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8篇
海洋学   4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神农架北坡表土常见花粉的R值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根据表土孢粉分析和植被样方调查的比较研究,获得了神农架北坡表土常见花粉的R值,常绿阔叶树花粉一般具有较低代表性,R值变化于0.70左右,绝大部分落叶阔叶树花粉也具有较低代表性,R值变化于0.68-0.88之间,但桦,桤木和槭却表现异常,针叶树有气囊花粉具有明显的超代表性,R值变化在1.35-2.44之间,松表现最为强烈,草本植物花粉的R值变化较大,代表性较差,影响R值的因素很多,植物的生态特性,花粉特征,花粉源距离,花粉产量,地形等作用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的广州市自然灾害信息管理与应急指挥平台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GIS平台建立高效的自然灾害管理及应急指挥系统,不仅可以有效管理自然灾害的基本信息、灾害预警的分析信息,并且实现了源信息和结果信息在各相关部门之间的传递。该系统是基于MapGIS平台,充分利用MapGIS平台提供的组件式开发方法、动态扩展地图文档管理等技术进行二次开发搭建而成。该系统的建立为城市自然灾害信息的管理和应急指挥工作提供了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柴达木盆地尕海湖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尕海湖DG02钻孔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分辨率的粒度数据,结合岩性、孢粉特征,分析其粒度特征及近11000aBP来的气候环境变化。研究发现,尕海湖沉积物记录了该区域湖泊水体逐渐上升又逐渐减少的过程,气候环境变化大致分为4个阶段:(1)冰消期晚期(11324~10290aBP)气候干旱,湖泊水位下降,面积收缩,水动力较强,沉积颗粒较粗;(2)早全新世(10290~8850aBP),气候转向湿润,湖泊水位上升,为浅水至深水的过渡阶段,颗粒由粗变细;(3)中全新世(8850~4400aBP),气候更加湿润,湖水水位达到最高,面积扩大,水动力达到最弱,沉积颗粒最细;(4)晚全新世(4400~200aBP),气候变干,湖泊强烈收缩,湖面下降,水动力达到最强,沉积颗粒最粗。尕海湖DG02钻孔沉积物粒度所记录的区域气候干湿变化及一些重要的干湿事件与国内外研究显示出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海洋表层沉积物的孢粉分布与可能陆源地区植被、气候以及孢粉传播机制的关系,为南海古环境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采用野外取样、室内实验、计算孢粉百分比和孢粉浓度等方法,对广东沿海及海南岛东南部(108°34′12″—120°E,17°—23°43′12″N,水深为37—3370m)4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孢粉分析,揭示表层孢粉在整个广东沿海及海南岛东南部的分布和传播规律,尤其关注以往未涉及的广东沿岸海域的孢粉分布情况。研究发现草本花粉如禾本科Poaceae、蒿属Artemisia、藜科Chenopodiaceae、十字花科Brassiceae除在广东沿海近岸带含量较高外,一般都低,可能与沿岸热带亚热带草地分布以及水稻、甘蔗、蔬菜种植有关,推测是以冬季表层环流为动力由北向南传播的。松属Pinus花粉百分比高(20%)且传播较远,以珠江口和东沙群岛附近的样点最高,向西南逐渐降低,说明松属花粉是以冬季风为主要动力传播的。近海区域表层沉积的芒箕孢子含量很高(60%),可能与剧烈的人类活动干扰有关。而热带、亚热带阔叶林花粉(如栲属和栎属)的数量却远远低于其在陆地植被中的数量。广东沿岸的栲属Castanopsis、栎属Quercus、三缝孢Trilete-spore等花粉主要来源于海南岛和广东沿岸,可能是随河流及南海北部表层环流输送的。单缝孢及水生植物莎草科Cyperaceae的百分含量以靠近珠江口的样点较高,可能与河流的注入有关。  相似文献   
15.
