粒度分析测定,证明其为典型的古洪水滞流沉积物(SWD),记录了古洪水事件发生的气候水文信息。采用古洪水水文学方法恢复推算出这次特大古洪水事件的洪峰流量为63 720 m3/s,其规模大于实测最大洪水。应用光释光测年(OSL)技术中的单片再生剂量法(SAR),测得样品的年龄在940±140~3 190±100 a之间,确定古洪水SWD是汉江上游发生在1 000~900 a B.P.期间的特大洪水事件的沉积物。这期古洪水事件的发生年代对应于我国北宋/辽时期的气候恶化阶段,由于东亚夏季风环流异常变化,降水变率大,气候处于不稳定期,出现旱涝灾害频繁发生的现象。研究结果对于深入揭示河流水文系统对于全球变化的响应规律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14.
黄河中游吉县段全新世古洪水滞流沉积物光释光测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黄河中游河口镇-龙门段峡谷进行详细的野外考察,在多个地点发现了含有古洪水滞流沉积物的全新世地层剖面。对山西省临汾市吉县段冯家集剖面的古洪水滞流沉积物系统采样,进行了沉积学及年代学分析研究。野外观测和粒度成分分析表明冯家集剖面夹有5层典型的古洪水滞流沉积物,其性质为细沙质粉沙,具有水平层理,层与层之间被坡积石渣土分隔。该层系的顶界高出黄河平水位达18m。它们是特大洪水在高水位滞流情况之下的悬移质沉积物,客观地记录了全新世时期黄河中游一期5次特大古洪水事件。通过分离出125—2251~m石英颗粒,应用单片再生剂量法(sAR)测得其光释光年龄值,结合地层对比及各种气候替代性指标的分析,确定这些古洪水事件发生在3200~3000a B.P.之间,处于全新世中期大暖期向全新世晚期相对干旱期转折的阶段。这对应我国历史上的商末一西周初期,季风气候状态不稳定,黄河流域既有严重地干旱,又有特大洪水事件发生。本文的研究成果为深入揭示河流水文系统对于全球变化的响应规律提供了新的可靠证据。  相似文献   
115.
116.
褐点石斑鱼不同组织4种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聚丙烯酰胺垂直梯度凝胶电泳法对褐点石斑鱼7种组织(眼睛、肌肉、心脏、肝脏、肾脏、尾鳍、脾脏)的4种同工酶(EST、SOD、LDH、MDH)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褐点石斑鱼的4种同工酶系统具有不同程度的组织特异性。EST由4个基因位点编码,具有多态性现象;肌肉SOD与其它组织SOD有明显差异;眼睛LDH酶谱酶带最多;MDH具有线粒体型(m-MDH)和上清液型(s-MDH)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