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地质学   14篇
综合类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
辽河西部凹陷油气十分富集,油气藏类型复杂,油气相态多样发育,不同构造带油气运移特征存在差异。本文主要根据原油中咔唑类含氮化合物浓度和相关参数,以及储层流体包裹体的发育特征,结合油气相态及物性分布特征,探讨了辽河西部凹陷油气运移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中央隆起带原油中咔唑类化合物浓度高、异构化参数变化小,油气包裹体主要呈线状分布,在切穿矿物加大边的裂隙中,油气运移通道以走滑形成的东西向雁列式或帚状断裂为主,运移动力主要为流体异常压力;斜坡带原油中咔唑类化合物浓度及其相关异构化参数变化明显,油气包裹体多分布在石英与长石颗粒次生加大边中,呈群体面状分布,显示较强荧光特征,油气主要由洼陷带至斜坡带以扇三角洲前缘分支河道指状砂体或辫状河道砂体为运移通道,以水动力与浮力推动,远源或近源运移成藏;陡坡带原油中咔唑类化合物总浓度以及异构化参数存在变化,以台安大洼断裂带或指状砂体为运移通道、以异常流体压力为动力近源运移成藏;古潜山原油咔唑类化合物总浓度低,参数变化明显,主要以不整合面或基底断裂为运移通道,以异常流体压力为动力近源运移成藏。油气运移聚集时间主要在东营期,自北往南油气成藏时间逐渐变晚,与沙三段、沙四段生烃期较为匹配。  相似文献   
12.
苏北盆地溱潼凹陷断阶带油气运移路径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溱潼凹陷断阶带断裂系统发育,控制油气聚集的断层主要有F1、Ⅲ、F2、F3及其相应的分支断层,将断阶带分为北部的草舍扭动断裂带与南部的祝庄扭动断裂带。在断层封闭性定量评价与封闭史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生排烃史、油源分布特征、油气成藏期以及含氮化合物示踪分析研究表明,断阶带Ⅲ、F2、F3断层在不同的研究区封闭性存在明显的差异,祝庄断阶带Ⅲ号断层垂向封闭性较好,不能成为油气运移的通道,使得角墩子地区的原油主要来源于阜四段源岩,没有阜二段与泰州组源岩的贡献;而F3断层活动期短,侧向封闭性差,也不为油气的运移通道;相比之下,F2断层活动期长,断层垂向封闭性差,而侧向封闭性好,为祝庄地区主要的运移通道,与油气成藏期具有较好的匹配关系,流体包裹体分布与含氮化合物示踪分析也证明了这一点。研究还表明草舍断阶带F2断层活动期短,垂向封闭性好,侧向封闭性弱,不是油气运移的通道;相比之下,F3断层活动期长,垂向封闭性较弱,可以作为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后期主要通过砂体和不整合面运移聚集成藏,与生排烃史、油气成藏期和含氮化合物示踪也具有较好的匹配关系。  相似文献   
13.
松辽盆地南部长岭断陷深层营城组广泛分布火山岩系储集层,天然气成藏条件优越,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根据长岭断陷Ysl井与D2井营城组火山岩储层固体沥青的显微特征、抽提物中饱和烃与芳烃组成特征以及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等资料,分析探讨储层固体沥青的来源、成藏期次及成因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固体沥青为无定形状,无荧光特征,充填于岩石的缝隙之中,其抽提物饱和烃中正构烷烃分布呈单峰态前峰型分布,nC21-/nC22 大于1,奇偶优势不明显,成熟度偏高,Pr/Ph小于1,β-胡萝卜烷、孕甾烷与升孕甾烷以及伽玛蜡烷指数丰度值低;芳烃化合物中菲、惹烯、荧蒽、芘与屈相对丰度高,缺少卡达烯、花、联苯、萘等化合物,三芴化合物中硫芴、芴的相对丰度高,与饱和烃生标指示特征具有较好的匹配性.这些特征反映研究区储层固体沥青生源母质为低等生物或者藻类,高等植物贡献少,形成于微成水的还原环境.营城组火山岩储层中含烃类盐水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分布范围为126℃~130℃与146℃~160℃,石英矿物裂隙的液态烃类包裹体的成藏期为嫩江期,与固体沥青的成藏期相近.根据储层抽提物生物标志物分布及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综合分析,研究区储层固体沥青为营城组源岩生成的原油热蚀变作用的产物,有气洗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苏北盆地溱潼凹陷油气运聚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苏北盆地溱潼凹陷不同构造带部分具代表性油藏原油的饱和烃、芳烃生物标志物和吡咯类含氮化合物分布特征的分析,结合油区构造研究和油源对比成果,讨论了研究区油气的运移方向与运聚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构造带原油中吡咯类含氮化合物分馏效应存在差别,处于断阶带南侧的成熟原油运移效应明显,来源于其西北侧的俞垛次凹始新统阜宁组二段烃源岩;断阶带北侧的原油运移分馏效应较差,推测其主要来源于北侧的储家楼次凹阜宁组二段烃源岩,以短距离侧向运移为主;内斜坡带原油主要来自于储家楼深凹阜宁组二段烃源岩,沿其构造带上倾方向自西南到东北方向,含氮化合物分馏效应明显;坡垒带与外斜坡带阜宁组三段原油成熟度偏低,吡咯类含氮化合物浓度较高,原油自东北向西南方向以短距离运移为主,主要来自于深凹的低熟烃源岩。不同构造带的油气成藏模式也不一致,断阶带为阶梯状断块油气聚集模式,内斜坡带与坡垒带主要分布受断层控制的断块—岩性油藏,外斜坡带为反向正断层垒块控油模式。  相似文献   
15.