研究区位于青海柴达木盆地及其邻近地区,本文利用MODIS的植被覆盖度栅格数据,对区内的286个表土花粉样品进行覆盖度估算的误差与精度检验,并且选取了尕海湖和青海湖6.0kaB.P.,2.5kaB.P.和现代的3个时间片段进行裸地、草地和乔木覆盖度变化的研究。冰消期以来的气候变化必然导致荒漠-草原-森林草原的边界发生位移,钻孔第四纪花粉数据的植被覆盖度重建是一个新的尝试,它可以为该地区植被带的位移和季风变化提供重要的环境替代指标。本文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对多变量花粉数据进行了组合变换,然后采用弦距离类比法获得覆盖度的定量重建值。两个钻孔的花粉-覆盖度转换结果清楚地揭示出柴达木盆地6.0kaB.P. 时期较为湿润,而2.5kaB.P.和现代较为干旱,其中青海湖在6.0kaB.P.的乔木覆盖度达到6.13%,而到了2.5kaB.P.和现代降至0.5%左右。尕海的草地覆盖度在6.0kaB.P.达到46.87%,而到了2.5kaB.P. 降至21.75%和现今的0%。本研究结果证明,采用表土花粉数据作为标准数据集来进行古代植被覆盖度转换是可行的,该方法相对于A/C比值对指示干旱程度方面更具有说服力,在季风边缘区和农牧交错带的环境变迁定量化研究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6.
临夏东山顶剖面的第四纪孢粉记录及其古环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夏盆地东山顶剖面共划分为17个孢粉组合带,结合古地磁研究结果反映出临夏盆地自早更新世以来,第三纪植物成分逐渐减少,草木植物含量增高的演替过程。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第四纪孢粉及其环境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潘安定 《冰川冻土》1998,20(2):141-149
由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两剖面中,孢粉记录所反映的气候旋回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对比,两者之间有良好的对照性,据此可划出22个主要旋回和部分次一级旋回.根据孢粉组合分析,早更新世早期是第四纪期间水热条件最为优越的时期,22MaBP以来气候向干冷发展,18~177MaBP湿润程度最高,17~16MaBP前后,伴随黄土沉积出现,植被与环境发生历史性转折.  相似文献   
18.
依据珠江三角洲ZK13钻孔沉积物孢粉、微体古生物鉴定及年龄测试结果,将钻孔剖面记录的古环境信息划分为4个阶段。Ⅰ:91.50±11.00~84.61±5.47ka,孢粉组合为三缝孢-栎属-禾本科-栲属-松属-栗属-大戟科,反映温暖湿润气候,未见有孔虫及介形虫化石,沉积环境为陆相;Ⅱ:84.61±5.47~59.46±3.02ka,孢粉组合为栲属-三缝孢-栎属-禾本科-栗属-石竹科-单缝孢,反映干暖气候,未见有孔虫及介形虫化石,沉积环境为陆相;Ⅲ:59.46±3.02~2ka,孢粉浓度低,以孢子及木本植物花粉为主,进一步划分3个亚带,总体气候以温暖潮湿为主,微体古生物含量高,底栖有孔虫丰度远大于介形虫丰度,推测为海陆过渡相沉积环境;Ⅳ:2000~1000a,孢子含量最高,木本、草本植物花粉含量降低,气候较III阶段更湿润,微体古生物以介形虫为主,依据化石组合和数量,推测为海陆过渡相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9.
广东沿海地区近50年登陆台风灾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根据1949~1998年广东沿海地区登陆台风灾害资料,并对这50年登陆台风活动特征进行分析,对台风灾害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了导致台风灾害的因素,对台风所造成的主要灾害进行归类并进行灾情统计,探讨了广东沿海地区台风灾害的特点以及主要台风灾害与台风路径的关系,提出了台风灾害的宏观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乡土地理内容是必学内容的教学要求和对其新的评价理念,对此,为了有效评价基于乡土地理的地理实践能力水平,笔者从校园乡土地理这个综合性的小区域地理入手,以“初中生”为评价对象,以“校园乡土地理教学活动”为载体,并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和层次分析法,结合教学实例,探讨对初中生进行基于校园乡土地理的地理实践能力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