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43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27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105篇
海洋学   41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21.
何希雄  管太平 《铀矿地质》1997,13(6):344-350
本文论述了湘中碳硅泥岩型金矿区域成矿地质背景、重磁场和地球化学晕展布特征及其与金矿化的关系,初步建立碳硅泥岩型金矿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找矿模型。  相似文献   
122.
石溪组标准剖面的沉积相研究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巫建华  管太阳 《江西地质》1994,8(2):115-121
本文分析了石溪组标准剖面的岩性、岩石共生组合、原生沉积构造特征。证实了前人划分的石溪组下部为湖泊相沉积,上部为河流相沉积。根据岩石地层划分的准则,石溪组的上界应下移至湖泊相沉积与河流相沉积的相变界面处。另外,文中对原石溪组顶部的所谓不整合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3.
一、问题的提出石河子春季的融雪型洪水,特别是造成灾害的春季融雪型洪水(以下简称春洪)虽然为数不多,但是其危害之大、损失之重还是很引人注目的.1985年3月27日-4月6日一次春洪其来势之猛、历时之长、流量之大都是近年来罕见的.4月2日洪水高峰流量达152m~3/s,至使乌伊公路的148-181公里一段几处被洪水淹没,其中最长的一段有500米左右,最严重的是168-169公里处和173-174公里处,水位深达1.2-1.3米,部分路基被冲毁、冲积淤泥最深达70-80厘米.3月28日-4月10日这条北疆交通运输大动脉被阻.4月2日至4日三天交通中断,仅石河子两个客运站经济损失13万元左  相似文献   
124.
早古生代以前漂移在大洋中的塔里木、扬子、华北等小型克拉通板块在晚古生代开始聚敛拼贴,形成统一的大陆,奠定了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带发育的地质基础。新生代以来欧亚大陆与印度板块的碰撞及其远程效应,欧亚大陆强烈变形。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和向北、向东推挤,在远离碰撞缝合带的地方,古造山带复活,冲断带不断向外围扩展,形成统一的、规模巨大的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在冲断带不断向青藏高原外围扩展的同时,在每一个单独的盆山体系(古造山活动控制的盆山耦合体系)内部发生强烈陆内变形,冲断带也依次从造山带向克拉通内部扩展,强烈的陆内造山隆升和构造挤压在造山带与克拉通之间形成了十余个前陆冲断带。从南向北分别选取了塔西南、库车、准南和准噶尔西北缘这四个前陆冲断带的构造缩短率和盆山耦合导致的高程差在平面上的变化特征,来研究环青藏高原巨型盆山体系内部的前陆冲断带在新生代的构造变形特征的空间分布规律。认为在欧亚大陆与印度板块的碰撞及其远程效应控制下,环青藏高原巨型盆山体系从内向外构造变形强度、盆山耦合程度具有依次降低的规律;克拉通边缘的单个盆山组合中从山前向克拉通方向构造变形强度依次降低,构造变形样式逐渐变得简单。  相似文献   
125.
梁敏妍  管勇 《广东气象》2007,29(B12):41-44
就2003年6月27~28日的副热带高压边缘的强降水过程展开论述,并提出几点预报意见。分析认为:前汛期的强降水过程通常以锋面低槽为主,但2003年江门市前汛期强降水过程偏少,只有3次,其中6月21~22日和27~28日两次连续的强降水过程其机制非常相似,都是由于副热带高压在加强的过程中,遇上西风槽从高原南下东出,纬向环流中两个不同属性的系统相遇,形成西南急流并产生剧烈的辐合上升运动触发的强降水,落区往往在副高西北缘西风槽前。  相似文献   
126.
选取采自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区海马冷泉,管状蠕虫区(ROV06站位)和贻贝区(HM101站位)的2个表层沉积物柱状样品,提取其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对其种类和稳定碳同位素进行了测定,用以探讨海底表层沉积物中的有机质来源、微生物种群分布及其对冷泉渗漏活动的响应特征. 两个站位的沉积物中均发现了大量与甲烷厌氧氧化古菌(ANME)有关的生物标志物,如2,6,11,15?四甲基十六烷(crocetane)、2,6,10,15,19?五甲基二十烷(PMI)等类异戊二烯烃,古醇(archaeol)、sn2?羟基古醇(sn2?OH?Ar)等,以及来源于硫酸盐还原菌(SRB)的异构/反异构脂肪酸iso?C15和ai?C15等. 这些生物标志物均具有极低的碳同位素特征(古菌生标δ13C值低至-126‰,硫酸盐还原菌生标δ13C值低至?89‰),表明沉积物中发生了甲烷厌氧氧化作用(AOM). ROV06和HM101站位沉积物中均检测到了crocetane,大多数sn2?羟基古醇/古醇大于1,同时ai?C15/iso?C15脂肪酸比值小于2,这说明两个站位沉积物中的甲烷厌氧氧化古菌主要以ANME?2/DSS为主,指示甲烷渗漏强度较强. ROV06站位的表层沉积物含有crocetane,但sn2?羟基古醇/古醇小于1,且ai?C15/iso?C15脂肪酸比值大于2.1,指示了ANME?1/DSS和ANME?2/DSS混合存在的种群特征,说明ROV06站位顶部甲烷渗漏强度有减小的趋势. 根据古菌种群ANME?2化合物对甲烷的碳同位素分馏(Δ:-50‰)及古菌生物标志物(PMI、古醇、sn2?羟基古醇)的平均δ13C值,计算得到甲烷δ13C值(-58‰~-53‰),显示甲烷为热成因和生物成因混合气. 虽然ROV06和HM101站位的甲烷具有相近的δ13C值,但ROV06站位的SRB生物标志物比HM101站位要更加亏损13C(Δδ13C:18‰),这可能与管状蠕虫的共生菌(硫氧化菌)吸收硫化物并释放出硫酸盐有关,因为其不断释放出的硫酸盐很可能极大地增强了甲烷厌氧氧化作用,使沉积物中含有更多13C亏损的无机碳.   相似文献   
127.