车莫古隆起位于准噶尔盆地腹部,在其主要发育期,古隆起南北两侧分别存在昌吉和盆1井西两个沉积凹陷,分布有白垩系、侏罗系和古近系等多套烃源岩。目前已在古隆起所在区域的南部发现了永进油田,在其北部发现了征沙村、沙窝地和莫西庄等油田或含油气构造,油层主要分布在侏罗系和白垩系,其中沙窝地、莫西庄和征沙村3个构造主要目的层为侏罗系三工河组,永进构造目的层为侏罗系头屯河组、三工河组、西山窑组和白垩系吐谷鲁群。为了揭示研究区原油的油源特征以及车莫古隆起对油源及成藏过程的影响,比较系统地分析了研究区原油及相关层位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油源对比;根据流体包裹体和烃源岩演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油气成藏特征,并结合构造地质资料讨论了车莫古隆起形成与演化对研究区油气源特征、油气藏形成过程及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构造或同一构造不同层位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饱和烃和芳烃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将研究区原油划分为五类,这五类原油在区域分布特征、油气来源及烃源灶位置等方面均存在差别。车莫古隆起的形成与演化、生油凹陷的展布特征及主要烃源岩的成熟演化历史共同决定了研究区不同油田或含油气构造烃源灶位置的分布及其转...  相似文献   
16.
秦黎明 《沉积学报》2013,31(4):738-746
准噶尔盆地腹部及西南缘侏罗系烃源岩厚度大,分布广,部分层段烃源岩较好,并已发现油源贡献,勘探前景较好。本文在前人基础之上,依据有机地球化学及有机岩石学的实验室分析测试手段,系统研究了侏罗系烃源岩分布特征、生烃潜力、分子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结果表明,盆1井西凹陷整体上侏罗系烃源岩生烃潜力较差,沙湾凹陷侏罗系八道湾组与西山窑组部分层段生烃潜力较好,三工河组烃源岩较差,四棵树凹陷侏罗系八道湾组分布较好的烃源岩,而三工河组与西山窑组烃源岩较差。此外,八道湾组沉积早期,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与滨浅湖相,沙湾凹陷发育滨浅湖相、湖沼相,其南部发育半深湖相,有机质发育,烃源岩主要形成于以陆源高等植物输入为主的弱氧化-强氧化的沉积环境。三工河组沉积期,研究区大部分地区发育滨浅湖相,沙湾凹陷及东部地区局部发育半深湖相,烃源岩形成于强氧化的沉积环境,有机生源主要为陆源高等植物碎屑。西山窑组沉积期间,玛湖凹陷、陆梁隆起带及盆1井西凹陷发育三角洲平原与前缘亚相,沉积中心向沙湾凹陷的东部和南缘迁移,主要发育半深湖相沉积,烃源岩主要形成于弱氧化-强氧化的湖沼环境,生源输入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准噶尔盆地南缘勘探实践表明,部分油气来源于白垩系烃源岩,勘探前景广阔。系统分析了白垩系烃源岩分布特征、生烃潜力及沉积环境。研究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腹部及西南缘白垩系烃源岩分布范围广、厚度大,最大厚度达500m,但烃源岩非均质性强,成烃贡献区域主要集中在山前断裂带东西两侧,自西部四棵树凹陷部分区域,至沙湾凹陷东部。准噶尔盆地腹部及西南缘白垩系烃源岩生烃潜力变化较大,非均值性强,在四棵树凹陷与沙湾凹陷均有优质层段出现,w(TOC)在1.0%以上,(S1+S2)在2mg/g以上,烃源岩较好,有机质类型为Ⅱ2型,部分为Ⅲ型,生烃组分为孢子体、角质体及部分壳屑体。四棵树凹陷与沙湾凹陷白垩系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比较接近,白垩纪沉积时期,研究区气候干燥,沉积中心在沙湾凹陷南缘区域,主要发育滨浅湖相沉积,局部地区(如沙湾凹陷)发育半深湖相沉积,烃源岩主要形成于以藻类或其他低等水生生物与陆源高等植物输入为主的弱还原-还原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8.
准噶尔盆地西南缘四棵树凹陷主要分布侏罗系、白垩系和古近系3套潜在烃源岩,其中侏罗系八道湾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部分为Ⅱ2型,生烃潜力较高;三工河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明显偏差,生烃潜力较低;西山窑组泥岩有机质丰度较高,但由于受西山窑组沉积末期构造抬升导致地层剥蚀的影响,烃源岩厚度较小,总体上生烃条件较差;白垩系烃源岩在四棵树凹陷最大厚度可达300 m,处于低熟阶段,生烃潜力较小;古近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类型好,但成熟度偏低,生烃条件较差。侏罗系八道湾组烃源岩处于主要生油阶段;白垩系烃源岩已达到生烃门限,处于低熟—中等成熟阶段;古近系烃源岩成熟度偏低,目前仍处于未熟到低熟阶段。油源对比表明,四棵树凹陷北部斜坡及车排子凸起带原油主要来源于四棵树凹陷及沙湾凹陷侏罗系烃源灶,后期受到白垩系低熟油源灶的侵染,古近系烃源岩的油源贡献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