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地质学   3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31.
童航寿 《铀矿地质》1991,7(3):129-136
  相似文献   
32.
板条构造     
板条构造是80年代研究大陆边缘地质所出现的构造术语,其含义系指板块被切割的平行条状体。1986年马宗晋等提出大陆边缘的原生板条说,认为全球大陆边缘无论是以环太平洋地区为代表的主动型,还是以大西洋西侧为代表的被动型,都普遍地表现出明显的分段性。板条之间水平和垂直运动的差异决定了板块边缘的分段现象、大陆边缘构造的分段性起因于板块本身被分割的板条的相对运动。如中国和美国大陆地壳被一组中生代以来的近东西向断裂带所分割,表现出一系列大陆板条之间的差异运动,由此直接导致大陆边缘的分段性。大尺度的分段性可能与地幔对流和地球自转动力学过程的联合作用有关:中尺度分段性是与断裂的错开有关、如东太平洋一系列的近东西向断裂将大洋板块切成许多板条。板块边缘的相互作用会产生次生的分段现象,并出现细分段,这是属于小尺度的分段性,这些均是板条相互运动耦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3.
34.
35.
童航寿 《铀矿地质》1999,15(3):161-167
5.3变质核杂岩体构造识别变质核杂岩体构造属拉伸型拆离构造范畴,其与拆离断裂构造虽有成因联系,但因其本身的独有特点,对其识别有必要另立章节进行叙述。变质核杂岩体的概念,早在70年代美国地学者在研究美国科迪勒拉造山带构造时就已提出,80年代对其研究达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