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8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43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6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气象应用于电力运行中的目的是减少损失和浪费,增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自德州电业局与气象局订立服务合同以后,气象服务为电力科学调度与合理生产提供了有效依据。德州电网负荷预测准确率大幅提高,年负荷预测准确率由96.76%提高到98.06%,提高了1.3个百分点(此结论由德州电力公司提供)。同时,某些气象因子达到一定量级后对电力运行的破坏也是显著的。本文重点就德州电业局电力调度中心提供的11年电力障碍资料,用相关分析法分析出雷电、大风≥17.0m/s及日降水量≥10.0mm风雨天气(此三种气象因子年出现日数之和用x表示并称之为气象综合因子)对电力运行造成的损害,从而得出电力障碍(y)与气象综合因子(x)之间的初步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52.
利用ANSYS软件分析了单管通信铁塔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特性,针对不同高度和不同圆形外平台数量进行大量参数分析,得出了在不同参数下单管塔的基本自振周期,并通过有限元计算结果拟合出估算单管通信铁塔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的实用计算公式,对实际工程的抗震设计工作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3.
54.
黄土问题一向为国内外众多学者所关注。尤其是黄土的成因问题,更是众说纷纭,诸如风成、冰水、洪积、坡积……等成因,至今仍在争论。我们认为对黄土成因不可一概而论,要按具体地域和自然环境而具体分析。对我国新疆境内天山地区的黄土,虽曾有人著文作过记述,对黄土成因也提出了“风成”、“水成”、“风水共成”、“洪积”等不同的看法。但是对这方面的研究仍显不足。我们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多年的野外考察和室内分析,提出了一些看法。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55.
在对西部测图工程机载SAR影像资料情况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机载SAR影像空三加密原理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对空三加密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56.
本文根据长期的气象探空资料通过数值积分的方法算出每个时次的加权平均温度,然后在此基础上对Bevis回归经验公式进行订正;在加权平均温度模型的建立中,计算公式中系数a、b的求解由计算软件根据最小二乘原理快速结算。最后通过相应的数据模拟计算证明这种方法可以确定出适合昆明本地区的加权平均温度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57.
本文根据长期的气象探空资料通过数值积分的方法算出每个时次的加权平均温度,然后在此基础上对Bevis回归经验公式进行订正;在加权平均温度模型的建立中,计算公式中系数a、b的求解由计算软件根据最小二乘原理快速结算。最后通过相应的数据模拟计算证明这种方法可以确定出适合昆明本地区的加权平均温度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58.
 被长期质疑的绿洲-荒漠过渡带在不断观测和丰富积累的基础上让我们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以策勒绿洲为例对其进行剖析,作为绿洲-荒漠过渡带的一种典型类型,绿洲-沙漠过渡带可以界定为自绿洲边缘(人工防护体系或天然稀疏灌木林边界)到植被盖度为20%~25%的固定-半固定沙地为外缘边界(绿洲与流动沙漠之间)的荒漠地带。过渡带的内缘边界为绿洲外缘的人工防护体系,包括防风阻沙林带或天然稀疏灌木林。过渡带形成是因为从绿洲到外部荒漠存在水热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导致植被、土壤、地貌等综合景观展现出过渡特征,其组成与结构模式为:由绿洲向沙漠方向,稀疏灌木林(或边缘防护林体系)地-缓起伏灌草沉沙地-起伏灌丛沙堆和高起伏灌丛沙堆地。过渡带是乡土动植物重要的保留与保护地,是绿洲与沙漠间能流物流输送交换的缓冲带、绿洲的天然生态屏障,对地貌、土壤以及植被具有保护功能,且具有重要的固碳作用。  相似文献   
59.
艾比湖二千余年来环境演变的地球化学记录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通过对新疆艾比湖Ash孔二千余年以来沉积的总有机碳含量及其碳同位素、碳酸盐含量及Mg/Ca比值等环境指标综合分析,数据显示:约在公元前500-400年,艾比湖水体面积较小,对应的气候偏干。约公元前400~公元1400年,水体面积较大,处于高水位时期,气候较为湿润,但此时期内的气候也有小幅的冷暖和干湿变化。其中在公元800-1300年期间艾比湖沉积记录显示水生生物对沉积有机质的贡献达到最大,而陆源有机质输入不明显,表明此时湖水水位可能达到二千余年来的最高,这一时段基本对应于中世纪暖期。从碳酸盐含量及Mg/Ca比值指标来看,该地区中世纪暖期可能有一个干湿的波动。公元1400年以来,艾比湖水位下降,其中在15世纪中和19世纪初是两次较为干燥的时期,与其他地区的小冰期气候相对应。  相似文献   
60.
绿洲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绿洲沉积是指在绿洲生物发育、演化的环境中无机和有机物在地表和近地表层的沉积或沉淀作用。绿洲沉积是绿洲物质循环过程的重要环节,其沉积物不仅记录了物源组成、介质性质、能量状态及动力特征等,还记录了绿洲环境变化的大量信息。沉积物的颜色、组构、组成等方面表明绿洲沉积是可识别的。通过研究绿洲沉积,可以揭示绿洲物质循环、认识绿洲环境演变、解析绿洲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为绿洲低耗、高效、可持续发展理论模式的构建和技术创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