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24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36篇
地球物理   29篇
地质学   55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太古宇结晶变质岩是潜山的重要储集层岩石类型, 然而对太古宇不同类型变质岩裂缝发育潜力的相对大小迄今还没有明确的标志。通过大量的岩石力学实验、岩心裂缝观测、成像测井资料分析和油田生产实践等相结合的方法, 探索分析太古宇不同岩石类型裂缝发育的相对潜力, 并提出了脆性系数(fb)的概念。岩石力学试验结果表明, 太古宇不同岩性的岩石力学性质存在差异, 脆性系数总体有随暗色矿物增加而减小的趋势; 定向构造发育的片麻岩类岩石的力学参数与变形方向密切相关, 其中片麻理与加载方向夹角大于45°时的脆性系数fb明显小于夹角小于45°时的脆性系数。大量生产实践资料表明, 定向构造发育的片麻岩类容易发育剪裂缝, 而定向构造不发育的粒岩类则容易发育张性裂缝。综合分析揭示, 不同岩性剪裂缝发育潜力从大到小的次序为:片麻岩类→混合花岗岩类→角闪岩; 不同岩性张性裂缝发育潜力从大到小的次序为:混合花岗岩类、浅粒岩→片麻岩类→角闪岩。   相似文献   
22.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的断裂系统十分复杂,为了揭示其成因机制,在三维地震资料构造解析的基础上,应用砂箱物理模拟技术,对涠西南凹陷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南北向的"不协调伸展作用实验模型"能够成功地模拟涠西南凹陷晚始新世以来复杂的断裂系统,断裂系统的主体特征在这一实验模型中均得到了很好的再现.涠两南凹陷复杂的断裂系统是在基底先1竽构造基础之上,在递进变形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裂陷期(晚始新世一渐新世)断裂系统是在一个伸展期内形成(南北向伸展)、并非是多期构造叠加变形的结果.这一认识不但能够有效地指导涠西南凹陷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构造解释,同时也能够为南海周缘盆地的形成和演化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3.
吕兆海  来兴平   《物探与化探》2009,33(2):229-229
以羊场湾煤矿为研究与工程实践背景,在综合分析区域地质(震)特征、开采技术条件的基础上,进行了现场地质动力灾害调查。基于地质力学理论,并依据声发射、钻孔窥视、松动圈等围岩损伤与变形的多元信息监测手段,较深入地构建了井巷超前地质预报的概念和技术方案,深入分析复杂地质条件下松软破碎围岩局部化变形与演化失稳机理,并通过羊场湾掘进巷道的预报实践验证,证明了提出的相关理论和技术方法的正确性与可行性,为工程防灾和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4.
二连盆地早燕山期构造体制及原型盆地推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已有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钻井资料分析和三维地震资料的构造解析,确定二连盆地区及周缘侏罗系的分布存在两种型式:“叠合型”和“非叠合型”,其中前者分布在二连盆地区内;后者分布在盆地北部区域(以乌里雅思太凹陷为代表)和盆地周缘的露头区,并受“三纵四横”构造格架的控制.二连盆地区早燕山期处在南北向挤压和滨太平洋...  相似文献   
25.
26.
27.
地震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现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本文根据地球流体力学的长波理论,研究了强震地热涡的长波运动特性;分析了西太平洋Ms≥7.8级强震与我国月降水场的对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与强震相伴的地热涡尺度超过850 km时,它会向西退行,从而影响我国月季降水场的相应演变.利用上述结果,对2007年我国汛期降水分布进行了预报,实况证明此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28.
通过重构用于确定视震源时间函数有效持续时间的判别函数,对提取视震源时间函数的PLD方法进行了改进;利用合成资料和实际资料,验证了改进后PLD方法的可行性和稳定性.将PLD方法应用于2005年克什米尔MW7.6地震及其11个余震的1887条记录,在84个台站处获得了这次地震的视震源时间函数.分别平均从不同台站的P波、S波、Rayleigh波和 Love波中得到的视震源时间函数,获取了主震的平均视震源时间函数.对视震源时间函数的分析表明,2005年克什米尔MW7.6地震的持续时间大约为25 s,这是一次“急始型”地震,总体上表现为圆盘形破裂.但有迹象表明,破裂在初期有向西北方向发展的单侧传播趋势.  相似文献   
29.
利用辽宁遥测数字地震台网营口台的地震波形资料,采用高原等剪切波分裂SAM分析方法,对1999年11月29日辽宁省岫岩MS5.9(ML5.3)地震前后的地震序列进行了剪切波分裂分析. 通过对营口台的资料分析表明,快剪切波优势偏振方向为ENE-WSW向,与该地区主压应力方向一致,也与华北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一致;平均慢剪切波时间延迟在岫岩地震前显示增加,可能反映了震前的应力积累过程. 营口台的快剪切波优势偏振方向还与小地震活动空间分布走向一致,与活动断层走向相关. 快剪切波偏振的月平均变化直方图也显示,地震前两个月快剪切波偏振方向似乎也有变化,但这个现象还需要更多资料的证实.   相似文献   
30.
中国沉积盆地复杂性的表现形式及其成因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9个方面阐述了中国沉积盆地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①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广;②盆地类型多样;③多期盆地叠合和盆地复合现象普遍;④陆相沉积盆地的复杂性;⑤断层数量众多,活动强烈;⑥后期改造强烈;⑦岩浆活动频繁,分布广泛;⑧充填速率较快,沉积中心多有迁移;⑨地热场空间不均。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沉积盆地复杂性的成因进行了剖析,指出中国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陆块面积小、稳定性差,活动带规模大、活动性强,复杂的板块构造格局和构造演化历史是造成中国沉积盆地复杂性的根本原因,并造成了中国沉积盆地与众不同的油气赋存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