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雾的遥感监测是近年来的热点之一。利用多种卫星资料实现雾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对于环境保护、灾害评估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云、雾及下垫面在可见光、中红外和热红外波段的光谱特性差异,结合EOS-MODIS数据特点和HJ-1B传感器波段设置等,利用多通道阈值法分别对2013年1月24日江苏省一次雾天过程不同生长阶段的雾进行雾区监测,并分别结合地面实测数据对两种数据源的监测结果进行精度检测。结果发现:对此次雾的两个生长阶段的雾区监测,MODIS数据监测的结果总体精度为80.28%,HJ-1B数据的监测结果总体精度为91.04%,两者监测效果均比较理想,HJ-1B数据可作为雾监测的一种可靠资料来源。  相似文献   
128.
制备了不同阳离子掺杂改性的针铁矿,并采用XRD、红外、热重差热分析以及TEM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掺入Mn~(2+)、Cr~(3+)、Al~(3+)后并未明显改变α-FeOOH的晶体结构类型,说明部分阳离子掺杂进入α-FeOOH晶格,从而分别形成因Fe~(3+)被Mn~(2+)、Cr~(3+)、Al~(3+)部分取代的固溶体;红外分析也得到类似结果;热重和差热分析以及TEM观察结果均表明几种金属阳离子没有形成氧化物相,可以确定这些离子已经进入针铁矿的晶格;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发现Mn~(2+)、Cr~(3+)掺杂者的能带隙较之纯相针铁矿的稍小,依次为2.18 e V和2.24 e V;而Al~(3+)掺杂者的能带隙与纯相针铁矿相比有所提高,增加至2.34 e V。此外还考查了不同阳离子掺杂及纯相针铁矿与Fe(Ⅱ)构成的复合系统对邻硝基苯酚(2-NP)的还原效果,研究表明,在溶液pH=6和25℃等的条件下,上述还原转化反应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其中,Fe(Ⅱ)/Al~(3+)掺杂针铁矿复合系统对2-NP的降解效果最好,在120 min时就达到了100%去除率,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2-NP浓度的升高,2-NP的还原速率降低。而且,Fe(Ⅱ)/Al~(3+)-针铁矿复合系统速率常数(k)随着溶液的pH值增大而升高。  相似文献   
129.
水稻旱育抛秧高产特征及其机制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1996、1997年的分期播种田间试验资料,建立进育抛秧发育期模型和产量构成因子模型,包括茎蘖动态模型、千粒重增长模型,每穗实粒数模型,分析高产特征及机制。结果指出,水稻抛秧移栽与手插移栽相比,移栽迟滞期短,群体茎蘖2数粳稻高16%,汕稻高23%;千粒重,粳稻低1%,灿稻高9%;每穗实数无区别;部产量,粳稻高16%,灿稻高9%。抛栽秧苗随机均匀分布,入土深度较浅,从而营造了合理的群体结构提高了产  相似文献   
130.
北京市密云、怀柔、平谷和昌平地区太古宙岩石可划分为混合岩化表壳岩系和非层状岩系两大类岩石、地层单元。前者包括大港一沙厂混合岩化表壳岩系和四合堂混合岩化表壳岩系;后者主要为TTG(A)-M-Me杂岩,它包括苇子峪、阳坡地、马圈子、对角沟门和冯家峪等杂岩。太古宙表壳岩系的原岩建造有杂砂岩+英安质、安山质火山岩及其碎屑岩+铁硅质沉积岩建造,含铁进质宕的绿岩建造和绿岩建造三类。表壳岩系区域变质作用和太古宙TTG质岩形成的时代均发生于新太古代。推测大港-抄厂表壳岩系及苇子峪TTG(A)-M-Me杂岩中的主体表壳宕系成岩时代为中太古代晚期,其它TTG-M-Me杂老中的表壳岩系成岩时代为新太古代早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