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72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07篇
海洋学   20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31篇
  2022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GeophysicalCharacteristicsofSongliao,BohaiwanandJianghanBasins,EastChina*LiuTianyouShiXuemingDepartmentofGeophysics,ChinaUniv...  相似文献   
42.
DynamicalProcesandGenesisofLateTriasicSedimentFilinginOrdosBasin*JiaoYangquanLuZongshengZhuangXinguoYangShigongFacultyofEarth...  相似文献   
43.
1999年白令海夏季水文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利用1999年7~9月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北极科学考察,在白令海获得的42个站次的CTD资料,分析了白令海中北部的温度、盐度垂直分布特征,讨论了白令海的夏季表层水和冬季残留水的分布和结构,以及陆架坡折处温盐锋及白令海的水因特征.与多年平均资料相比,1999年7月夏季白令海冷中间层的温度,比多年平均温度低1℃以上,盐度低0.2左右.  相似文献   
44.
Based on hydrographic data obtained at an ice camp deployed in the Makarov Basin by the 4th Chinese Arctic Research Expedition in August of 2010, temporal variability of vertical heat flux in the upper ocean of the Makarov Basin is investigated together with its impacts on sea ice melt and evolution of heat content in the remnant of winter mixed layer(r WML). The upper ocean of the Makarov Basin under sea ice is vertically stratified. Oceanic heat flux from mixed layer(ML) to ice evolves in three stages as a response to air temperature changes, fluctuating from 12.4 W/m2 to the maximum 43.6 W/m2. The heat transferred upward from ML can support(0.7±0.3) cm/d ice melt rate on average, and daily variability of melt rate agrees well with the observed results. Downward heat flux from ML across the base of ML is much less, only 0.87 W/m2, due to enhanced stratification in the seasonal halocline under ML caused by sea ice melt, indicating that increasing solar heat entering summer ML is mainly used to melt sea ice, with a small proportion transferred downward and stored in the r WML. Heat flux from ML into r WML changes in two phases caused by abrupt air cooling with a day lag. Meanwhile, upward heat flux from Atlantic water(AW) across the base of r WML, even though obstructed by the cold halocline layer(CHL), reaches0.18 W/m2 on average with no obvious changing pattern and is also trapped by the r WML. Upward heat flux from deep AW is higher than generally supposed value near 0, as the existence of r WML enlarges the temperature gradient between surface water and CHL. Acting as a reservoir of heat transferred from both ML and AW, the increasing heat content of r WML can delay the onset of sea ice freezing.  相似文献   
45.
喻自凤  余晖 《气象学报》2009,67(5):851-863
文中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模拟了台风泰利的登陆过程,模拟的台风路径、天气形势和降水都与观测基本一致,能够很好地反映出真实的天气过程.再利用数值模拟结果,研究了第二类热成风螺旋度(H_2)对登陆台风泰利降水的诊断能力,结果表明它对深入内陆的台风强降水具有较好的诊断能力,而对刚登陆前后的台风降水诊断能力不如经典螺旋度.特别地,H_2在提前1 h时与泰利降水达到最高相关系数,且在提前1-5 h时,它与降水的相关性比经典螺旋度的高,表现出十分显著的预示降水增幅的能力.进一步分析表明,在刚登陆前后,泰利台风中心850-200 hPa的风场垂直切变较小(约5 m/s),其最强降水出现在路径右侧300 km半径范围以内,与低空的正温度平流、低空辐合、高空辐散等无明显的关系,而低空相对涡度能够很好地反映降水的变化,这是经典螺旋度与降水在这一阶段相关性优于H_2的主要原因.而在深入内陆后,台风泰利本体环流减弱,受北部西风槽的影响逐渐增强,环境风场垂直切变迅速增大,发生强降水的庐山和大别山区处于顺垂直风切变方向左侧.在东北向的垂直风切变情况下,庐山和大别山强降水区上空有向东的高空急流出流,强高空辐散诱发垂直次级环流,从而激发对流,形成强上升运动区,因此H_2的诊断优势在这一阶段表现得最清楚.  相似文献   
46.
47.
中尺度天气的高空地面综合图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中尺度强天气的预报能力非常有限,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业务预报中,缺乏对中尺度对流天气发生的环境场条件和发生发展特征进行及时有效的分析。本文介绍了国家气象中心正在试行的中尺度天气的天气图分析方法。中尺度天气的天气图分析主要利用探空资料和数值预报相关参量资料,分析中尺度对流天气发生发展的环境场条件,包括高空综合图分析和地面分析。在高空分析中重视风、温度、湿度、变温、变高的分析,并通过将不同等压面上最能反映水汽、抬升、不稳定和垂直风切变状况的特征系统和特征线绘制在一张图上形成综合图,以更直观的方式反映产生中尺度深厚对流系统发生发展潜势的高低空配置环境场条件。地面分析包括气压、风、温度、湿度、对流天气现象和各类边界线(锋)的分析。国家气象中心的强对流天气预报业务试验表明,中尺度天气的天气图分析已经成为强对流天气潜势预报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8.
1998年7月20~23日 (“98.7”) 发生在鄂东和鄂西南地区的特大暴雨过程, 不仅与700 hPa上低涡切变线的生成和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而且与沿低涡切变线相继生成和强烈发展的MαCS与MβCS直接关联。利用非静力模式MM5.V2.12成功模拟提供的高分辨输出资料对这次特大暴雨中尺度系统发展的热量和水汽收支进行了诊断。结果发现:当有强对流发生并伴有强降水时, 就会有强的视热源Q1和视水汽汇Q2出现, 而强的Q1与Q2和强降水区基本是对应的; Q1随高度增高而增大, 最大加热位面基本上都在486.1 hPa (σ=0.54) 附近; 在对流层深厚的中空加热层是积云对流活跃和强暴雨持续发生、发展的一种重要热力机制; 在对流层上半部的相对冷层为暴雨区上空积云对流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热力不稳定条件, 积云对流在中、低空的凝结潜热不仅加热对流层中层大气, 而且向高层输送, 加热高层的环境大气; 在暴雨初期, Q2的双峰结构与低空层积云及中空积云对流凝结变干有关; Q2的中空峰值大体与Q1的峰值相应, Q2的深厚变干层与Q1的深厚加热层非常一致。 诊断结果表明, 用非静力中尺度模式成功模拟的高分辨输出资料对Q1和Q2进行数值诊断是可行的。通过对强暴雨过程Q1和Q2的诊断, 可为改进积云对流参数化中加热和增湿廓线提供可靠的物理依据。  相似文献   
49.
取自青藏高原东北部不同植被类型的 6个土壤剖面花粉与植被关系研究表明,表土花粉较好地代表当地植被的组成,区域外花粉百分比低于30%,但桦、杨花粉在植被中的代表性较差;土壤剖面典型花粉类型的埋藏特征表明:在土壤表层 8cm以下,花粉总浓度迅速降低。氧化作用对花粉的破坏性最大,花粉浓度随土壤的pH值升高呈指数形式递减,pH值 7.6以上,花粉浓度迅速降低,花粉在土壤中的运移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50.
甘肃北山红尖兵山钨矿床的40Ar-39Ar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文章对红尖兵山钨矿云英岩中的白云母进行了40Ar-39Ar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获得的坪年龄为(216.6±1.6)Ma(2σ),等时线年龄为(215.2±2.8)Ma,MSWD=0.47,40Ar/36Ar初始比值为333±47。等时线年龄与坪年龄在误差范围内完全一致,可认为该结果近似代表了黑钨矿的形成时代,即红尖兵山的黑钨矿形成于印支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